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2018年9月20日北大姚洋院長的演講整理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民營企業危機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徐高博士在剛才的演講中提到的很多數據和分析結果非常有意義。雖然有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論證,但已經有充分的數據表明中國資本市場的股票質押率很高,而且有300家左右面臨爆倉的危險,在股票市場持續下跌的情況下,形勢已經比較危急。

我個人最近對民營企業也做了一些調研和接觸,結果很多企業家反應:當前可能是民營企業1992年以來最難過的時候。

中國經濟在宏觀上已經有過多次起落,以前民營企業家這種悲觀程度的感嘆很少,應該引起我們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外部還面臨中美貿易戰升級的情況下。

內憂外患湊到一起,對大家的信心影響非常大。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地、科學地處置風險,特別是股票質押爆倉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下一步整個經濟發展的壓力會非常非常大。

要特別說明的是,我不是要呼籲政府救市。但如果我們既有政策不調整、不作為,對形勢發展聽之任之,下一步就很有可能大批量民營企業被迫平倉,平倉之後如果又被國有企業收購,就把國進民退的輿論也做實了。這不僅對民營企業的信心打擊很大,而且會在全社會,包括國際上引發連鎖反應。

不能拿宏觀調控替代改革

我今天重點要講的第一個問題是宏觀調控問題。

過去幾年,我們的決策者已經把宏觀政策當成了結構改革的手段,這會造成結構改革沒有實質性進展,卻又人為地加劇市場波動,尤其是波動又造成對經濟最重要的民營企業最受傷。

在經濟學理論上,宏觀政策的目標是熨平經濟波動,讓經濟在自然增長率的上下儘量小幅度地波動,整體運行平穩。但在中國,宏觀政策幾乎變成了萬金油,什麼都能管,哪個部門都能用,稱之為九龍治水都不為過。最後的結果是宏觀政策不僅沒有熨平經濟波動,反而加劇了波動。

我們這一輪要回溯到2015年股災造成整個信心崩盤,經濟下行。2016年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開始推動新一輪擴張。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債務都明顯上升。民營企業的債務上升有時候和政府推動有很大關係。2017年12月開始,我們又開始猛烈地降槓桿,造成很多民營企業的債務還不上,個別企業家甚至選擇跑路。

我們經過改革開放40年,很多改革確實到了深水區,不容易改。相比之下,宏觀調控就相對容易執行和見效,畢竟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可控性非常高,中央政府也容易管。但不好的結果是我們越來越傾向於把宏觀調控政策當成改革。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地方政府融資改革。

地方政府融資改革可以追溯到預算法改革。在此之前,地方政府不能負債。但過去20多年地方政府開後門,負了很多債。老開後門怎麼辦?乾脆開一個前門,讓地方政府可以合理地發債,發行自借自還的國債。全國人大每年定一個債務上限。比如今年是18萬億,各地方政府的舉債總數不能超過18萬億。好像定了這個上限就萬事大吉了。

上一輪積累的債務最後進行了債務置換,總額大概11萬億。2016年開始的地方政府這一輪擴張在機制上並沒有任何改變,前門開了,但後門並沒有關上,地方政府換個馬甲又從市場上融了很多資。2018年資管新規一上來,銀行不得不把表外業務挪到表內,有錢也不敢再借給政府,直接造成不少地方政府投資項目斷供。項目一斷供,下游很多企業都受到嚴重影響。國有企業本身有錢,融資容易,成本也低,受到的影響不大,但這對民營企業卻可能是致命的。

這就是典型的用宏觀調控來替代改革。中央政府出手緊貨幣,貨幣確實收緊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之前已經試過好幾輪,結果都一樣。宏觀調控改變不了地方政府的行為,最後還經常傷及民營企業。

要改變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需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涉及到體制問題。在體制改革困難重重的情況下,相對最簡單的改革辦法是乾脆承認地方政府有投資的需求,這在技術也可行。否則,地方政府想投資又被管制,就一定從市場上找空子,最後整個政府負債多少誰也不知道準確的數字。全國人大隻管住18萬億的總額遠遠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是一個駝鳥般的策略。

如果我們承認地方政府有投資需求,同時給一個寬鬆的額度,地方政府就不至於再想各種變通之策。自從四萬億刺激以來,大家一說到政府投資就嚇得要死,好像又要走老路,我很奇怪為什麼會這樣。大家可以抱怨四萬億,但沒有四萬億哪有今天的高鐵?哪有各大城市的地鐵網絡?4萬億有問題,但也創造了價值,要客觀看待。

我們要深入思考一個問題:咱們的貨幣是儲蓄帶來的,換句話說,這是我們的增長模式帶來的,是我們勞動積攢的,一定要想辦法花掉,不然鉅額的儲蓄也是洪水猛獸。管住貨幣、不讓花錢不等於錢帶來的壓力就消失了,總額180多萬億的貨幣還在,洩洪的壓力一點沒有減小。如果說民營企業加槓桿太危險,國有企業加槓桿效率太低,那誰來加槓桿?只剩下政府能加槓桿。政府加槓桿也不是壞事。政府做的多是公共事業,會改善我們的消費和福利。

當然,最好的策略還是真正推進改革,把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改變。在沒有深度改革之前,全國人大要把地方政府的債務限制放寬,尤其是做到總額和明細公開透明,至少中央能相對準確地掌握地方政府發了多少債,同時對債務規模有控制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再用宏觀政策來代替改革,最後造成惡果。

不要對貨幣莫名恐懼

第二個是債務問題。

中國的債務高不高?當然高,特別企業債務很高。但債務高並不完全代表我們的體系出了問題,並不能簡單地歸咎於亂髮鈔票,甚至像有些人說的整個經濟增長都是虛胖,這樣的判斷太過謬誤。中國經濟的增長是實實在在的,高樓大廈、高鐵都是看得見的社會進步。

中國的債務高、貨幣多,主要是和融資結構有關。我們的直接融資規模太小,社會融資每年增加十多萬億,但只有30%來自直接融資,來自股市的只有六千多億,就像毛毛雨,作用不大。融資的主力還是銀行貸款。銀行每投放一筆貸款就相當於又創造一次貨幣。我們貨幣就這這麼積攢起來的。在金融結構沒有重大改變的情況下猛降槓桿,最後的結果就會傷及無辜。

這一點在本輪降槓桿中就表現得很明顯,強行把表外業務挪回表內,但沒有想過民營企業基本上就是靠銀行的表外業務活著,轉到表內他們就沒有辦法再借到錢。

我這裡還想講一點對經濟學理論的反思:貨幣是中性的,這是美國芝加哥大學貨幣學派最主要的觀點。但這個理論成立的前提是:市場是完備的。當市場不完備的時候,貨幣未必是中性的。

最近黃海洲和他的合作者的論文獲獎。他們的論文就提出:貨幣可以看作股權。政府發貨幣就是給老百姓發股權,發太多的貨幣,就相當於把大家的股權稀釋了。炒股的人都知道,很多公司都會增發股票,稀釋股權。按理說你一稀釋,股民們都應該跑掉,畢竟每一份股票對應的股權少了,價值低了。但為什麼很多股民不跑,還繼續持有,甚至買入更多呢?因為他相信這家公司未來還能增長,股價還能漲回去,股票對應的價值會再提高。對國家也一樣,如果增發的貨幣能流向更加有生產力的部門,比如民企,經濟增長就好,老百姓手裡的股權雖然一時有所稀釋,但股權收益還在不斷提高。我們這一輪狠降槓桿,表面上把貨幣管住了,但實際上卻把民營企業這樣的好細胞又餓死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些民營企業的利潤增長在年初時還很好,信心滿滿,花三十多個億進行海外收購。結果猛降槓桿造成企業斷供,七十多億貸款還不上。最後在國內怎麼也借不過錢,市值從將近500億跌到不足200億,面臨被國有企業平倉的風險。好在加拿大還有分公司,最後通過海外融資度過了難關。

我建議大家不要對貨幣再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這可能是降槓桿背後的一個根本性原因:總覺得貨幣太多要出問題,必須解決貨幣太多的問題。貨幣太多或者債務太多確實是有問題,但要通過艱苦的改革去解決,而不是簡單地緊貨幣,關龍頭,撥輸液針。

在解決貨幣問題的改革上,國企改革要首當其衝。我們國企佔用和浪費了太多的資金。徐高剛才的數據大家都能看到,股市從上市公司數量上看,民營企業居多,但市值只有7%。絕大多數資金還是流向了國企,而國企本來在銀行貸款就很容易,成本也低。因此,不從根本上推進國企改革,槓桿不可能良性地降下來。

這都是我們在改革上面臨的硬骨頭,不應該、也不能再繞著走。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北大姚洋院長:民企的危急時刻與改革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