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判永遠不可能自我救贖|心理諮詢


自我批判永遠不可能自我救贖|心理諮詢


人作為一個存在

需要被尊重是不需要理由的

不需要以優秀和成功來證明的


文 | 心之愛/新雨流泉


自我批判永遠不可能自我救贖|心理諮詢


自我批判永遠不可能自我救贖|心理諮詢



人的天性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徹底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就等於抽吸生命體的基質,是違揹人的天性的。一個慣於自我批判的人,如果沒有一項有價值的動機抵消這種自我攻擊帶來的傷害,TA的自體會崩解,最終只能走向自殺

。或者說,有的人自我批判是隱晦地攻擊身邊的人,為他們(自我批判者)失敗的人生負責,反而弄得身邊人苦不堪言。

在成長過程中,不少人將自我覺察(指以認識自我,將人格中的正反面特質整合為目的)和自我批判(執反面一端猛捶猛打)混為一談,並期待用自我批判進行自我救贖。結果發展成越批判越自卑,越批判越退縮,越批判越令人生厭的局面,因為TA太醉心於自我批判本身,忘記了自我批判的初心是為了光明和希望。


自我批判永遠不可能自我救贖|心理諮詢



弗洛伊德是從精神分析的角度進行自我批判的鼻祖,他勇敢地揭露自己道貌岸然與自欺欺人,樂於揭露自身存在、別人試圖隱藏的心理問題。他沒有走向自殺,是因為他用自我批判塑造了一個追求真理的自我意象。併為此感到心滿意足、無比自豪,這種滿足感和自豪感抵消了自我批判帶來的羞恥感,也就是說增強了自尊而非削弱了自尊。反過來說,如果不能增強自體凝聚性,或者沒有穩固的價值信念支撐自尊,那麼自我批判只能讓人越來越虛弱,越來越迷失,越來越墮落。

“人作為一個存在,需要被尊重是不需要理由的,不需要以優秀和成功來證明的。”將這種信念內化進人格,自我批判者就可能擁有維護個人邊界的能量,最大程度地避免陷入自我批判的泥潭,更不會突破別人的邊界。


自我批判永遠不可能自我救贖|心理諮詢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如何?’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對於那些傷害過你的人,孔子主張據理力爭、以牙還牙,這就是“以直報怨”。然而,自我批判者往往會時刻告誡自己做一個“以德報怨”的人,任何事情都從“內省”入手,甚至會不分青紅皂白,不經感受和思考地原諒別人的傷害,併為不能原諒別人而感到內疚,認為自己反省和覺察得不夠。這就是典型的自我攻擊了,以扮演聖人的方式自我攻擊。

凡是以“以德報怨”為自我修煉目標的人,幾乎沒有不抑鬱的,而抑鬱轉好的跡象往往是會憤怒,會飆髒話,甚至會幹架,不再用謙謙君子、溫文爾雅的假面綁架自己的情緒情感。


自我批判永遠不可能自我救贖|心理諮詢



有的自我批判者會隱晦地向客體表達憤怒,他們慣用的防禦方式是“被動攻擊”,他們看似非常被動和順從,實則處處激怒別人,總是弱弱地擺出一副無辜的樣子。最典型的方式不是有話不明說或者就是將自己貶低得一無是處,彷彿世界上再沒有人像TA那麼無助和無能。他們給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身上負能量太多”,缺乏對人生困厄領悟所帶來的厚重感。實際上,這類自我批判者將內心的憤怒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激怒對方的方式報復對方。

自我批判不是對自我的憤怒,就是對客體的憤怒,覺察到憤怒的來源,並以成熟的方式釋放和表達,便會減輕它的殺傷力。成長則是一場自我認識之旅,而非自我批判之旅,否則你既做不了快樂的豬,也成不了清醒而痛苦的智者。(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機構觀點)


自我批判永遠不可能自我救贖|心理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