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为失意时,就会想起这两句千古绝唱


人生最为失意时,就会想起这两句千古绝唱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每当因为别离而想起这两句词的时候,脑中就会浮现出情人天各一方,遥望明月的场景。悟出如许爱的真谛的人是谁?那就是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师从苏轼,也是苏轼最为欣赏的弟子。相传苏轼在他的扇子上写下了秦观的两句词,那就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为何苏轼对秦观的这两句词情有独钟呢?这自然是和两人相似的经历分不开的。这两句词出自《踏莎行》:

人生最为失意时,就会想起这两句千古绝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写这首词的时候,高太后去世,朝廷大权又回到宋哲宗手里,重新启用新党,苏轼也因反对新党被贬到惠州。作为苏轼门下学士的秦观受牵连也被贬到郴州。

人生最为失意时,就会想起这两句千古绝唱

秦观怀着郁闷惆怅的心情来到郴州,眼前一片荒凉。于是写下这首词,一抒愤懑之情。上阙开篇看似写实景,实际是带有虚构的成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高耸的楼台被云雾遮住,供船只来往停靠的渡口也在朦胧的月下模糊不清。这虚构的景色象征的是自己对前途、对未来的迷惘,不知出路在何方。接着进一步引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典故,意寓心中的桃花源无处可寻,理想无法实现。以写虚构的景侧重表达自己苦于没有出路的心境。

接着从虚境转入实境的描写:“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的的确确是秦观的处境。因为几乎是孤身来到郴州,所以用“孤”字突出独自一人。春寒封锁住孤馆,已令人心生寒意,偏偏又听到杜鹃啼鸣“不如归去”,闻之岂不令人倍增伤感?至此,上阙可谓写尽了词人孤独、失意的无尽痛苦。

人生最为失意时,就会想起这两句千古绝唱

到了下阙,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转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驿寄梅花”指南北朝时期的陆凯写给好友范晔的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而“鱼传尺素”指的是古人以绢帛写信并放到鱼形木板中邮寄。两个典故借指远方亲人的来信。然而这些信“砌成此恨无重数。”是离恨,是别愁,是思念而不得。

这些恨一重一重堆砌起来,最后让词人不禁悲叹一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彬江的水本就发源于彬山,自然要围绕着彬山而流,却为何要离开,流到潇水和湘水去呢?此句道尽无可奈何,也许郴江的水是不想离开郴山的,就如词人不想远离亲人一样,但彬江的水却奔着潇湘去了,词人也不得不远离亲人,孤独前往荒凉的郴州。更深一层,词人想到自己被贬,理想落空,这一切又是因为什么呢?心中的愤慨和不平又与何人说?

人生最为失意时,就会想起这两句千古绝唱

最后两句,可谓点睛之笔。把人生中的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又婉转含蓄。怪不得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苏轼的强烈共鸣。听说苏轼在秦观过世后,不仅把这两句诗题在扇子上,还在旁边写上“少游已矣,虽千万人何赎。”在苏轼的心中,纵有千千万万人,又有谁能替代秦观呢?这世上,知己又有几人?

关于这首词,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