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師風建設:從六方面完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前沿論道·師德師風建設②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9月10日教師節當天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對教師隊伍建設和全黨全社會尊師重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教師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是構建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以規範化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師德師風建設:從六方面完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創意配圖:師德、教師職業道德

創新師德建設教育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說,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教師提高自我修養,也需要教育培養。加強師德建設,首先要創新教育機制,讓教育者先受教育。這其中既有學什麼的問題,也有怎麼學的問題。這種學習既不是常規的業務學習,也不是一般的政治學習,而是師德建設專題學習。我們要著力創新師德教育內容、模式和方法,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

筆者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學術規範以及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融入職前培養、准入、職後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將師德教育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二是採取實踐反思、師德典型案例評析、情境教學等豐富師德教育形式,把教書育人楷模、一線優秀教師等請進課堂,用優秀教師的感人事蹟詮釋師德內涵,結合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師德教育。三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不能想象一個沒有正確理想信念的人能夠成為好老師。教師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完善師德建設宣傳機制

師德宣傳旨在涵養重德養德的良好風氣,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完善師德建設宣傳機制,不僅要找準宣傳對象,解決好宣傳誰的問題,而且要加大優秀師德典型宣傳力度,提升宣傳實效。主流媒體、主管行政部門和學校責無旁貸,應該大力宣傳教師的地位和作用,讓全社會廣泛瞭解教師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比如可以開展教師宣傳國家重大題材作品立項,推出一批展現教師時代風貌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對教育領域湧現出的典型進行分層次、成系列的宣傳,講好師德故事,將榜樣力量轉化為廣大教師的生動實踐。相關部門可定期評選表彰宣傳“最美教師”“師德標兵”、教書育人楷模、模範教師、優秀教師、教學名師,以及教學成果獎等,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對教師出資獎勵;組織舉辦形式多樣、務實有效的師德宣傳活動,深入宣傳優秀教師先進事蹟,充分展現當代教師的精神風貌。充分利用教師節等重大節慶日、紀念日的契機,聯合多種媒體集中宣傳優秀教師先進事蹟,努力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社會氛圍。

規範師德建設考核機制

考核是教師工作的指揮棒。規範師德考核機制,尤其要增強考核制度的剛性約束和可操作性,嚴格師德考核,促進教師自覺加強師德修養。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將師德建設作為學校工作考核和辦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學校應該把師德考核作為教師考核的核心內容,完善師德考評制度,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註冊、業績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首要內容,實行師德表現一票否決制。師德考核應充分尊重教師主體地位,符合教師職業性質,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考核應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不能讓老實人吃虧。在方式上,可以採取教師個人自評、家長和學生參評、考核小組綜合評定等多種方式進行。師德考核結果公示後應存入教師考核檔案。對於有爭議的師德評價結果,由學校師德建設委員會進行仲裁,對仲裁結果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門申訴。

強化師德建設監督機制

師德建設要靠教師自覺,也需要監督。強化師德建設監督機制,要在制度設計、工作體系和信息渠道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建議建立健全師德年度評議制度、師德問題報告制度、師德狀況定期調查分析制度和師德輿情快速反應制度,及時研究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政策與措施。同時,將師德建設納入教育督導評估體系。構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廣泛參與的“五位一體”師德監督體系,完善學生、家長和社會參與的師德監督機制。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建立便捷有效的師德投訴、舉報平臺,及時掌握師德信息動態,將違反師德的行為消除在萌芽狀態。對師德方面存在的問題要定期排查,及時發現,及時整改。

嚴格師德建設懲處機制

習近平在2014年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特別指出,要將害群之馬清除出教師隊伍,並依法進行懲處,對侵害學生的行為必須零容忍。加強師德建設,必須嚴格師德建設懲處機制,建立健全違反師德行為的懲處制度,堅決遏制失德行為蔓延。對存在師德問題的教師,學校要敢於自揭家醜,及時進行批評教育或給予相應處分;對有嚴重失德行為、造成嚴重後果、影響惡劣的,要依據《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等有關規定,撤銷教師資格或予以解聘。建立監管失職問責制度是懲處制度得以落實的保障。對教師嚴重違反師德行為監管不力、拒不處分、拖延處分或推諉隱瞞,造成不良影響或嚴重後果的,應追究學校或教育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的責任。同時,應建立師德負面清單制度,將損害國家利益,損害學生和學校合法權益,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行為,明確為師德禁區,警鐘長鳴。

落實師德建設保障機制

教育部明文規定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要負責人是師德建設工作第一責任人,校長要親自抓師德建設。此外,還應該充分發揮教育工會等教師行業組織在師德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學校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教師要充分發揮政治核心和先鋒模範作用。學校教代會和群團組織緊密配合,形成加強和推進師德建設合力;要把師德要求與關心教師的生活、工作和成長、發展相結合,樹立尊師重教、“辦學以教師為主體”的觀念,營造良好的教師成長與發展的環境和氛圍;要關心、理解、體貼教師的辛勞並切實幫助教師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合理訴求和實際困難,從各方面為一線教師做好保障和服務工作,讓廣大教師能夠潛心教學、科研,讓高尚師德與工作業績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構建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亟須加強教育立法。這些年,教育部先後制定《嚴禁中小學校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等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可謂“三令五申”,在師德建設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些文件出臺的背景不同,層級有限,剛性不足,需要通過立法程序,將師德建設規範直接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等法律法規之中,使之具有更普遍、更強的約束力。

(作者 陳大文 為同濟大學教授、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法治教育專冊主編)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4日第9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