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鬼随笔」拾 秋

随笔 拾 秋

老夔


「老鬼随笔」拾 秋


秋是什么?现在多半是诗人的话题。让他们说,他们都会洋洋洒洒写出几十行,甚至是几万言的秋的文字,但那也都是抽象的文字,说到秋的具体事物,恐怕又很难说的清了。但是,就是现在好多的诗人作家都写不出来的东西,我们小时候的一帮玩伴却早就不以为然了。

那时候一到这个季节,放学以后,多数父母都会把一个箩筐和一个撅头递给孩子,随口吩咐:“去,拾秋去”。而大多数孩子也都一声不吭的接过这些东西,伸手又向妈妈要半块剩馍,然后就像燕子一样的飞走了。


「老鬼随笔」拾 秋


就像事先约好的一样,放学后,稀稀拉拉一阵子进了村。过后不久,每个孩子书包变成了箩筐、掘头或镰刀,又稀稀拉拉一阵子出了村。拾秋拾什么?大豆收割后的庄稼地,遗失的大豆青豆黄豆统统都要。生产队收获过的红芋地。辣萝卜,胡萝卜,再不济枯黄的红芋秧子,枯树枝,枯草黄树叶,只要地里有的,除了黄土之外,什么东西都“成熟”了,也都能拾回家,都能成为庄户人家的宝贝。就是枯草黄树叶也是能够起火烧锅做饭的。

其实,小伙伴们拾秋,与其说是为了家里,还不如说就是为了自己。那时候生产队几乎每个队都有一块瓜田。社员家里的自留地也有不少种瓜的。而一过八月十五,也都到了“罢市扯秧子”的时候了。那时候小伙伴们都知道“信息共享”,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就把哪队“扯瓜秧子”打听清楚了,这里一放学,那里就在瓜田里集合好了。生产队“扯瓜秧子”很简单,将一些稍大一点香瓜、酥瓜等摘掉以后,剩下的一些“歪瓜瘪枣”就统统随瓜秧割掉喂牲口了。小伙伴们要的就是这些瓜秧,能从里面挑出一些瓜妞,或“歪瓜瘪枣”。别看这些瓜难看,但吃起来一点不差劲。更况且,好吃还好玩。


「老鬼随笔」拾 秋


提起生产队的瓜地,每个小伙伴几乎都有一本“血泪帐”。那时候这些瓜地对小伙伴们的诱惑力几乎无可阻挡。生产队长也知道瓜田的诱惑力,但要把瓜田看住了,又不让生产队的一帮孩子们太放肆。因此,生产队常把那些三四十岁的“寡汉条子”派去看瓜。这些人对孩子们常常凶神恶煞,孩子们也都很怕他们。但乡村男孩子野性大,“气死猫,玩死猴”,又有那些瓜香的诱惑,还是一次次的“以身试法”。

那时候,俺队瓜田看瓜的叫“五爷”,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寡寡”。这个五爷抓住我们这一帮孩子,也不打,也不骂。因为如果打骂孩子被这一群孩子娘知道了,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据说又一次因为打骂孩子被生产队的一群孩子娘抓住了,不仅被挤一脸的奶水,裤子还差点被扒掉了。吃一堑长一智。在抓到孩子,不打不骂,就给孩子来一个“老和尚看瓜”。这一招更缺德。俺们小伙伴“牛锁子”就被逮住两回。“老和尚看瓜”就是把小伙伴的裤子扒到小腿以下,然后把小伙伴的头按倒在裤裆里,把裤子拽上来,连头带腰装进去,用裤腰带扎进,放在地头,就等着看谁来“救”了。不用说,来“救”的人被抓住以后,下场也是“老和尚看瓜”。


「老鬼随笔」拾 秋


就是为了这一个“救”,牛锁子不止一次的大骂小伙伴,都不是玩意!偷瓜让他打头阵,说好了偷到的瓜大家平分,被逮到了大家一起过去救。结果他被抓住了,一个人在那“老和尚看瓜”,大家都跑了。可有良心了?大家挨骂,都不吭声。别看这些人平时“气死猫,玩死猴”,毕竟谁也没有勇气为了良心,去“老和尚看瓜”一回。

大家说是拾秋,谁也不当回事。主要就是玩,先是烧毛豆,吃毛豆。后想办法偷瓜,偷花生,偷红芋。等到天发黑,快要回家的时候,再拿一些“秋”就回家交差了。靠男孩子拾秋什么也拾不到。而那些女孩子拾秋却几乎都是满载而归。女孩子们很少玩,更不会像男孩子一样总惦记着吃和偷瓜。有时候那些看瓜的看到了一群小姑娘,还会主动给她们送上一些。这也是我们一帮小伙伴最眼红的。牛锁子更不止一次的骂,就欺负俺们。有种你也让那些丫头片子“老和尚看瓜”呀?


「老鬼随笔」拾 秋


拾秋还有一项活动,就是逮蛐蟀斗蛐蟀。每当拾秋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先是把失球的箩筐、掘头、镰刀扔在一边,而在一边摆开了战场,一大群小脑袋聚拢在了一起,一个小陶瓷盆按下半盆土就是斗蛐蟀的战场,然后这对拿出自己的“小红头”,那个掏出自己的“铁将军”,还有的拿出“老母油子”,就开始捉对厮杀了。胜利的往往会捧着自己的蛐蟀百般呵护,爱如珍宝。而失败者就立刻将自己的蛐蟀“判处死刑”,并“立刻执行”了。一场蛐蟀斗完,余兴未了,大家又开始捉新的蛐蟀了。那时候蛐蟀特别多,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都能听到蛐蟀的叫声,特别是一些自留地里的冬瓜下,掀开一个大冬瓜,下面的蛐蟀往往乱蹦,于是小伙伴往往闹成一团,为了捉住蛐蟀各显身手,有时还会为了一个蛐蟀大打出手。而打过骂过,擦掉鼻涕,眼泪还没干,又头抵头开始斗蛐蟀,想点子一块上哪偷瓜了。


「老鬼随笔」拾 秋


那时节孩子的拾秋,拾得是童趣、欢乐和温馨。为了拾秋,半大小子们常常摸到邻居们地里偷瓜摘桃打枣子,也曾被庄户人捉住骂几句,跺几脚,甚至“老和尚看瓜”,但事后大人们却谁也不往心里去。就是孩子哭着回家“搬兵”,大人往往也不以为然的训斥孩子:“活该!谁让你祸害人家的?”大人不帮忙,孩子也不长记性。挨了人家大人的打骂,转过脸还照样跟人家的孩子玩。而一块拾秋,一块偷瓜摘桃,甚至被人家捉住扒个“老和尚看瓜”,又常常成为一代人的甜蜜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