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讚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授:尚德俊,六十餘載心不改

人民日报点赞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尚德俊,六十余载心不改

2018年10月26日,《 人民日報 》以《尚德俊 六十餘載心不改(走近國醫大師》為題,對國醫大師尚德俊進行報道,以下為報道全文:

人民日报点赞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尚德俊,六十余载心不改

尚德俊,86歲,河南濟源人,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原外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著名中西醫結合外科專家,在國內開闢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周圍血管疾病之先河,創立了相關理論體系,榮獲全國第二屆“國醫大師”稱號。

一踏進山東濟南千佛山醫院家屬院,幾位居民在門口閒聊。湊前一問尚德俊這個名字,幾乎都能說出門牌號。

叩門,一位銀髮白眉老者,緩緩開門,身形高大,身穿一件泛黃的白汗衫,一條粗布褲。他將一隻手掌放在耳後,努力聽清門外人的來意,笑一笑,挪著步子讓進來。這就是國醫大師尚德俊教授。

勤學好思,中西醫結合創血管病學科

尚德俊入行,是西醫外科。

抗戰打響,濟源兵荒馬亂。正值幼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因病去世。20歲,尚德俊立志從醫,考入山東醫學院,成績優異畢業。

1956年夏季,全國第一批西醫離職系統學習中醫班在天津舉辦,由於尚德俊工作勤奮,被選派赴津學習。

但是,理論體系迥異,如何理解和接受?尚德俊也是一肚子問號。

為了儘快打通中醫的“任督二脈”,他每天三四點鐘,摸著黑起床,跑到教室啃古典文獻。四大經典著作《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晦澀深奧,但半年時間就被他逐一攻克,撥雲見日,終覺中醫博大精深。

臨床見習,尚德俊還得隨身揣個“寶貝”,小小的記錄本,密密麻麻寫滿了病例。別人都跟定一位老師,尚德俊不拘泥,博採眾長,各家病例、用藥、治療效果及反應一一記錄,一絲不苟。逢著閒暇,便思考總結,如痴如醉。首發論文,成績第一,榮獲當時衛生部金字獎章。

一回在天津中醫院見習,老師用針灸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令尚德俊頗受震動,自此,在這一領域,便一發不可收。

該病是一種常見難治的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在東北、華北和山東多見,也稱“貧窮病”。爛手爛腳,極其痛苦,壞疽感染伴有高燒劇痛,有明顯全身中毒症狀,截肢率高達50%,嚴重影響勞動和生活能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類病佔了外科一半病床。

在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尚德俊白天看病顧不上吃飯,晚上讀書寫作至深夜。院內名醫張瑞豐也擅長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辨證論治,用藥精當,尚德俊得空就往那裡跑。到了週末,背上兩個饅頭一盒鹹菜,一頭扎進圖書館,苦讀文獻。週六入夜就“爬格子”,掌燈到天明。經年累月,自有心得。

在臨床治療中,尚德俊發現,肢體血液循環改善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控制肢體壞死感染,是保存患者肢體的大問題。他以病串症,同病異治,用中藥改善肢體血液循環,相繼創制多味方劑。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由他主持的山東省中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研究榮獲國家一級成果獎,是周圍血管疾病領域的最高獎;1979年,發表《周圍血管疾病症治》;2004年,經過20年積累,撰著出版《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

六十餘載,尚德俊臨床之外,筆耕不輟,包括燻洗療法等,共出版學術專著15部,發表學術論文近80篇,將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理論、診斷和治療融為一體,多次組織周圍血管疾病全國學術會議,創立了我國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科。

不計得失,“我就是做我該做的事”

進了門,穿過逼仄的通道,一個窄小的客廳,燈光昏暗,陳設頗有些年月,卻一絲不苟。尚德俊支撐在一張飯桌前,回憶起救治過的病例,他笑了笑,欲言又止:實在太多了!

今年47歲的宋廣榮,卻對25年前的恩情,刻骨銘心。

那時她一瘸一拐,走進尚德俊的診室,滿面愁容。雙腳趾甲已經變黑,落地生疼,走路艱難,當地醫生皆難以診斷。有醫生說,你去省中醫院,找找尚德俊。

在診室內,尚德俊檢查後,診斷為大動脈炎,由於動脈狹窄,嚴重會導致失明。這對宋廣榮無異於晴天霹靂。在山東省中醫院,尚德俊採用燻洗療法,中西醫結合,幾個月時間,宋廣榮便痊癒如初。

“尚大夫很溫和,開的都是便宜有效的藥,不開貴的營養藥,醫德非常好,這麼多年來我都一直很敬佩他。現在有啥事,都可以打個電話向他諮詢。”提起尚德俊,宋廣榮難掩激動。

尚德俊的病人來自全國各地,但凡出診,他都早去晚走,有時掛號處都下班了,他也堅持看完最後一個病人,經常到了下午2點上班時間,上午的病人還沒看完。“很多患者是農村來的,遠道而來不容易,早看完可以早點回去。”他說,“我就是做我該做的事。”

對待病人,尚德俊熱情、耐心,涉及個人名利得失,他卻像個“絕緣體”。

上世紀80年代,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周圍血管病科的床位極度緊張。尚德俊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協調濟南軍區理論學習班,合作辦病房。

有人問:“你們過來看病號、查房,不少掙吧?”

尚德俊擺擺手:“不談效益,我也不要提成,病人來找我看病,卻住不上院,我心裡太過意不去,合作就是為了解決他們的困難。”合作的43張床位,極大緩解了看病難問題。

隨著名氣增大,不少醫院慕名而來,邀請他做“掛牌專家”,待遇優厚。但無一不是乘興而來,垂頭而歸,卻無不佩服這位老中醫的堅守。“我不是不能兩處跑,但我的病號這麼多,不定什麼時候來找我,還有從外地來的,要是來了不能解決困難,這就是我對工作、對病人的不真誠。”

尚德俊兒子說,走後門,在父母這裡從來行不通。由於曾任全國周圍血管病委員會主任委員,他負責保管公章。有人發表學術文章時需蓋章,他只提專業要求,從不考慮人情、面子。若文章優秀,他二話不說就通過,反之,說什麼也不給蓋章。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合計,修整一下老房子,讓父親住得舒適些,安享晚年。尚老卻板起臉,堅決不同意:有吃有穿,足矣。要記住,治病救人,才是醫生的天職。

傳承中醫,毫無保留公開傳授經驗

前年,河南省中醫院講堂,座無虛席。只聽“哐當”一聲,尚德俊捂胸倒地,會場一陣混亂,老人家心梗突然犯了!心肺復甦一直做到搶救室。

搶救過來,尚德俊一睜眼:課還沒講完,我得出院!

眾人皆勸:您先養病為重。但他心心念念,終究講完了課,方安心返魯。

去年,他在山東省中醫院備課,再犯心梗,病未初愈仍走上講堂,體力已大不如前。但一有機會,就登上講臺,毫無保留公開傳授經驗。

一個甲子,中醫幾經沉浮。天津中醫班的同學,有的已經轉行。頂著巨大壓力,尚德俊說:“患者信任我們,我們已經有良好的基礎,不能輕易下馬!”這才保住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臨床研究基地。

老伴秦川秋也是醫生,患病去世後,伉儷情深的尚德俊讓3個孩子都改姓母姓,紀念媽媽。這3個孩子也全部從了醫,其中秦紅松傳承了父親的衣缽,繼續在周圍血管疾病領域深耕。秦紅松說:“父母都是很純粹的人,教給我們的好家風,就是為人要正直,做事要認真,待人要真誠,學習要刻苦。”

張恆龍是尚德俊的第一屆研究生,現在已是濟南市中醫院外科主任,他說:“老師對自己十分嚴格,所以對其他人也寄予了同樣的希望,這成了一種精神。”

為醫者,一絲不苟。尚德俊行醫,病歷必須分毫不差,從年齡、病程的年月到門診、住院科室,認真書寫,精確到每一個標點符號。“一份病歷就是一份珍貴的材料。”他這樣自我踐行,也這樣教導學生。

張恆龍說:“這個習慣我一直保持著,現在手腕有腱鞘炎,但病歷還是堅持完善而工整,手腕再疼也堅持完成,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雖然已多年不在老師身邊,但總感覺一直有人在監督著自己,檢查我的病歷。”

學業上的嚴師,卻是生活上的“慈父”。每次帶學生出差,都給大家準備好食物;每逢朋友捎來特產,他先分給學生們。“老師就喜歡分給我們吃,讓大家使勁吃,也不管大家吃飽了沒有。”張恆龍笑著說。

一代國醫大師,回望從醫路,尚德俊仍然言必稱恩師,細數每一位老師、同仁的鼎力相助。“我沒有辜負我的老師們。”他反覆說著,“是師友、病人的信任,讓我走到今天。但我做的事情還十分有限,很微小、很微小。”

至今,尚德俊的臥室還是佈滿書籍材料,得空就讀書。他說,“學了幾十年,我還是剛入門。很慚愧,周圍血管疾病領域還有太多方面我都沒有深入到。”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6日 13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