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熬成「大爺」 兒科醫生於剛17年如一日守護幼兒

“哥哥”熬成“大爷” 儿科医生于刚17年如一日守护幼儿

於剛用聽診器檢查患兒肺部情況

“哥哥”熬成“大爷” 儿科医生于刚17年如一日守护幼儿

於剛正在病房查房

記者 劉龍飛 通訊員 孫星

“大夫,您快去看看,我的孩子好像有點不舒服。”還未走進德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於剛的辦公室,就聽見兩位焦急的患兒家屬在諮詢自家孩子的病情。“您先別急,我這就過去。”稍微安撫患兒家屬之後,於剛立即飛奔向病房。作為德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的一員“大將”,業務量大、工作忙早已是常態,有時一天接診就會接到上百位前來看病的病患。

兢兢業業17年 “哥哥”熬成“叔叔”、“大爺”

在醫生群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看十個大人,不看一個孩子”。這是因為患兒年齡小,起病急,來勢猛,病情變化快,再加上患兒不會表達病痛等特點,更有人將其稱為“啞巴科”,兒科的高風險不言而喻。

2001年,25歲的於剛在濱州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就來到了德州市婦幼保健院工作,“那時候兒科病房剛剛建立,醫院分配我到兒童保健科工作,一干就是17年。”於剛告訴記者,兒科醫生往往是以女性居多,剛參加工作的他年輕氣盛,對照顧孩子和給孩子看病很不習慣,工作也遇到過瓶頸,直到有件事影響了他。

一天,有一家人凌晨4點送來了一個一週大的孩子,孩子有嚴重的腹瀉現象,經過婦幼保健院診斷,需要給患兒進行輸液,但由於患兒的父母堅持要等8點門診上班後輸液,最終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導致孩子病情惡化,永遠閉上了雙眼。當時的於剛被這件事觸動了,他深知選擇了兒科,就意味著肩上責任之重,此後於剛全力以赴撲在工作上,只是因為不想看到鮮活的生命枯萎,不想讓孩子臉上燦爛的笑容消失,17年來,在他手中康復的孩子千千萬萬,他也從孩子口中的“哥哥”變成了“叔叔”、“大爺”。

心繫患兒真誠相待 默默釋放“人的溫度”

“大夫,快看看我的孫子吧,我的孫子昏過去了!”2014年一個寒冬臘月的下午,鄰近下班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帶著10歲的孫子來到德州市婦幼保健院看病。於剛迅速進行檢查,發現孩子患有嚴重高燒,在就診過程中,出現了高熱驚厥,不省人事現象。於剛來不及安慰著急的老人,當機立斷,拿著自己的衣服塞到了孩子嘴裡,以防孩子無意識咬斷舌頭。隨後抱起孩子往病房裡跑,到病房後立即安排護士給予止痙、鎮靜、退熱等處理,患兒慢慢的轉危為安。這時孩子的奶奶嚇得只會呆坐在床邊,攥著孫子的手一動不動,於剛默默地走出病房,拿出自己的錢給孩子辦理了住院手續,並且聯繫孩子的父母,直到孩子的父母趕來醫院,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此時以接近午夜。第二天,孩子的父母特意找到於剛送錦旗表示感謝。

在搶救危重病兒時,更是需要分秒必爭,才能使許多危重患兒獲得新生。一次,科室收住了一名危重新生兒肺炎合併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於剛帶領其他醫護人員全力搶救,對患兒進行胸外心臟按壓、人工呼吸、並親自吸痰、吸氧、拍背等,不分晝夜地守護在病兒床前,“當時我心裡就一個念頭,一定要救活這個孩子。”在於剛和科室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使患兒轉危為安。患兒的家長萬分感激,當即拿出幾百元錢給他表示感謝,但於剛婉言謝絕,“這是我應該做的。”於剛說。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於剛告訴記者,他認為醫學是一項有著“人的溫度”的事業。“醫生要有同情心,這種同情不是用眼淚,而是用心血。做兒科醫生是幸福的,因為只要一看到孩子擺脫了病痛,我們就像他們一樣趕到輕鬆快樂。”一說到關於孩子的事,記者注意到,於剛的臉上總會露出笑容。

研習醫術學無止境 不斷提高為患兒保駕護航

“做醫生、做醫學研究工作不能閉塞,要不斷學習提升自身技能。”於剛告訴記者,他剛參加工作時,正值醫院開展兒科住院部工作,科室人員少,任務重,大部分人經驗不足,為解決當時到德州市圖書館找資料,並將資料上的案例與實踐結合起來,提高診斷水平,在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臨床科研能力及實踐技能的鍛鍊。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習慣,日積月累,使得於剛業務上水平得到快速提高,2017年6月,於剛榮獲德州市第二屆“十佳醫師”提名獎。

今年年初,於剛前往北京兒童醫院參加了基層醫師培訓,“真的是獲益匪淺。”於剛告訴記者,在北京培訓期間,那裡的醫護人員傳授講述的關於患兒的治療方法,指導思路讓他很受啟發。“接下來我想根據婦幼保健院條件進行逐步推廣,讓孩子們能享受更優質的醫療環境。”

潤物無聲,17年的時間,於剛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著。“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於剛告訴記者,在以後的工作中,他也將繼續研讀兒科醫術,用精湛的醫術,為萬千兒童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