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文学」王福利:向家刺猬

「无名文学」王福利:向家刺猬

向家刺猬

王福利 1977年生,现居河北省黄骅市。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民俗文化协会理事、河北散文学会会员、沧州市作协会员。已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辞赋三十余万字,先后获得首届采风作品全国大赛一等奖、第三届河北省草根散文家、河北散文30年“金星创作奖”,出版散文专著《诗风画境——走进〈诗经〉里的风景》。

「无名文学」王福利:向家刺猬

两排新装路灯,从巷头亮到巷尾,驱赶着城市角落里的黑暗与神秘。废弃酒店荒院里一棵无拘无束小榆树从层剥砖墙上探出头来,挡在一盏明晃晃路灯下,将树下那个边缘参差的排水口掩藏在变化无定的暗影里,像怪兽的呲张獠牙,更像未知野物进出的洞口。

一只像是老鼠的东西刚从洞口钻出来,正贴着灯光稍暗的墙根疾行。小巷里经过的人一转头发现它时,它似乎也敏锐察觉到了距离不远处人类脚步节奏的变化,在判断着人类有无恶意时有了短暂的静止,也让人看清了这个比老鼠胖重些、远不如老鼠迅捷的小刺猬。辨识不出凑近脚步是否危险的静止刺球,在经过几秒钟或是十几秒钟的心理纠结中,还是忍不住展开了身体,试探着伸出尖尖嘴鼻判断着方向。也许是慌乱中迷了路,它没有返回洞口那边的家,而是继续沿着原本的方向,加快了短爪爬行速度,明亮路灯下的目光盯在它后背上,对它来说像是一束随时可能夺去性命的利箭。只有快些躲进人类目光与如昼灯光不能到达的黑暗里,感知如此敏锐的刺猬,才能找到一个得以完全放松的暂时之家。

看似过度小心的刺猬,对于危险的预知,除了靠超乎寻常的嗅觉与触觉,还因拥有着身后本无恶意人们所未知的神秘力量。

生产队的两排土房,单干后成为队员们盛牲口草料的草屋子,草屋子前的空地上,挤满了邻近住户的柴禾垛。草屋子与柴禾垛,不只是庄稼人平常安稳日子里的另一份依靠,刺猬在人们的默许亦夹杂着欢迎的态度中,也在这安下了家。庄稼人守着自己的传统生活习惯,刺猬自己形成的作息时间,似乎比按时来去的人们更精确。

「无名文学」王福利:向家刺猬

临近傍晚,女人做着饭的时候,男人就拿着宽宽大大的口袋去草屋子收草,有时是在土墙豁口拐角处,一尺多长的大刺猬,正高踮身子溜着青砖房基向外爬走,见了人也不躲避,只是稍稍停顿一下,又在收草人的轻瞄一眼中拐出了豁口;有时是在那一排松松垮垮的木板门或木棍木条钉绑栅门的其中一个门口,等收草人走近了看到那只刺猬时,它正从粗木门柱与土墙的宽绰空隙间钻了进去,扭动背刺下后面一圈白茸茸软毛,和磨出了灰茧的关节屈曲的少毛后腿,在门口的人眼前一晃即没。有时收草人借助临晚霞光,目光扫过草屋子的某个角落,厚草软褥上那个凹下去圆窝里,似乎还留存着那只刚刚起身离开刺猬的温度与气息。

被垛顶厚泥压得紧紧实实的柴禾垛旁,早起的女人正将三两根玉米秸攥在手里,把柴禾垛下的散落柴禾归拢成一大抱。一只偎在柴禾垛下依旧酣睡的刺猬,被女人手中的玉米秸秆吵醒,像赖床孩子裹紧被子般不情愿地将全身长刺裹得更紧。女人无奈又爱怜地哄孩子般用玉米秸根轻推着懒洋洋的身子:“挪挪地方吧,好不好啊?不然我没办法抱柴禾啊。”醒过盹来的刺猬伸出了四脚,听话地被推送着离开恋恋不舍的临时小屋,像孩子背着书包在母亲目送中钻进了过道,弯腰抱起柴禾的女人,也目送着它钻进了几个柴禾垛围挡的宽窄秘道里。

早早晚晚的随意相遇,寄居刺猬的钝缓生存节奏与土房庄稼人的勤谨生活规律,时不时发生着交集;一个孩子偶然间被沉睡刺猬发出的似人呼噜声吓到,并不能妨碍之后的继续相遇。大人安抚着拿着空袋子跑回来的孩子,拿着铁锨推开草屋子的简易木门时,粗重的呼噜声还在草香与飞尘里回荡着。像是睡觉灵醒的人,没等铁锨到达它身下的软草,刚才还如此匀长的呼噜声戛然而止,似胆小孩子般蜷缩起紧张的身体。铁锨前缘在草下轻轻前推着,伴着持锨人歉意地解释:“咱商量商量,搬搬家吧,别再吓着孩子了。”锨上的刺球更吓得一动不敢动,感觉身体飘空时伸头探看着,又吓得缩回了脚。低低端着的铁锨,将温顺的大刺猬一直送到隔了一条道的另一个生产队破院里,看着它消失在矮房般柴禾垛后面或任选的一间草屋子里。

「无名文学」王福利:向家刺猬

生产队的草屋子已有几间漏了顶,有几户人家已将草料移进了自家偏房,嗅寻着豆荚屑、麦糠、玉米高粱碎叶的痕迹,大大小小刺猬也在主人入睡时悄悄住进了偏房新居。傍晚时,女人照例去偏房草筐里拾一只鸡蛋,却发现筐内空空,下意识地就瞄向里面的草料间;虽然怀疑,却找不到一只刺猬“贪嘴”的任何蛛丝马迹,在纳闷不止中也平添了一个只有刺猬自己知道的秘密。再看到出入随意的刺猬从墙根下走走停停时,大人孩子的追随眼神里依旧是惊奇欢喜胜过了瞬闪的一丝惊惧,刺猬与人还是同时略微停望,像是常见面的老熟人打了个招呼,又继续各忙各的。

不知是它的家原本就在村外河堤下,还是被那几个不安分的半大小子扔到了这里,面对从河堤上瞄准扔到身上的土坷垃,不知反抗的硕大一只刺猬,只能将头尾对弯成最大的弧度,小爪子紧紧抓住湿软的泥土,用看似坚不可摧的黄黑老刺抵御着沉默着,碎土纷落中似乎已感受不到疼痛。

领头的那个孩子,最喜欢也最擅长用挑战村里大人传统思想的方式,在同伴中树立威信。就像这次带头用如此粗暴手段对待刺猬,他是想以付诸实施的行动证明自己的胆大——大人们对刺猬的种种传说与神迹深信不疑,对刺猬虔诚供奉,他就偏偏不信这些,看看刺猬到底会不会用神秘的力量来报复他。老刺猬在孩子停止攻击后,还在河堤下一动不动;那个孩子跑下河堤去探看,他不是害怕一只毫无反抗意识的刺猬失去生命,而是还没有对眼前这个村人普遍带着敬畏感情的仙物、如今是他的玩物失去兴趣。

他用脚拨翻着刺猬,刺猬扭转着赘重笨拙的身体,随便选了个方向迈开小脚试图逃离孩子的控制。孩子对刺猬的可笑举动嘲笑不止,继而向同伴们宣布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他要模仿村里一个比他更野蛮的大人,用河堤上的胶泥糊住刺猬,再用火烤熟,听说味道特香。在一帮小伙伴们有些害怕也有些恶心的劝阻下,放弃了这一想法的孩子头,无聊地看着老刺猬瘸瘸拐拐地逃到了远处,又呼哨一声,带着一帮追随者们去洼地里寻找一条令人头皮发麻的长虫取乐。

村里的大人孩子都对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野孩子抱着纵容态度,被神化的刺猬、连同长虫等等庄稼人敬奉的灵物,似乎也没有过多计较一个未成年孩子的荒唐举动。但这份平静日子的外表下,总会有不知何时冒出来的偶然事件,让心思最单纯的孩子和思维最固化的老人,最先下意识地联想到某种神秘安排——那个每每带头捉弄刺猬长虫的孩子,已经我行我素安然无恙地走过了爱搞恶作剧的年纪,却在十七八岁即将张罗媳妇的年龄时,与家人呕气喝下农药,就这么没有了。那帮曾在一起玩耍过的小伙伴、或听说过野孩子胆大事迹的也已近成年的孩子们,虽然没有说出心中的猜想与恐惧,但在听着老人们痛惜诉说这件村中大事的时候,也听出了语气中相似的臆断与警惧。

「无名文学」王福利:向家刺猬

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被冥冥上苍预先安排在老村的记忆里;一只刺猬受过的伤害,也以独有的方式印记于生命的无形延续。那只在路灯下拼命加速避开人类视线的小刺猬,跑一段就扭头或抬高身子看看身旁有无可以钻进去的空隙,却总被坚硬的楼基挡住了希望,它甚至还竖起身子将两只小手样的前爪扒住光滑水泥面,想用乱嗅小嘴嗅出一条快速逃生的通道。好奇人类靠得愈近,它的危险感应也愈加迫近,只是一栋楼一面墙的距离,在它濒临绝望的仓皇迷途中显得那么长。此时的小刺猬,与那只面对顽劣孩子时徒劳抵御、受伤惊走的老刺猬,内心充满了同样的无助与恐惧。

相较于刺猬将对人的恐惧直接表现出来,人对刺猬的更深恐惧或说敬惧,藏在被老辈人传统认知影响的潜意识里。

面板、菜刀、高粱秆盖板,所有与蒸刺猬有关的家什,都被笼罩在神圣氛围里的老太太一遍遍刷洗干净,唯恐因为菜刀上残留的一丝腥膻惹来神灵怪罪。白菜也要在杂物间里挑选好一会儿才挑到的最好的,粉条、豆干、豆皮早早地在赶年节大集时预备好了,一旦临时缺了哪一样,就成为了不得的大事。在一场隆重仪式中,任何一丁点儿不和谐的插曲,都将成为来年某一段不顺当的谶语。

小碗里泡着的黄豆,让没有近距离见过真实刺猬的城里孩子,误以为刺猬的眼睛本来就是黄的,后来才知道原是奶奶再难寻到黑豆。奶奶笑吟吟地捞出两粒黄豆,在包好了馅的圆滚滚身形上一按,嚓嚓嚓三剪刀,一只刺猬就睁开了圆圆睡眼、伸出了尖尖小嘴。孩子从奶奶手中抢过剪刀,负责给刺猬后背剪出一排排尖刺。奶奶宠容着无知无畏的小孩子将刺猬抓在小手里把玩着,嘴里提醒着不要把馅露出来,心里无数遍祷求着神灵不要和小孩子一般见识;也借助充满好奇的提问,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地表达着让小孩子信以为真的美好祈盼——小刺猬驮得动这么大的银子锞吗?当然驮得动了!驮来好多银子锞咱不就能买好多吃的玩的了嘛!那它们什么时候驮来啊?等咱们睡觉的时候就驮来了。

满屋的热气,将沏搅朱砂红、准备上供的干净碗、准备烧纸忙得站不住脚的老太太,和一遍遍催促着“刺猬熟了没有”的小孩子,笼罩在缥缈仙境里。掀开锅的那一刻,白白胖胖挤挤挨挨的伏卧刺猬,与仙气里舒展开的条条皱纹,一起开启了一年的好光景。大小各异的刺猬,像各司其职的同一大家族的成员,被老太太恭恭敬敬地安排到祖先神位前、窗台上、锅台角等等各处。一双抚过孩子小脸的温暖手掌,轻捧起触肤略感扎痒的刺猬,按时调转着方向,帮助它们依然遵从着现实中寻常刺猬的外出与归来时间,提醒着它们不要忘了回家。香炉里的袅袅青烟,陪伴着长夜不灭的门灯,引领着一只只驮宝进财的刺猬,驮着年复一年的祈愿,住进了老人孩子的梦境。

无序的季风,过早吹融了村外麦田浅盖的雪被,为全村人驮送了一夜银子锞的刺猬,没来得及再多睡几天,就被提前到来的暖春,催推着横穿过车来车往的乡间公路。没等守在神位前的刺猬被撤下供桌,噼哩啪啦的鞭炮就催促着疾行车轮奔向远方。从院里扩散到路边又延伸向另一个村庄的一声高过一声的鞭炮雷鸣,在表面同样隆重的谢幕仪式中,年轻人却对老辈人告诫的“动针扎刺猬眼”、“动车轧刺猬脚”等等危言渐渐不放在心上。

急打着方向盘,车轮还是轧上了公路中间铺贴辗薄的那一大片灰黑与赭褐杂染的不规则皮刺边缘。那只迷乱了寒暑季节横穿公路的刺猬,终究还是没有适应与季节一样变化无序的人类行止和速车新物,也无法改变出于本能地外出觅食与回家安睡的时间与路线,明明预知到了危险,却也避无可避。

「无名文学」王福利:向家刺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