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自己沒用,還是學歷文憑沒用,心裡都該有桿秤

關愛自考生

前幾天,某調研機構發佈2017全國應屆畢業生起薪平均水平:

本科、碩士、博士分別為4854元、6791元、9982元;一線城市更高,分別為5218元、7612元、10077元。

這一調查迅速引起質疑,其中一條點贊頗高的評論說:“碩士,畢業三年,月薪3000。”

人們紛紛在回覆中曬工資道歉,說自己拖了大家的後腿,還扯了襠。

是你自己沒用,還是學歷文憑沒用,心裡都該有桿秤

一時間,“上大學不如去搬磚”、“讀書無用論”等等又甚囂塵上,人們說唸了大學的畢業生掙得還不如初中畢業的搬磚工,像個笑話。

人們覺得大學畢業生起薪低丟臉,是能力不夠;

人們認為大學畢業生看不起搬磚工人,所以無法忍受自己工資比他們低;

人們諷刺大學畢業生好高騖遠,不腳踏實地所以多為啃老一族;

人們批評大學畢業生目光短淺一心向錢,所以跳槽頻繁。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是你自己沒用,還是學歷文憑沒用,心裡都該有桿秤

事實上,現在很多大學生覺得起薪低並不丟臉,違心幹自己不喜歡的事TA們才覺得丟臉。

讀的書就像是吃進去的食物,大多數也許消失不見或者被遺忘了,可剩下的就成了TA們的骨肉。

如果能拼一拼努力打破院校給自己的標籤最好,打不破也沒有關係,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好。

要錢追錢,要夢追夢,都要自己努力才行。

是你自己沒用,還是學歷文憑沒用,心裡都該有桿秤

前些天網上流傳一篇文章《一個月就辭職:一個北大女生的求職悲歡》,大概是寫她本來在騰訊實習,面臨畢業,因為男朋友不喜歡深圳而放棄了留用機會。後來二人商議在杭州定居,但男朋友在杭州順利找到理想工作後,她遲遲躍不出校招這個“火坑”,拿不到dream offer,反覆艱難磨礪,不斷妥協,妥協,妥協,千辛萬苦,終於進了一家銀行總行。

但很快她覺得在銀行過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想投身的還是互聯網行業。所以一個月後,任性辭職。

不過最後是happy ending,她很幸運地拿到了類似內推的機會,跟男朋友進了同一家互聯網公司。

這篇文章爭議非常大,很多人覺得把找工作這麼平常的事兒寫成一萬多字的哀哀慼戚,有點矯情過頭。

說實話,矯情嘛,是蠻矯情的。找工作時誰都苦過,對吧,誰不苦呢,比這位top2同學苦的大有人在,能哭天喊地嚎出一萬字的倒沒那麼多。

但我不反感這篇文章。相反,我覺得它珍貴。

在我看來,許多90後就是這樣的——有主見,甚至有主見到任性的地步,

太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哪怕鑽牛角尖,哪怕世人一片叫衰,他們也要堅持。

如果不堅持,會覺得愧對了自己。

是你自己沒用,還是學歷文憑沒用,心裡都該有桿秤

年輕的時候不衝動,什麼時候衝動?如果一個人從20歲就開始“將就”、“隨便”、“無所謂”,他往後的人生,無疑會被封死。

他的潛力無從被激發,他的熱血無從去揮灑,他將浪費自己的充沛、輕盈、天賦異稟,去做價值寥寥的、可有可沒的、陳腐的,無趣事情。

維穩不是作者的人生哲學,她的人生哲學,是闖,是去最嚮往的領域,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

任性跳槽轉行,不是一時意氣,而是深思熟慮。

自考君不否認有一部分年輕人是真的任性和矯情,但是就像是任何一個群體裡都會有不同的聲音一樣。現在能夠看到事物的通性,看到兩面性,汲取優秀,已經是在社會中前行的人最大的成長。

是你自己沒用,還是學歷文憑沒用,心裡都該有桿秤

現在的大學生其實很多也過得並不盡如人意,至少並沒有過上理想中的生活,但是TA們無法承認讀書無用,是因為TA們無法否認自我,正如TA們無法違背內心去做自己不愛的事情。

而這樣的堅持,是讀書帶來的。

那些沒有讀書就功成名就的大佬,他們的成功幾乎難以複製,自己要更努力才好。

在面對著比以往幾輩人更難更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你更需要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而這個前提就是通過讀書來奠定基礎的。

拿到更好的學歷,在此基礎上獲得機會,你才有更廣的平臺去競爭、去拼,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追求的物質生活。

- 筆果題庫APP現已上線 -

【可以躺著刷題的自考神器】

最重要的是,

刷題都是免費,免費,免費的!

考前押密上線,助力自學考試!

iOS安卓都可以掃一掃下載使用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