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闌袈裟和九環錫杖到底是做什麼用的?爲什麼要送唐僧袈裟錫杖?

為了弘揚佛教,李世民一方面建造了大相國寺,一方面也要統一朝中的思想。於是引出來傅蕭辯佛事件。

據史書記載,“傅蕭辯佛事件”並非發生在貞觀年間而是發生於唐高祖武德年間。傅奕(555年~639年) 唐初拜太史丞,遷太史令。唐相州鄴(今河南省安陽市)人。精於天文歷數。傅奕病卒於貞觀十三年(639年),就是西遊記記載的李世民下地獄的這年。

錦闌袈裟和九環錫杖到底是做什麼用的?為什麼要送唐僧袈裟錫杖?

南北朝以來,佛教盛極一時,寺院遍及各地,僧尼人數與日俱增。鑑於這種情況,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六月,傅奕上奏《請廢佛法表》,請求廢除佛教,遵從李耳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學說,使“天下大治”。武德七年(624年),傅奕再次上《請除釋教疏》,主張禁斷佛教。傅奕的這次上疏引起了唐高祖的注意,詔令百官議論除佛之事。朝臣中信佛者較多,唯有太僕卿張道源支持傅奕的主張,而中書令蕭瑀帶頭髮難,攻擊傅奕為妄說:“佛,聖人也。奕為此議,非聖人者無法,請置嚴刑。”但傅奕不畏權勢,與蕭瑀唇槍舌劍,激烈論爭。經過一番舌戰,蕭瑀被傅奕批駁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最後只好一合雙手,喃喃地說:“地獄所設,正為是人。”

這場爭論雖然最後不了了之,但博奕的反佛理論顯然對李淵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唐高祖李淵對和尚、道士“苟避徵徭,不守戒律”已經十分厭惡,於是依從了傅奕的奏疏。武德九年(626年),李淵發佈《沙汰僧道詔》,規定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並要求對那些不行精進、戒行有闕者,不堪供養,並令罷退。

歷史上顯然是傅奕廢佛說佔了上風。

《西遊記》為了襯托唐太宗的善於納諫,不但把李淵的事安排在李世民身上,又增加了李世民向大臣請教的事:

太宗召太僕卿張道源、中書令張士衡,問佛事營福,其應何如。二臣對曰:“佛在清淨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禪師有贊幽遠,歷眾供養而無不顯;五祖投胎,達摩現象。自古以來,皆雲三教至尊而不可毀,不可廢。伏乞陛下聖鑑明裁。”太宗甚喜道:“卿之言合理。再有所陳者,罪之。”遂著魏徵與蕭瑀、張道源,邀請諸佛,選舉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壇主,設建道場,眾皆頓首謝恩而退。自此時出了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

自此佛教的國教地位確立。做佛事還需要一位壇主,於是選中了陳玄奘。

錦闌袈裟和九環錫杖到底是做什麼用的?為什麼要送唐僧袈裟錫杖?

太宗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又賜五彩織金袈裟一件,毗盧帽一頂。教他用心再拜明僧,排次闍黎班首,書辦旨意,前赴化生寺,擇定吉日良時,開演經法。

唐太宗封玄奘的這個官職“僧綱”,在唐代並沒有。僧綱制度始於明朝洪武十五年,太祖朱元璋在京都設置僧錄司,統理天下僧尼。僧錄司並不獨立,而是隸屬於禮部統轄。其成員有:

左右善世,正六品;

左右闡教,從六品;

左右講經,正八品;

左右覺義,從八品。

地方僧官部分,府設“僧綱司”,有都綱、副都綱各一員;州設“僧正司”,內置僧正一員;縣設“僧會司”,內置僧會一員。

這樣看來,唐太宗封唐僧的官職“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貌似高大上,其實品級很低的。

按照如來的安排,觀音還有一個任務-------給取經人送袈裟和錫杖。

錦闌袈裟和九環錫杖到底是做什麼用的?為什麼要送唐僧袈裟錫杖?

當年如來命觀音菩薩在東土尋找取經人時是這麼說的:

如來道:“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目過山水,謹記程途遠近之數,叮嚀那取經人。但恐善信難行,我與你五件寶貝。”即命阿儺、迦葉,取出錦蝠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對菩薩言曰:“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人親用。若肯堅心來此,穿我的袈裟,免墮輪迴。持我的錫杖,不遭毒害。”

為什麼要送取經人袈裟、錫杖?這裡邊有什麼含義呢?

先說這個錦斕袈裟。佛經記載:摩訶波閣波提夫人曾獻給佛陀一件“金闌袈裟”,也稱“金縷衣”,是用金線織成的。

錦闌袈裟和九環錫杖到底是做什麼用的?為什麼要送唐僧袈裟錫杖?

上點歲數的人都記得一部電影叫《木棉袈裟》,徐小明執導的,武打片,很好看。裡邊說的木棉袈裟就是這個“金闌袈裟”。

據說,佛陀的這件“金闌袈裟”傳給迦葉尊者,迦葉傳阿難,直至傳到達摩,達摩帶到中國,成為禪宗祖師相傳的信物,也稱法衣。

據《歷代法寶記》記載:菩提達摩帶著木棉袈裟來到東土弘法,成為禪宗初祖,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惠能大師。

《舊唐書·方伎傳·神秀》記載:“昔後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雲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

就是說,當年達摩在中國傳教,必須證明自己的佛教正宗身份,就是嫡傳。因為他創立的禪宗是教外別傳,身份問題便極為重要。【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

《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受如來佛祖之託贈給玄奘的“錦闌袈裟”,估計就是“金闌袈裟”之誤傳,吳承恩老先生說它上面綴滿珍寶,非常珍貴,還具有神奇的功能。

錦闌袈裟和九環錫杖到底是做什麼用的?為什麼要送唐僧袈裟錫杖?

再說說錫杖。為什麼叫錫杖?不是說杖全是錫的。錫杖頭部用錫,中部用木,下部用牙或角製成。僧人持杖往外雲遊時叫做飛錫,住下某處叫做留錫或掛錫,外出佈教時叫做巡錫。佛教舉行宗教儀式時,有時也用短錫杖,一面揮動此杖,一面口唱梵唄。

那麼錫杖有什麼來歷呢?

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四等記載,釋子外出乞食時,最初沒有經驗,默然而入人家,不受歡迎;佛指示可以“作聲警覺”,於是再去的時候就“呵呵作聲,喧鬧而入”,結果更不受歡迎;佛又啟示說:“更無方便可使作聲,唯此呵呵能為警覺?”再去的時候,僧人拳打門扇作聲而入,更加不受歡迎。這時佛說了:“不應打門,可作錫杖。”並且講了錫杖的制式:“杖頭安環,圓如盞口。安小環子,搖動作聲而為警覺。”

原來錫杖就好像買豆腐敲的梆子,是用來提醒人家佈施的。和尚要飯乞食,用錫杖搖晃,環聲作響,人家就知道和尚來了。

錦闌袈裟和九環錫杖到底是做什麼用的?為什麼要送唐僧袈裟錫杖?

觀音要給唐僧送禮,如果這麼直白的送去,就顯得自身價位有點低了。菩薩的手法是賣給你-------“袈裟五千兩,錫杖二千兩。”然後又說:“若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將袈裟、錫杖,情願送他,與我結個善緣,這便是不要錢。”

賣給你不要錢,這不就是送麼!但是人家送禮是驚天地泣鬼神,高尚許多。先賣給蕭瑀,蕭瑀不敢要,又賣給唐王。送禮的行為變成一場佛教的推銷行為,觀音菩薩真是高明啊。

送袈裟還有一層意思,我想李世民作為一個頂級聰明的人,一定猜出了其中的涵義。袈裟是佛衣,代表著佛教的衣缽。道法授受,常付衣缽為信證,稱為衣缽相傳。後文唐太宗送唐僧西天取經時,賜給唐僧一個紫金缽盂,我想是有深意的。

西天取經已經提上日程,唐僧一開始還是有信心的。

【眾僧們燈下議論佛門定旨,上西天取經的原由。有的說水遠山高,有的說路多虎豹;有的說峻嶺陡崖難度,有的說毒魔惡怪難降。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點頭幾度。眾僧們莫解其意,合掌請問道:“法師指心點頭者,何也?”三藏答曰:“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設下洪誓大願,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使我們法輪迴轉,願聖主皇圖永固。”眾僧聞得此言,人人稱羨,個個宣揚,都叫一聲“忠心赤膽大闡法師!”誇讚不盡。】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就知道了。

【三藏法師告別唐太宗,一路西行,順利地走出大唐國界。秋深時節,雞鳴得早,只好有四更天氣。一行三人,連馬四口,迎著清霜,看著明月趕路。行有數十里遠近,見一山嶺,只得撥草尋路,說不盡崎嶇難走,又恐怕錯了路徑。正疑思之間,忽然失足,三人連馬都跌落坑坎之中。三藏心慌,從者膽戰。卻才悚懼,又聞得裡面哮吼高呼,叫:“拿將來!拿將來!”只見狂風滾滾,擁出五六十個妖邪,將三藏、從者揪了上去。這法師戰戰兢兢的,偷眼觀看,上面坐的那魔王,十分兇惡,唬得個三藏魂飛魄散,二從者骨軟筋麻。魔王喝令綁了,眾妖一齊將三人用繩索綁縛。正要安排吞食,只聽得外面喧譁,有人來報:“熊山君與特處士二位來也。”

這兩個搖搖擺擺走入裡面,慌得那魔王奔出迎接。熊山君道:“寅將軍,一向得意,可賀!可賀!”特處士道:“寅將軍丰姿勝常,真可喜!真可喜!”魔王道:“二公連日如何?”山君道:“惟守素耳。”處士道:“惟隨時耳。”三個敘罷,各坐談笑。

只見那從者綁得痛切悲啼,那黑漢道:“此三者何來?”魔王道:“自送上門來者。”處士笑雲:“可能待客否?”魔王道:“奉承!奉承!”山君道:“不可盡用,食其二,留其一可也。”魔王領諾,即呼左左,將二從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屍,將首級與心肝奉獻二客,將四肢自食,其餘骨肉,分給各妖。只聽得嘓啅之聲,真似虎啖羊羔,霎時食盡。把一個長老,幾乎唬死。這才是初出長安第一場苦難。三個妖魔把從人都吃了,卻只剩下三藏一個人,“天光才散”。】

三藏此時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在長安詩說的豪言壯語-----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直嚇了個戰戰兢兢、魂飛魄散。

不過想想當時的情景也真是夠恐怖的。換做你我,恐怕已經嚇死了。文明世界裡待慣了,哪裡能想到,叢林世界是這麼赤裸裸的血腥殘酷。

也許就像唐僧自己說的: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眼前的一切也許是唐僧的一場夢境吧!

錦闌袈裟和九環錫杖到底是做什麼用的?為什麼要送唐僧袈裟錫杖?

三個妖怪分別是:

特處士-----野牛精。

熊山君------熊羆精。

寅將軍------老虎精。

為什麼這時候出現老虎、野牛和熊呢?有什麼含義呢?

我們夢中也會出現老虎之類的兇猛野獸,夢者常常夢見自己被野獸追趕和攻擊,這代表著夢者潛意識中存在一種被攻擊的壓力,或者預感到會出現對自己不利的局面。

虎、熊和牛都是代表著人體的本能慾望,即本我。寅將軍問二公連日如何,一個答守素,一個說隨時,就是和平常一樣,也就是沒什麼變化,暗示本我的慾望照舊如常。三個魔頭把從人吃掉,象徵著慾望對人身體的損害。對待特處士、熊山君、寅將軍唐僧是半點辦法也沒有,有的只是束手待斃。這表明本我的力量現在非常強大,根本沒什麼可以制約。

妖怪吃人為什麼要吃兩個留一個呢?因為唐僧是本體,人是不會夢見自己被吃掉的,就像太白金星說的“本性元明”。

天亮了,唐僧也醒了,夢不存在了,妖魔走了。

東方的天空已經發白,地平線上一顆的晨星特別明亮,那就是太白金星。三藏看了,對天禮拜道:“多謝金星,度脫此難。”

再看看身邊,空無一人,昔日的繁華和送行的人群已經不再有。一切都是夢境,原來只有孤獨的自己。

背起行囊,繼續上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