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路上黨支部」安德村:合作社圓了貧困戶的「脫貧夢」

「攻堅路上黨支部」安德村:合作社圓了貧困戶的“脫貧夢”

陝西網訊(記者 鄒媛 實習記者 郝韻)“我村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佔比80%,常豐、富濤兩個合作社今年分紅數額共計50萬元。”永壽縣常寧鎮安德村支部書記王保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安德村位於咸陽市永壽縣常寧鎮政府駐地以南2.5公里處,轄9個村民小組492戶2171人,全村總耕地面積5483畝,其中蘋果樹面積800畝。主導產業是肉牛、生豬養殖和蘆筍種植,現在已經成立了常豐、富濤兩個種養專業合作社。

「攻堅路上黨支部」安德村:合作社圓了貧困戶的“脫貧夢”

大力發展種植產業

為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實現產業幫扶全覆蓋,富濤種養專業合作社今年新栽植蘆筍800畝,蘆筍種植面積已達到1800畝。

富濤合作社是以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專業合作社,採取“支部+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的發展模式,以仔豬繁育、養殖為核心,以蘆筍育苗、種植為重點,種養結合,優勢互補,增加群眾收益。

目前,通過土地入股、合作參與、代栽代管等形式,富濤合作社吸收貧困戶參與進來。同時,合作社採取固定分紅+效益分紅的方式,經過多次分紅,讓貧困群眾真正享受到了產業發展的紅利。

合作社通過合同方式與養殖戶、栽植戶建立緊密的供銷關係,通過良種繁殖、技術服務等方式指導農民科學養豬,提高養殖效率。並且通過提供市場信息、銷售渠道等方式建立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種養殖帶動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

「攻堅路上黨支部」安德村:合作社圓了貧困戶的“脫貧夢”

畜牧業成為脫貧攻堅“助推器”

永壽縣安德村現有3個生豬養殖場,年出欄12000多頭,淨利潤可達240萬元。

永壽縣常豐種養專業合作社於2016年1月安德村黨支部書記王保安同志帶頭創建。養牛場始建於2016年,擴建於2018年,佔地面積20畝,建有消毒室1間,辦公室3間,4棟標準化牛舍,牛場可容納300頭牛,目前存欄牛218頭,品種為西門塔爾和夏洛萊。該養牛場屬於永壽肉牛基地縣建設項目板塊之一,同時也是永壽縣人社部門認定的就業扶貧基地之一。

安德村支部書記王保安介紹,2016年,在村黨支部的牽頭下,安德村按照“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的形式,由常豐種養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管理,按股分紅,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積極動員廣大貧困戶與農戶積極參與合作化養殖,全村有138戶貧困戶及9戶普通戶共計入股資金110萬元,截止目前總投資近600萬元,突破了盤活牛場的資金瓶頸,初步實現了共同發展。

該合作社依託泰州--咸陽精準扶貧產業發展項目,爭取資金30萬元,帶動30戶貧困戶共同發展產業,並於12月初對涉及的30戶貧困戶進行了每戶每股600元的半年分紅。

同時,村支部大力貫徹落實鎮黨委政府“三變”改革文件精神,經申請批准成為常寧鎮“三變”改革實施試點,爭取資金42萬元帶動全鎮14個村147戶貧困戶發展產業。

截止目前,該鎮共有147戶貧困戶入股常豐合作社,兩個合作社入股貧困戶達400餘戶,初步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合作社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將進一步激發全村貧困戶及農戶內生動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產業,解決農民增收難的問題,勢在打贏脫貧攻堅這一關鍵戰役。

「攻堅路上黨支部」安德村:合作社圓了貧困戶的“脫貧夢”

公益性崗位讓“貧困戶”變為“工薪族”

“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已經在外務工,剩餘在村的由於缺技能、文化水平低、家庭拖累大,導致無法離鄉、無業可就、無力脫貧,已成為脫貧攻堅中最難的問題。”安德村選調生許建軍告訴記者。

穩定就業是確保貧困戶持續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該村在發展種植和畜牧業的同時,創造了一批就業崗位,更多的群眾來此打工掙錢。

“產業扶貧、創業就業扶貧,是實實在在為貧困戶帶來收益的,有了穩定的收益,貧困戶自然能夠脫貧。”安德村支部書記王保安說。

該村村黨支部積極爭取靖永扶貧資金,引進手工編織技術,解決了留守村民無業可從的問題,貧困戶足不出戶就可以賺錢。

永壽縣富濤合作社生豬養殖場直接安排就業人數12人。為周邊群眾提供優質的有機肥,降低了群眾種植成本,有效解決閒置勞動力就業,同時提升群眾收益。

今年擬退出的15戶55人中,有21人長期在本地、外地務工,村委會積極協調安置公益性崗位3人,確保“已脫貧戶不返貧,擬脫貧戶穩退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