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貨」陳佩斯其人

1998年,春晚舞臺上,陳佩斯、朱時茂身著古裝亮相,出演《王爺與郵差》,臺下掌聲雷動,電視機前的觀眾更是激動不已。

簡陋的舞臺,簡單的道具,兩人插科打諢,浮誇的動作,配合連珠妙語,把觀眾逗的前仰後合。

沒人會料到,這是陳佩斯最後一次在春晚登臺演出。

“蠢貨”陳佩斯其人

伴隨著叮叮噹噹的鼓點聲,陳佩斯彎著腰,快步離開了央視舞臺。

這一轉身,留下觀眾無限的念想,帶走了一個黃金時代。

“蠢貨”陳佩斯其人

1950年,著名演員陳強,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隨團演出。

大兒子出生的喜訊從國內傳來,陳強喜不自禁,為其取名為布達。4年後小兒子出生,自然補全了這個紀念意義,陳佩斯名字由此得來。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父親的身份為這一家人帶來了許多磨難。

也就是那時候,陳佩斯體驗了人情冷暖,心中產生了對小人物的深深理解與憐憫。

“蠢貨”陳佩斯其人

為了一口飯吃,在父親的到處引薦下,他成了一名演員。

由於長相平平,一開始,陳佩斯處處碰壁。但是他善於琢磨和思考,幾句話、幾個動作,就能把人逗樂。

“蠢貨”陳佩斯其人

父親陳強發現了兒子這一天賦,親自帶著兒子演喜劇,《瞧這一家子》火了,這也為陳佩斯父子帶來了信心。

他給兒子指了一條道路,

“中國的老百姓太苦了,你可以演喜劇,以後多給大家帶來一些歡樂。”

就這樣,在藝術的道路上,陳佩斯踏踏實實,一走就是幾十年。

“蠢貨”陳佩斯其人

1984年,陳佩斯和朱時茂首次登上春晚。

簡單的一隻碗,在陳佩斯手中翻來覆去,無實物表演驚呆了眾人,也笑翻了全場。

在那個崇尚“高偉正”的年代,這樣的純喜劇,無疑像是針強心劑,為死板的藝術注入了活力。

“蠢貨”陳佩斯其人

一部《吃麵條》,標誌著中國“小品”的誕生。一夜之間,陳佩斯火得一塌糊塗。

後來的14年間,陳佩斯一共為春晚貢獻了11部優秀作品。

《羊肉串》中他兩撇誇張的鬍子,操著魔性的口音,擠眉弄眼,將小攤販得狡猾演繹的活靈活現;

“蠢貨”陳佩斯其人

《主角與配角》中,他貓著腰,仰著臉,邁著小碎步湊上前來,“隊長,別開槍,是我!”

“蠢貨”陳佩斯其人

《胡椒麵》寥寥幾句臺詞,卻憑藉肢體語言,展現了角色內心的情感糾葛;

“蠢貨”陳佩斯其人

“我,王老五,從沒見過這麼多錢啊。”《拍電影》中這幾句反反覆覆的臺詞,至今餘音繞耳,那是那個時代中,不可多得的快樂……

“蠢貨”陳佩斯其人

有人評價,陳佩斯的喜劇,是高級的喜劇。

與當今很多低俗,或者以嘲諷弱勢群體,博取觀眾一樂的喜劇不同,陳佩斯的喜劇聚焦於日常生活,運用精準的肢體動作和表情,挖掘的是有溫度的故事。

“每一個引得觀眾發笑的人物,其實都有一個悲情的內核。”這是陳佩斯對於喜劇的見解。

他擅長製造“窘境”,演繹的多是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作品中幽默中不乏諷刺,諷刺中又帶著幾分憐憫。

直至多年後的今天,想起這些簡單的小人物,人們依舊會心一笑。

“蠢貨”陳佩斯其人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反觀現在市場上粗製濫造的影視劇,和拿著高片酬,卻演技拙劣的明星們,不免要生出幾分悲哀。

“蠢貨”陳佩斯其人

我們懷念的,是大年夜一家人圍在電視機前,等小品的氛圍;是雖然科技不發達,但是簡簡單單淳樸的快樂;懷念的是那個時代,演員們對藝術的兢兢業業。

這也是人們對老一輩藝術家念念不忘的原因。

“蠢貨”陳佩斯其人

陳佩斯半輩子都在鑽研喜劇,在很多人看來,他的人生卻頗具幾分“悲劇”色彩。

當年家喻戶曉,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偏偏他是個不肯低頭的“硬骨頭”。

央視未經許可,將他們的小品集結出版,陳佩斯沒有絲毫猶豫,一紙訴狀將央視告上法庭。

明知雞蛋碰石頭,他也不肯退讓。

“社會已經爛了幾十年,還要把餘生爛下去?”

官司贏了,陳佩斯丟了名利,丟了光明前途。

“蠢貨”陳佩斯其人

很多人看來,識時務者為俊傑,這樣的陳佩斯實在是個“蠢貨”。

從體制出走的陳佩斯,事業一蹶不振,生活也變得落魄,最難的時候,甚至連女兒的學費都交不起。

但是這麼多年,他不曾後悔。

“如果我接受強權,那我的後代一定會為我感到丟臉!”

“蠢貨”陳佩斯其人

倔強的陳佩斯,拿著積蓄,在北京包了一片荒地。

關了影視公司,鋤頭一扛,陳佩斯轉身從演員,變成了農民。

他說,“我去種石榴了!”

其實他心裡清楚,那裡什麼都種不出來。

與其說是為了增補開支,不如說他是厭倦了爾虞我詐,這是他對自己的一次放逐。

“蠢貨”陳佩斯其人

遠離了喧囂的名利場,陳佩斯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義,他更清楚地知道了,自己該選擇一條什麼樣的路。

離開枷鎖的陳佩斯,丟掉了名利,遠離了浮華喧囂,但是依舊活得肆意,忠於自己。

“蠢貨”陳佩斯其人

告別春晚後,陳佩斯似乎銷聲匿跡。

再次被大眾所關注的時候,人們驚訝地發現,多年前那個混不吝的“陳小二”,滿面皺紋,帶著花白的鬍子。

不知不覺,他已經老了。

“蠢貨”陳佩斯其人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陳佩斯換了一種活法,但是未改做藝術的決心。

他將眼光對準了話劇。

湊齊了錢,陳佩斯開辦了培訓班,一頭扎進創作裡。

“蠢貨”陳佩斯其人

曾經頂著壓力做小品和電影,一部火過一部,如今轉型做話劇,依舊得心應手。

話劇《托兒》一經亮相就獲得了巨大成功。首場上座率達到95%,在50多個城市演了120場;

《親戚朋友好算賬》,一年內演出近60場,觀眾80000人;

自編自導自演的《陽臺》,先後在國內37個城市上演二百餘場,令20餘萬人見證了陳佩斯喜劇的魅力。

……

“蠢貨”陳佩斯其人

對於演出無數遍的拿手作品《戲臺》,他仍舊心存敬畏,“都說作品是我的孩子,但這部戲是我的‘祖宗’,是需要我去仰視的。”

64歲的陳佩斯還像個孩子,純粹、執著而認真。

“蠢貨”陳佩斯其人

2015年,《楊瀾訪談錄》上,楊瀾詢問陳佩斯,“為什麼不去做商演賺錢呢?”

這恐怕也是很多觀眾一直十分關心的問題。

對面的陳佩斯笑笑,直接反問了楊瀾四個問題。

——掙那麼多錢幹嘛?掙完了幹嘛呀?

——買房子呀。

——買完幹嘛呀?

——買車子呀。

——買完了幹嘛呀?

楊瀾沉默了。

——再好的車不是就是四個車軲轆嘛,也只是一個代步工具。

“蠢貨”陳佩斯其人

你看,年輕的時候,陳佩斯是個讓人不解的異類。

60多歲了,一把年紀的“陳小二”,依舊朋克,且永遠勇敢。

“蠢貨”陳佩斯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