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做不被替代的職校教師

前段時間微信朋友圈幾乎被“人工智能”話題刷屏,究其原因是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部署構築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這一規劃的出臺,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爭奪科創前沿高地吹響了衝鋒號,第一次將人工智能提升至國家戰略。人工智能,它以超越想象的速度來到我們身邊,於是很多人驚呼:人工智能將全面顛覆教育取代教師!甚至有人悲觀地預測:人工智能時代,很多老師將面臨失業,學校也將消失。

人工智能時代,做不被替代的職校教師

不得不說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技術發明如此之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大數據等技術飛速發展更迭,讓人眼花繚亂,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有在技術面前的清醒,重新審視技術與教育的關係,人工智能來了,教師要怎麼教?學生應該學習什麼?未來需要培養怎樣的人才?這不僅僅是教育層面的問題,更是對未來的思考。

人工智能時代,做不被替代的職校教師

我認為人工智能全面顛覆教育取代教師是不可能的。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我們的課程中一大部分知識、技能類的教學工作、數據統計可以由人工智能勝任,但是教育最關鍵的是什麼?是情感、價值觀的交流共通,這是冷冰冰的機器無法代替的,子曰:“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面對這些新技術不需要抗拒、恐懼,不能因為未知而永遠未知著,面對未來,我們要做勇者。從思考“教師教什麼”轉變到“學生學什麼”,從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的設計者。把機器擅長的事情交給機器去完成,老師把精力省下來可以關注到更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很多教師抱怨批改作業、試卷耗費了大量精力,這些事情大部分都可以由機器來完成,通過技術為教師節省這部分時間,而且獲得的數據,可以建立科學的評估模型,方便教師判斷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診斷性評價。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及時對教學設計、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並設計個性化的作業、開放性的任務,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面對人工智能的衝擊,我們老師需要有危機意識,及時轉型,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合理地使用新技術、用好新技術。

人工智能時代,做不被替代的職校教師

同時,基於人工智能的教育也不能取代學校教育。未來的教育一定是靈活、開放、個性化教育,大規模線上開放課程將融入學校教育,學校不再是學習的固定場所,學校教育會呈現新形態,但是學校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價值,學校的“育人”功能是無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新時代新技術改變了很多東西,但是教育的本質沒有變,教育是為成人、育人而生的,是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是“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而變革與發展的。

正如寧波市2017年中職“新課改 新課堂 新教法”活動指南中所說:

曾幾何時,我們把“未來”掛在嘴邊

驀然回首,那些曾經的關注已悄然而至

未來,就是下一秒的到來

未來將因為你的創造而改變

無論下一秒是什麼樣的風景

在你心中,未來,已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