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強國 有作其芒——西湖大學舉辦成立大會

2018-10-20 07:3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嚴粒粒 通訊員 李凱娜 張弛 王盈穎

科教强国 有作其芒——西湖大学举办成立大会

“國家的競爭力不是始於工廠或工程實驗室,而是始於教室。”

今年,我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超常規發展高等教育。2016年12月,西湖高等研究院作為西湖大學前身優先成立;2017年9月1日,省政府正式向教育部行文商請設立西湖大學;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覆同意我省設立西湖大學。

10月20日,西湖大學將召開成立大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高校相關負責人,以及一批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悉數到訪杭州,共商高校建設、共享前沿科研。

一所新生高校為何備受矚目?盛禮前夕,記者探訪西湖大學,以求解開它的基因密碼。

營自由治學氛圍

創新,往往與科研一樣結果難測。

幾年前,當施一公、潘建偉、陳十一、饒毅、錢穎一等業界巨擘聯名向國家申請,希望申辦一所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機制的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時,許多人報以好奇。

“身處同一個科學共同體,科學家之間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李牮是學校招聘的首批科研者,也是學校在《Science》刊文的首位入職者。

精湛的水準、報國的情懷、科研的熱愛……最初,榜樣的魅力吸引著李牮等人的腳步。進一步瞭解後,他們得知更讓眼神閃光的承諾——“給科教最大的治學自由”。

“致力於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是西湖大學的使命。科研之花生總是長在鼓勵創新、寬容試錯的土壤之上。“基礎科學是推進任何學科進步的基石。”入職1年多,李牮深深感受到科學界的共識在這裡被一以貫之。

學科交叉融合是大勢所趨。學校每週一次組織午餐研討會。計算機學科與生物醫學合作進行定向大數據模擬、量子物理可運用於生物化學關於DNA與蛋白質結構的理論……生物醫學、理學等領域的科研者輪番介紹各自領域的知識。

“多學科交叉是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應用的生長點。在校園設計上,我們通過學術環,把不同的研究和教學大樓連在了一起。我們同時設計了多學科人才培養計劃,一個博士學生可以同時選擇兩位、兩位以上不同領域的導師。通過多學科交叉培養的學生,也能更好地適應未來快速改變的世界。”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說。

“大學的前景最終取決於治校的理念。” 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認為,一流大學必然要有一流的師資、學生和氛圍。“為鼓勵學術自由探索,我們將把師生的評估間隔年延長至5至6年,並明確篩選和退出的機制。論文發表數量等傳統考核要求將並非唯一標準。”

目前,學校面向全球進行了八次學術人才招聘,已有67名特聘研究員簽約入職,入選率不到2%。

“立足長遠,我們要創造永不過時的科研成果。”仇旻眼中,西湖大學的一切都以科教為中心。或許,這也是劍指“錢學森之問”的創新破題之法。

科教强国 有作其芒——西湖大学举办成立大会

享教育科研成果

變革,通常因需求應運而生。

在“雙一流”戰略背景之下,我省高等教育短板集中反映出“高峰”數量不足、“高原”海拔不高的問題。而仇旻認為西湖大學將改變浙江高教格局,“‘小而精’的西湖大學,勢必與浙江大學等‘大而強’高校形成差異化互補。”

目前,生命科學學院相應的顯微成像平臺、質譜平臺、動物實驗中心等硬件已投入使用;工學院先進微納加工與測試平臺進入設計階段,明年夏天建成使用;理學院的理化公共實驗平臺已建設過半。

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也明確表示:省、市、區各級政府會充分支持西湖大學建設,在校區建設等辦學條件方面予以保障,同時在科研平臺、人才引進和辦學經費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依據建設進度,西湖大學預計在2023年左右招收本科生。

獨木不成林。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是國家每一所高校的共同責任。其間人才等資源的任何無私、有效流動,都將為之服務。

11月上旬,以工學院深海技術講席教授崔維成為總指揮,依託上海海洋大學支持而發起的“彩虹魚挑戰深淵極限”項目即將起錨。作為上海海洋大學與西湖大學共同建設深淵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開端,此行目標是11000米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

“全球範圍內,海洋深淵研究仍有空白。我國‘蛟龍’號能下潛到水下7000米,但中國科學家若想在深淵科學領先世界,還遠遠不夠。” 2012年起,崔維成決定把今後十年用於深海裝備研究。該項目所有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將主要落戶舟山;同時,這是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共享人才和設備的有益探索。

“求知、探索、厚德、擔當”。在西湖大學2018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校長施一公為新生寄語:新時代的科研人勇於探索人類知識的前沿和邊界,並以天下為己任,誓為中華民族和人類進步做貢獻。

同頻之人,必惺惺相惜。2017年3月起,西湖大學和復旦大學共同實施“跨學科聯合培養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項目,首批入學19名學生。今年,西湖大學分別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聯合招收與培養博士研究生120名。

做知識與人才的擺渡船,已成跨地區高校之間默契的共識。

科教强国 有作其芒——西湖大学举办成立大会

承科教興國願景

科教夢,更是國民共同的期待。

作為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學,學校大部分運營費用源於西湖教育基金會在社會各界的籌資。馬化騰、王健林、吳亞軍……超過30位各界賢達成為大學創始捐贈人。但在數百人的捐贈名單中,大部分還是普通人。

法屬圭亞那華人周先生,號召了身邊近百位華人華僑捐款:“我們是生活在亞馬遜原始森林,離天最近,離祖國最遠的華夏炎黃子孫。喜聞西湖大學驚豔西子,大師雲集錢塘、春江,學子遨遊書海、天宮……”

濟南的初中生張子昊鄭重地給施一公來信:“我代表2歲的弟弟,把我們所有的壓歲錢寄給您,讓您更好地建設學校。”

截至9 月,基金會已經籌集到的協議金額超過 30 億元人民幣。“我們將每一分社會資源用在刀刃上,並會在《民辦教育促進法》與《慈善法》的指導下,嚴格遵循專業治理,堅持捐贈信息公開透明。” 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旻昊說。

西湖大學定期為師生舉辦“西湖名師論壇”,國內外一流學者不吝分享科研成果。但這些知識對大眾來說始終晦澀。

前不久,在學生家的邀請下,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走進杭州高級中學學校,為567名高一學生進行“蛋白質組學”講座。這是繼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館等合作之後,基金會主辦的公益科普活動“杭+說”第一次走進高中。

科學家為孩子們科普蛋白質組學的重要性,回答如何看待用基因製造“超人”等科學問題。探討著以往只有在高等學府才會接觸的話題,孩子們的熱情深深打動著郭天南。“一線科研人員做科普的優勢,是能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及時告訴公眾。把研究工作‘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語言並更廣泛地傳播出去,是對科學的弘揚。”

西湖大學人明白: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郭天南為新媒體撰寫科普文;校首位外籍物理學家卡沃金將量子密碼術、量子計算機融入中世紀時代的傳奇故事,為學齡孩子編寫小說出版……他們走出象牙塔中的“舒適圈”,俯身向更廣闊的大地。

知識改變命運,亦能改變國運。西子湖畔,一所無愧民族的國際一流大學可期可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