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之愛爲精神病患驅走陰霾

眼中含淚,淚中有愛

進入精神科工作伊始,精神障礙患者就給了張桂英一個“下馬威”。有一次,她看護患者就餐時,一名身材魁梧的患者突然出手,一拳重重地打在張桂英的胸口上,胸口的陣陣悶痛,無故被打的委屈,讓她眼裡噙滿了淚水。有的患者家屬看在眼裡心疼地說:“這樣的患者不要管了。”張桂英卻帶著淚花笑著說:“他是個患者啊,護理好患者是我們的職責,如果都不管,他的病情會更嚴重。”在以後的日子裡她更加關愛這位患者。患者出院時,特地來到張桂英的面前愧疚地說:“張護士,你打我一頓吧,這樣我心裡會舒服些。”

護理工作難做,護理精神障礙患者就更難。她和許多護士一樣,遭受精神障礙患者辱罵、撕扯、突然的人身攻擊是家常便飯。其實,她曾想過放棄,但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這些患者就是沒有意識的,還有幻聽、幻視的症狀,只是認為其他人對自己有威脅才會攻擊。而且,有的患者在醫院一住就是一輩子,沒有家人的關愛和照顧。經過精神衛生工作者的治療和護理,患者蓬頭垢面地住進來,整潔利落地走出去,每當這樣的時刻,張桂英就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心中有愛,愛是責任

張桂英說:“護理精神障礙患者,首先要愛他們。”作為精神科護士必須像前沿陣地的戰士一樣,準確及時地預見可能發生的事情並積極應對。2007年,張桂英所在科室裡收治了一名來自吉林市的15歲的精神障礙患者。由於張桂英慈母般的呵護,小患者對她產生了依戀的情結。春節將至,正是患者情緒容易激動的時期,其他護士給小患者吃藥,小患者不配合,無端發脾氣,卻把張桂英當自己的親媽,對她百依百順。為了小患者的情感需要,張桂英毅然放棄了回老家和父母團聚的機會,在醫院悉心陪護著小患者度過整個春節長假。時至今日,每個母親節張桂英都會收到小患者發來的短信,對她的稱呼是——“乾媽”。

張桂英曾經護理過一位重症躁狂合併酒精依賴的患者,每餐都需要他人餵食,但他不肯吃飯,只是一個勁兒地胡言亂語。主管護士不得不向張桂英求助。張桂英來到患者身邊,就像哄小孩子一樣哄他、勸他:“好好吃飯才能回家。”患者胡亂說:“老姨,你也吃一口。”張桂英看患者把她當老姨,就順勢說:“老姨餵你吃飯,你要多吃點。”從此,在這位患者心目中她就是老姨,她也以老姨的身份和情感去鼓勵他、照顧他。這位患者康復出院時,輕輕地趴在張桂英耳邊說:“老姨再見,我會記著你的。”

2013年,一名高度緊張恐懼的患者住進了精神科。患者懼怕任何人,且躁動不安。張桂英冒著被患者襲擊的危險,微笑著走過去。面對她的笑臉,患者消除了敵意,奔過來緊緊拉著她的手,跪在地上大聲哭起來:“媽,救我!”面對患者渴求幫助的哭喊,張桂英的眼睛溼潤了。她深深地感到了責任的沉重。患者太髒了,蓬頭垢面,滿身異味。她把患者扶進病房,為他洗臉、洗腳、理髮。患者順從了、安穩了,可是她心潮起伏,難以平靜,她下決心要用愛心驅除患者心裡的陰霾,還給患者一個晴朗的、溫暖的世界。

愛是力量,愛是傳承

隨著社會的發展,精神疾病類型發生了變化,除了重症精神障礙,亞健康人群的心理問題逐漸凸顯,這讓張桂英對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模式有了新的思考。她組織護理團隊積極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修訂完善精神科護理流程,實現了精神科優質護理服務全覆蓋。張桂英倡導舉辦了精神科健康教育系列講座及學員培訓班,惠及近萬個精神病患者和家庭。在她的倡導下,2012年9月,原吉林省衛生廳在吉林省腦科醫院建立了吉林省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基地,成為全國首個省級精神科護士培訓基地。作為培訓班的主講教師,張桂英身體力行培訓帶教,讓更多“80後”“ 90後”的精神科護士更加專業。

為了精神病人的康復,她不懼危險、不動聲色;為了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她不改初衷、不忘承諾。她懂得換位思考,堅持用愛心驅除患者內心的病魔,她的付出和無私奉獻是南丁格爾精神最好的傳承和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