兒時記憶——照泥鰍

解放前,每年初夏,遲禾插下不久,天氣轉暖,禾苗轉青的時候,此時,禾苗長得不高,苗與苗之間有很多空隙,田裡的水約放到一寸來深。一到天黑,泥鰍紛紛鑽出田土,靜靜的躺在泥土上,可能是長期在泥土裡冬眠很感悶氣,現時正是出土享受這初夏難得的時光吧。這時,也正是村民們照泥鰍的最佳季節。

過去,農村都是自然耕作,沒有化肥、農藥、除草劑之類的東西,因此,泥鰍、黃鱔、魚類未受到侵害,繁殖很快,是非常多的。

儿时记忆——照泥鳅

照泥鰍,需準備幾樣工具和燃料:一是松木絡子。它是一個約大芽碗大小的園鐵絡子,用三條一尺多長的鐵鏈連接在一根約一米來長的木杆上,使用時,將絡子裡放上松木,點燃即可;二是泥鰍杈。是用一根約一米多長的竹或木杆,套在一個一頭是圓筒,一頭是呈幾字形的鐵杈上,即是杈泥鰍的工具;三是一隻薪木簍和一個裝泥鰍的小竹簍;再就是用以照明的松木。松木必須是取自松樹的節巴部位,飽含松脂油的木材,將其鋸成三五寸長,劈成條狀,曬乾。這種松木易燃、火力大,經燒;用時將松木放入鐵絡裡,點燃,火焰熊熊,很是明亮。

照泥鰍,一般是三人。一人背柴簍,打照明,走在最前面;一人掌杈,居中;一人背泥鰍簍,擼泥鰍,居後。我父親是掌杈高手。一到初夏,父親就會叫我和我的三哥去照泥鰍。三哥背薪材打照明,我背魚簍擼泥鰍。天一斷黑,我們點燃松明,走在田塍上;田塍上種著一蔸蔸黃豆,我們小心地跨著步子,眼睛卻緊盯著稻田尋找泥鰍。轉青的禾苗己經長到四五寸高,一蔸蔸規整地排列著,綠油油的,生機勃勃,很是可愛。一條條肥壯的泥鰍安詳的躺在禾苗之間,在火光的照耀下,一動不動,它萬沒想到此時已大難臨頭。

月光鋪滿了整個山村,浸在月光中的山野,朦朦朧朧,像一位沉睡的美人。遠處不時傳來幾聲貓頭鷹淒涼的叫聲,伴著近處鼓譟的蛙鳴,給沉睡的山莊增添幾分動感和生氣。放眼望去,田野上點點火光,都是照泥鰍的人們,對著一條條乖乖躺著的泥鰍,父親準確地一下下杈著,我卻不停地將他杈上的泥鰍擼入魚簍;午夜時分,魚簍己快裝滿了。被杈的泥鰍,腰中都一條白色的傷痕,但不會致命,泥鰍在簍中不停地鑽來鑽去,口吐白沫,還發出唧唧的聲音,很是痛苦,不安。

我們打著照明,踏著月光,回到家裡,將泥鰍倒入天井中的一口大瓦缸裡,放上泉水,泥鰍不停地遊著。這將是我們家半個月的美食。

吃泥鰍方法很多:可燉著吃,開鍋時摻入雞蛋汁,灑上薑末蔥花,鮮美可口,極富營養;放入油鍋裡煎枯,放入薑絲,醬油,香味撲鼻;還有一種吃法是將焙乾的泥鰍,在煙火上燻,吃時放上幹辣椒,豆豉蒸食,又別有一種風味。

窮苦的山裡人,一是靠此改善生活; 二是賣出,換回油鹽錢。

(作者系福壽山鎮人,株洲市文聯原副主席)

【平 江 精 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