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提起古琴,稍有武俠情懷的人都會想起這樣的場景——琴簫和鳴,引吭高歌“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

讓我們於音樂中感受怡然風流、豪爽得意的人生態度,讓這件樂事變得可能的人,恰是斫(zhuó)琴師。

斫,即用刀、斧砍,斫琴師說的正是那些在製作古琴方面有較深造詣的人,斫琴師,僅憑這三個字,你已能品出本期油田紅人姜龍的與眾不同。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於2009年接觸古琴、學習古琴,2011年踏上斫琴之路的姜龍,這些年真是吃了不少苦。

彼時,國內還沒有如今這些斫琴師,對斫琴興趣盎然的姜龍面臨的是學藝無門的困境。不過,他並沒有放棄。

學古琴的階段,我在百度貼吧和QQ上結識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平時,和斫友們在網上交流心得,有機會就當面拜訪,親眼看看、親手彈彈他們製作的琴。

憑著濃厚的興趣,姜龍在斫琴之路上一走就是7年。淘木料、木工、灰胎工、漆工……種種與姜龍過往工作生活完全不相關的技藝被他一一掌握,直至爛熟於心。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一張琴,從木料到成琴,總共分幾步?姜龍的回答仍是讓人目瞪口呆——

120道工序,兩年的時間。

700多個日夜,無數次的調試,直至成琴,在姜龍看來,其中最耗費時間、精力的一道非試音莫屬。

“古琴有三種音:散音、泛音和按音。

每一種音,在每一個位置的發音,都要經過陰天、晴天不同溫度、溼度的環境試音、調整。”

這一試,常常就要三四個月。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試音之外,第二耗時的工序則是大漆。

“一張琴要用上3斤生漆,半斤面漆。”刷漆,隔一天打磨一次,如此反覆,包括灰胎階段的6道漆在內,姜龍始終堅持做到40道漆,於是一張琴的漆面完成要4個月也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兒。

正因為如此“費心”,姜龍每一張琴上的紋理、圖案才經得起近看、細看。

由斫琴而來,如今大漆工藝也成了姜龍的重要愛好,茶針、打火機、手串……漆藝以我們難以想象的親和融入到姜龍生活的方方面面。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而為了讓自己的漆藝更加精湛,姜龍每年都要外出交流、學習……

今年7月,他還作為古琴大漆髹飾跨界代表參加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計劃福州脫胎髹飾技藝高研班。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油田人的手不僅能獻石油,還能調素琴,閱金經……

姜龍做琴不為賺錢,他最大的願望是能給自己的兒子留上10張琴,“房子、車子終有一天會變得不值一文,富有文化的東西,比如古琴,才是最具傳承意義的。”

審核/吳海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