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份「吃了才算回家了」的美食是什麼?

常年在外,你覺得怎麼才算是回家了呢?

是過年時,歸心似箭地擠在春運大潮裡趕回家團圓?還是功成名就時,衣錦還鄉跟家人分享自己的成功果實?亦或,人生失意時,狼狽回家尋求心靈的平靜和安慰?

真的回到家鄉才發現,離家幾年,再見已渾然不識曾經的街道小鋪、鄰里面孔。

但只要提箸,熟悉的味道纏綿舌尖,湧入口腔,便知道真的回家了。這就是國人沉澱了數千年的飲食習慣,一罐剁椒、一勺糖、一瓶醋,瞬間便勾起飲食男女的鄉情和家味!

你那份“吃了才算回家了”的美食是什麼?

在外工作的那幾年,我常常會想起大學時的情形。

那會兒,哪怕是冬天的早晨,我也會早早起床和室友一起去一號食堂排隊買肉夾饃,配一杯熱熱的豆漿。

然後,一邊吃一邊往教學樓急走,肉夾饃的香、豆漿的暖總能及時喚醒我惺忪的雙眼,一上午都能精神滿滿。

兩年前回西安,剛下火車,我就迫不及待地拖著行李箱和朋友一起去了以前常吃的那家肉夾饃店。"老闆,兩個肉夾饃,兩份涼皮,多放辣。"朋友熟練地對老闆說道。

你那份“吃了才算回家了”的美食是什麼?

然後,我們就坐在劃滿印痕的桌子前耐心等待。因為,最好吃的肉夾饃,饃都是在爐子裡現烤出來的,炭火燒的特別旺,一圈的饃一會兒的功夫就烤的外皮焦黃酥脆,裡面一層薄瓤(經驗豐富的師傅憑手感就知道怎樣的饃薄厚適度)。

饃烤好後,師傅帶著手套拿出來放在案板上,一隻手扶著饃,另一隻手用刀從中間劃開,噗!一股帶著面香的熱氣便撲了出來。再從大鍋裡撈出一塊燉的爛爛的、醬紅色的肉,篤、篤、篤剁成肉末,用刀一鏟喂進張開嘴的饃裡,再澆點臘汁,紙袋一套,放在盤子裡就端上了桌。

你那份“吃了才算回家了”的美食是什麼?

吹幾下,便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外酥裡嫩,肉香在唇齒間滾動,臘汁已經浸入饃裡,白饃也有了肉的味道,卻不顯得油膩。一邊吃,一邊不時張開嘴呼氣,以免燙著。這一刻,我才覺得回了家。

你那份“吃了才算回家了”的美食是什麼?

以前的領導是重慶人,在北京奮鬥的10年裡,她最大的夢想便是回家開個小麵館。

作為一個地道的重慶人,她常跟我們說重慶小面的美味,還時常帶著我們一起走街串巷的尋找重慶小面的蹤影,然後一家一家的嘗試。

但結果往往不如意,她總說:“這家小面根本不能叫重慶小面,一點兒都不正宗......”也許真的很想念家鄉的小面,她在第10年離開了北京,回家鄉創業。

後來,受邀去了她的家鄉。我才發現,重慶人真的愛小面愛得深沉,每天早餐一碗小面,夜宵還是一碗小面。

你那份“吃了才算回家了”的美食是什麼?

做面的師傅常常一手抓倆碗,一手拿著調味勺上下翻飛,尚未挑面,碗已被佐料淹掉一半。什麼油辣子、姜蒜水、榨菜粒、芽菜粒、花生碎、小蔥花、青椒面……林林總總十幾種,味道的均衡全靠手上拿捏。

淡黃色的鹼水面在滾水裡煮幾開,起鍋時加冷水,根根筋道,配著燙好的蔬菜,挑到碗裡。

上桌後,我學著她的樣子,先用筷子攪拌兩下,唏哩呼嚕吃兩口,紅湯味鮮料厚,清湯鹹香爽口。

她說,現在的日子過得簡單、隨性、痛快,這便是回家的感覺。

你那份“吃了才算回家了”的美食是什麼?

大學室友出嫁,我們幾個好閨蜜坐著飛機去參加婚禮。

在阿綴的要求下,我們提前兩天到了無錫,休息一晚。

第二天一大早,阿綴就叫醒我們,說是要帶我們去吃無錫的特色美食。按她的意思,來到“天藍風清語軟”的無錫,不吃一次三鮮餛飩和小籠湯包,豈不可惜。

南方的餛飩北方的餃,無錫人對餛飩情有獨鍾。除了主流的三鮮餛飩,還有縐紗餛飩、蟹粉餛飩、薺菜餛飩、蝦仁餛飩等。

街邊處處都是賣餛飩的,阿綴熟門熟路的帶著我們進了一家餛飩店。

你那份“吃了才算回家了”的美食是什麼?

這裡的三鮮餛飩是用鮮肉、開洋(蝦仁幹)、榨菜做的餡兒,以肉骨頭吊湯、豆腐乾絲、蛋皮絲為佐料,煮出來的餛飩精巧可愛,皮薄、餡多、湯鮮,口感鹹香爽滑。

看著一邊吃,一邊滔滔不絕的阿綴,我才發現那個曾經一起狂吃酸辣食物的姑娘一直念著家鄉的三鮮。

阿綴說:“不論在外面待多久,只有吃到熟悉的三鮮餛飩,才算是回了家。”

你那份“吃了才算回家了”的美食是什麼?

曾經,我們天天吃的飯菜並不覺得稀罕,偶爾甚至膩煩。

但是,遠離家的時候,你才發現那些熟悉的味道早已成為身體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比如海城的餡餅、北京的炸醬麵、安陽的扣碗酥肉、武漢的熱乾麵、常德的米粉、廈門的沙茶麵、廣洲的腸粉......形形色色,各地不同。那麼,你吃了什麼才覺得回了家呢?鹿易十三:luutii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