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眥固定術在下瞼鬆弛矯正術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下瞼開始出現退行性改變,皮膚及眼輪匝肌的張力降低,彈性變差,眶隔鬆弛,眶脂肪膨出。

外眥固定術在下瞼鬆弛矯正術

同時眶下緣骨質流失,發生萎縮,眶孔在垂直方向上距離增大,尤以外側明顯。上頜骨凸度降低,中面部軟組織向下移位,進一步牽拉下瞼向外下移位,形成下瞼袋、淚溝等衰老外觀。隨著時間的延長,鬆弛下墜的軟組織會使下瞼瞼板和外眥韌帶發生鬆弛,容易造成瞼球分離,患者出現眼刺激症狀及溢淚等。

外眥固定術在下瞼鬆弛矯正術

下瞼鬆弛矯正術臨床上又稱下瞼袋整形術,是整形外科最常開展的一種眼整形手術。目前下瞼鬆弛矯正術以去除眶隔脂肪或眶隔脂肪重置聯合鬆弛皮膚眼輪匝肌的去除為主,對於術前伴有下瞼板鬆弛或外眥鬆弛的患者,由於未矯正鬆弛的瞼板或外眥韌帶,術後常會發生下瞼退縮或下瞼外翻。

▼▼▼

武警後勤學院附屬醫院整形外科李衛華醫生團隊,自2016年3月-2017年12月對78例患者156眼施行下瞼鬆弛矯正術,術中聯合外眥固定,效果良好。

測定眼球突出度:下瞼鬆弛矯正術前要對患者的下瞼進行評估。首先判斷患者眼球突出度,必要時用眼球突出計進行測量,正常眼球突出度≤13mm(見圖1)。觀察眶下緣飽滿度,是否有萎縮凹陷,淚溝是否明顯。

下瞼牽拉實驗:檢查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下瞼,將下瞼下拉,測量瞼緣與眼球的距離,正常情況下≤6mm,如果超過6mm,則說明下瞼存在明顯鬆弛,術中需要收緊外眥韌帶(見圖2)。

外眥固定術在下瞼鬆弛矯正術

下瞼牽拉復位實驗:檢查者用拇指和食指將患者下瞼向外牽拉,然後鬆開,觀察下瞼復位情況。正常情況下,下瞼在患者眨眼之前應該很快復位,如果復位遲緩,則說明下瞼鬆弛(見圖3)。

外眥固定術在下瞼鬆弛矯正術

患者取平臥位,面部用75%酒精消毒,常規鋪無菌巾單。沿下瞼睫毛下1mm設計手術切口,從內眥直達外眥,順外眥溝下向外延長1~2cm。用2%利多卡因+1:100 000腎上腺素溶液行局部浸潤麻醉。麻醉滿意後,用15#手術刀片切開皮膚達眼輪匝肌表面,用眼科剪沿眼輪匝肌表面向下剝離,到達下瞼溝。用眼科剪於下瞼溝處剝開眼輪匝肌,達到眶隔表面。剝離過程中儘量保留眼輪匝肌下顴神經的分支。於眶隔表面向下剝離到達眶下緣處。剪開眶隔,可見眶隔脂肪自然疝出。對於淚溝不明顯者,則將自然疝出的眶隔脂肪剪除,電凝止血。如果患者淚溝明顯,則用11#刀片切開眶緣處的淚溝韌帶,在眼輪匝肌下,骨膜表面向下分離,分離範圍在眶下緣5mm內。將疝出的眶隔脂肪平鋪於骨膜表面,用5-0可吸收線將眶隔脂肪固定於骨膜上(見圖4~6)。

圖4~6:略

於外眥部切口分離眼輪匝肌,暴露外眥韌帶。用眼科鑷夾住下瞼板外側端,用5-0尼龍線將下瞼板固定到外側眶緣的內側骨膜。外眥韌帶行褥式縫合,將其向外側牽拉,同樣將其固定到外側眶緣內側骨膜。用眼科鑷提起瞼板,觀察下瞼板鬆弛矯正情況,如不滿意,調整縫線位置至滿意為止(見圖7~9)。

圖7~9:略

將眼輪匝肌肌皮瓣向外上方牽拉,囑患者睜眼向頭頂方向注視,判定需要去除鬆弛皮膚的量。用眼科剪將多餘的眼輪匝肌去除,7-0尼龍線連續縫合切口。

外眥固定術在下瞼鬆弛矯正術

注:A~C.術前正側位觀;D~F.術後6個月正側位觀

圖10 某女,上瞼鬆弛矯正前後

結 果

95%的患者對術後效果滿意,6.5%患眼術後5d拆線時發生下瞼退縮,術後3個月自行恢復。未發生外眥角變形或瞼裂變小等併發症,無1例需行二次修復。

結 論

外眥固定術在下瞼板或外眥鬆弛的下瞼袋整形術中是一個操作簡單,效果可靠的手術方式,可有效防止術後下瞼退縮或下瞼外翻的發生,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 此文為精簡文,全文刊登《中國美容醫學》2018年7期

題目:外眥固定術在下瞼鬆弛矯正術中的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