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渭南

白居易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而且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不是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杜甫是。白居易和他的好朋友元稹一起是唐代新乐府运动主要的推动人之一。他们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元白”,他们的诗歌体在历史上称之为“元白体”。

白居易与渭南

白居易画像

白居易的诗歌是最平易近人的,唐诗里要找最好读的差不多就数白居易的诗了,因为白居易写诗的时候要考虑周围最没有文化水平的人能不能读的懂,从这点上看白居易就很了不起。现在有些学者写文章,专门追求高大上,专门让人读不懂,显示他水平高。人家白居易不是这样的,人家写完了专门拿去给街头巷尾的老太太读。所以白居易的诗一方面文学性很强,一方面浅显易懂。在他在世时他已经是文坛领袖,到了后来更不用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不仅是一般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喜欢他,我曾经看过唐代的一个逸闻故事,说唐代后期在成都,官府抓了一个大流氓,流氓满身刺青,刺的不是什么左青龙右白虎,而是白居易的诗,所以说白居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刚才说新乐府,什么是新乐府,说白了就是继承汉代的乐府,以写实为主,摒弃浮华的虚的东西。你看白居易和杜甫的诗有个共同的特点,全是描绘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的,不是空发议论的。也不以入乐为否作为衡量标准,你要知道原来的诗是非常重视和乎音律的。

白居易提出不要以这个为衡量标准,能兼顾上当然最好,兼顾不上也没关系。新乐府运动原来是杜甫提倡的,后来的一系列人推进的,尤其是“元白”。“元白”提出了“文章和为实而著,诗歌和为实而作”,这就是文学服务于大众,文学贴近于民间思想的产物。所以说,我觉得新乐府运动就是新的现实主义的诗歌的创作风格。

白居易的出身

白居易生前曾写过一个《醉吟先生墓志铭》,自己给自己写墓志铭,这是对生死很豁达的一个人。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白居易与渭南”,实际上白居易自己说自己是太原人,北朝时期就在太原。而祖籍呢?他说他家的祖先乃武安君之后。武安君就是著名的秦国名将白起,咱白居易和“芈月”还是亲戚,因为白起先祖乃楚人,因为楚王把他爸杀了,有几个儿子一块跑到秦国,在秦国定居下来,白起就是他们的后代,这样算起来,白居易的先祖还是芈姓。在他的墓志铭里,他首先说自己生于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于郑州新郑县。

白居易与渭南

白居易家族陵墓

最后他说自己葬于什么地方,大家记住这是白居易生前的愿望。他希望葬于华州下邽县,就是咱们这里。可是这个墓志铭是不是白居易写的?这个事情有争论,岑仲勉、陈寅恪断定《醉吟先生墓志铭》是假的,他关于自己后嗣的论述与历史记载不符,还有他怎么那么准预言自己会在会昌六年去世?但是这些年学界对这个问题多有翻案。日本有一著名历史学者叫芳村弘道,他写的《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之真伪》对岑仲勉十条证据一一加以批驳,认为墓志非伪,而且他还找到了最早在日本收藏的版本比较古老的白居易墓志铭,那里面有一行字是我们大陆的文献里面没有的,上面特别注明“开成四年,中风疾后作 ”,开成四年白居易已经中风,可能觉得自己身体不太好了,就提前写了这个一个墓志铭,巧合的是他预言会昌六年去世,他还真是那年去世的。这是关于墓志铭的争议。

还有一个重要争议,白居易是汉族人吗?从十六国、北朝以来民族族属问题很复杂,整个北方少数民族血统的人是太多太多了,包括白居易的族属也引发一系列的争论。有人注意到在新疆的库车,过去叫龟兹,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人认为白居易的先祖就是龟兹的胡人。《唐摭言》里记载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有一天跟别人吵架,写了首词,说道“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阙掌洪炉”,意思是说你别看我是个胡人,我也曾在中央掌管机要。白居易的堂弟是胡人,那他当然是胡人了。《北梦琐言》里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当时一系列的宰相,有姓毕的、姓曹的、姓白的、姓罗的,当时一个姓崔的宰相就骂这些人说“可以归矣, 近日中书尽是蕃人 ”,意思是说这官不当也罢,中书里尽是胡人。

另外白居易自己写的《沃洲山禅院记》,它记载西域过来一个姓白的僧人,他说“沃洲山与白氏,其世有缘乎!”,他说你也姓白,我也姓白咱俩是不是有缘分啊。这三条史是现代人怀疑白居易是胡人的主要依据,但是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陈寅恪先生认为白居易的先祖是西域白姓或者帛姓。姚薇元撰写的《北朝胡姓考》也持同样的观点。顾学颉的《白居易世系、家族考》也这样认为,而且他进一步认为白居易就是龟兹王族的后代。但是,很多人认为白居易就是汉人,比如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的《白居易——生涯与岁时记》,他就反驳了陈寅恪的观点。还有近年发展的《白敏中墓志》《白邦彦墓志》和《楚王白胜迁神碑》都坚持说白姓出于芈姓,“楚王杀白公,后代奔秦,白起出自此门”。我另外查到了一个博士论文,作者叫文艳蓉,她写了一篇《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她也坚持认为白居易是汉族,对上面那三条史料他逐一加以辩驳。其实到底白居易是那个民族没那么重要,陈寅恪先生说的很好,他说人呢,尤其是中古时期北方的中国人,不要看其血统,要看其文化,文化属于那个民族他就是那个民族。比如李唐皇帝有一半是鲜卑血统,你能说李唐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吗?很明显不是。同样,白居易到底是不是胡族并不重要,因为白居易的一切行为都是一个正统的中国儒家士大夫。白居易的血统到底是不是楚国后代,我以为存疑,这和我们中国人习惯有关,谁不是名门之后?就看你姓啥,你姓张,汉留侯之后;你姓杨,弘农杨氏;你姓李,李唐王朝;找个显赫的先祖还不简单。

白居易自称是太原人,生于河南新郑,但是,白居易与渭南的关系非常非常密切,从他曾祖父白温开始就迁到了下邽下伊里,就是现在的下邽镇西关村。他的父亲白季庚在襄阳当官,去世后,白居易主持把家迁到下邽,也就是说他对下邽这个地方还是非常认可的,有一种认祖归宗的这样一种感觉。看古人心目中那个地方重要,就看他祖坟放到那里,祖坟放在那儿就是认那个地方是自己的家乡,白居易把他几代先祖的灵柩都迁到临渭区了。

白居易住在义津乡义津贤里金氏村,在这里写了很多诗作。比如“两顷村田一亩宫”“茅茨十数间”。他曾经在这还盖了一些房子,“新屋五六间”。所以在下邽,白居易是认认真真经营家产。很多诗都提到他老家,比如 《 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记载:“故园渭水上,十载事樵牧”,十载是一虚数,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下邽是非常非常怀念的。他还写过《泛渭赋》(金上村),仔细描绘金上村的地理位置。他说“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一入。川有渭兮山有华,澹悠悠其可赏。门去渭兮百步,常一日而三往。夜分兮扣弦,天无云兮水无烟。” 当时他已经在长安的中书省任职了,他为什么不在他曾祖父居住过的地方住呢?金上村有一个好处,紧靠渭河岸边,他的诗里记载他家距离渭河也就一百多步的距离。从诗里可以看出,他搬到这来住,为的是上下班方便,这离长安只有百里。那个年代的渭河水要比现在大得多,行船也很便利,相当于现在的高速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居易选择在绕城高速出口处买了一套房,所以说他在金上村过得日子是很逍遥的,每个月都要回家一次。

在他写的《襄州别驾府君事状》里回顾了自己的家室,说他家高祖白建在北齐时候有功,在同州同城县赐了庄宅一所。从白建以下到都官郎中白温曾祖以上都葬于韩城县,后来他家迁到了下邽,然后他就说他家谁谁谁葬在那里,他家的坟茔在那。所以说实话,白居易是很认咱们这的,所以他才把先祖的墓全部都迁到了这里来。这就叫做认祖归宗,这张图片就是白氏家族的墓志,包括传世的、出土的,一共18个,白氏后代多多少少都把自己往白居易这一支上靠,那当然了,白居易最光荣。白氏后人北方有,南方也有,甚至韩国也有,下邽白氏陵园韩国白氏宗亲会祭拜过两次,我在洛阳白居易墓也看到有韩国白氏宗亲会捐款立碑,所以白家很兴旺。在下邽的时候白居易留下了很多诗,尤其是他母亲去世那段时间,这个时候是白居易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也是他回到家乡寻找慰藉的阶段。

白居易与渭南

白居易家族陵墓

他人生最低谷的阶段就是他母亲去世之后,因为母亲去世了谁心里都不好受,还有他母亲去世之后有人借这件事情给白居易泼脏水,把他置于一个不忠不孝的地步,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宝贝女儿金銮子又夭折了,真是祸不单行,母亲去世了,遭到诬陷,然后刚当上爸爸女儿又夭折。白居易在下邽给母亲丁忧守葬的时候,他40多岁,这时是白居易人生最低谷的阶段,白居易在这有一首失魂落魄的诗篇,名叫《沐浴》,“经年不沐浴,污垢满肌肤。老色头鬓白,病形支体虚,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刚过40,已经是一副垂垂老矣的样子,头发也白了,而且还不洗澡,黑黢黢,脏乎乎。丁忧期间,本来就不许洗澡、不许喝酒、不许娱乐,形容枯槁,才能显示孝心,因此他这是符合当时的孝道的。又加上当时心情糟糕,而且由于丁忧,大家也知道丁忧要去职,工资也没了,多靠好朋友元稹接济他,这才能继续的过日子。在家乡这一段,是他熬过人生低谷的阶段,这一段他写了自觉二首,“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二毛是花白头发,又有黑发,又有白发,40刚一到就生了白发,一个牙齿也掉了。“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他说他的好朋友崔群跟他同岁,看人家长得一副少年的样子,多么的帅气,在看看自己,甚是羡慕。但长得年轻不算数,白居易活到70多岁才去世,崔舍人虽然长得年轻,但是61岁就去世了,所以长得老不怕。

自觉第二首写道“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爱的是他的小女儿金銮子,亲的是他的母亲。哭自己的母亲,在这过程中他悟到“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我认为这首诗很重要,因为白居易是一个著名的佛教信徒,是一个居士,他的宗教信仰的生涯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的影响,而他之所以最后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和他在四十岁前后受到的打击密切相关。靠佛教走出阴影,这些诗篇都作于下邽。

为了排解忧烦,后来他决定踏实当农民,在这儿住了四年的时间,他积极从事农业生产,按照他的诗歌记载,他种了三十亩黍,这是粮食,尚可理解,他还种了二十亩韭菜,这我不大理解,二十亩韭菜,他吃得了吗?也许还往长安卖韭菜。他还自学酿酒,并且还认为自己的酒超过了竹叶青,在此,我顺便说几句题外话,唐时代的竹叶青和现代的竹叶青不是一回事,唐代没有蒸馏酒,我赞同李时珍的说法,白酒是元代才有的,元代以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白酒。古人喝的酒就是米酒,相当于现在的黄桂稠酒,所以说武松喝十八碗酒过景阳冈,实际也就相当于喝了十八碗醪糟。这种酒,酒精度数最高不超过十九度,达到十六度就很不错了。

经历一段农业生产,他的形象也都变成了一副农民的样子,《得袁相书》写道“谷苗深处一农夫,面黑头斑手把锄。何意使人犹识我,就田来送相公书。”他一姓袁的朋友给他写封信,捎信的人能找到他,让他感到意外,他的样子变化如此之大,别人还能找到他,让他觉得蛮奇怪,同时,也可以看到他心情变得开朗了。而且在这地方,他还观察左邻右舍的生活,观察整个下邽的民情,然后写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这里边描述的就是当时下邽的风土人情。他说下邽这地方也和其他地方一样,贫富不均。他说“南巷有贵人,高盖驷马车。”南巷有个贵人坐着四匹马拉的大车,搁现在那就是十六缸的小汽车。“我问何所苦,四十垂白须。答云君不知,位重多忧虞。”我问他过着如此豪富的生活,为啥才四十岁胡子就白了?人家就说,你不懂,我正因为位置高,压力大,担心的事儿多。他又说,他的北边有穷人,穷到啥地步,窗子拿破瓮挡着,拿绳子做门枢,但人家心情很乐观。“散贱无忧患,心安体亦舒。“啥事儿也不操心。“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昼夜不得安生,为啥,天天在那儿算账。“西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布裙行赁舂,裋褐坐佣书。”啥意思呢,就是打短工的,一点儿家产也没有,天天跟别人舂米。“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饮。”这家人可有意思,只要吃口饱饭,高兴地不得了。他这首诗要告诉大家一个人生道理,不见得非得有钱才是快乐的。

他的邻里,有高贵的、有低贱,有富的、有贫的,但是,他注意到,那些贫贱的,日子过得倒挺快乐。“忧乐与利害,彼此不相逾。是以达人观,万化同一途。“贫贱与富贵,殊途而同归。为啥今天把这首诗介绍给大家,因为这首诗就描述了当时的下邽风土人情,贫富不均,富人压力大,穷人过得舒畅。

元和九年(814),在崔群等人推荐下,白居易被重新任命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于是他离开了金氏村,再度走进长安。白居易最后一次回故里,是在大和九年(839)清明节期间回金氏村祭拜祖先,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他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岁去年来尘土中

眼看变作白头翁

如何办得归山计

两顷村田一亩宫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自己记载是大历年间生人,也就是生于公元772年。早年,父亲在外为官,他跟随父亲,走了很多地方,不论在那儿,白居易学习很刻苦,据他记载,“为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肘部都磨出茧子了。说句题外话,唐人的书籍装帧都是卷轴,现在有些电视剧,拍的唐代的古人居然看线装书,这是很不严肃的。总之,白居易特别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参加进士考试及第。大家算算,他是公元772年生人,当时也就28岁,唐朝有句俗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白居易不到三十岁考中进士,在当时虽不是最年轻的,也是很少见的。白居易当时也很骄傲,同科进士共十七人,他写诗道“十七人中最年少”,这是他很得意的一点。贞元十九年,参加吏部“拔萃科”考试,授秘书省校书郎。

考中进士只具备了当官的入职条件,要当官还得通过吏部的考试。吏部考试主要有四个标准“身、言、书、判”,着重考察相貌、口齿、书法、断事能力。唐代的校书郎虽然职位较低,但却是受人羡慕的一个职务,只有考试成绩在前列的才有资格当校书郎。《旧唐书》本传记载,十五六时,他找过著作郎顾况,顾况是当时有名的文人,他拿自己文章给顾况看。“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顾况这个人他很高傲,但看了白居易的文章后 ,甚是钦佩,主动出门迎接,说:“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所以说,十五六岁时白居易就引起了当时那些文豪的注意。公元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尉,即现周至县尉。公元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公元808年结婚,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这个杨氏应该是弘农杨氏。白居易与元稹为同年进士,“十七人中最年少”,那十七人中当包含元稹。元稹因为仗义执言被免职,白居易在皇帝面前力保元稹,说他虽然说话过头,但是他这种敢于说真话的作风是值得赞许的,如果你把元稹免职,以后恐怕就没人敢说真话,你应该原谅元稹。这样元稹得到赦免,从这以后两人关系变得越来越好。两人关系好到啥地步,白居易最落魄时,他的生活费用全是元稹给他资助。白居易最穷时,想给娃买点布做个新裤子,做不成,正在他为此苦恼时,元稹千里迢迢为他寄了几匹布来,白居易感动的写诗一首以作纪念。俩人在长安买房,要买成邻居;到洛阳买房,又要买成邻居,俩人关系就这么好!

白居易与渭南

元稹画像

元稹,洛阳人,鲜卑拓跋部人。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元稹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写过笔记体小说《莺莺传》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莺莺传》就是著名的《西厢记》的蓝本,换句话说,元稹就是张生,小姐就是崔莺莺,元稹就用自己的经历写了这么一部《莺莺传》。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担任左拾遗时多次犯颜直谏唐宪宗,也招致了皇帝的不满,又一次唐宪宗给宰相李绛说,语气很不客气 :“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说:“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此对白居易态度变得和善起来。唐宪宗是继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这个作为不是白来的,从他对白居易的态度可以看出,还真有点唐太宗的风采。

白居易在长安过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白居易和顾况后来又相遇,顾况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长安物价贵,要在长安生活下去真不容易。米价贵,房子更是特别特别贵。白居易官位已经很高了,做到了左拾遗,但还是买不起房。由此看出,古往今来,首都的房价都很高。对此我还做了对比,唐时,西安的房价是范阳的十倍以上;现在颠倒过来了,北京房价接近西安的十倍。白居易在长安时也是到处找房子住,他对此写道“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尝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羡慕蜗牛,可以背着房子走来走去,他心里想,只要有自己的房子,那里还顾得上阴暗潮湿。到后来,他终于在东市买了房子,地址就在今天交大的校园内,那地方现在还有一亭子,纪念白居易故居。这时候,可以说他终于有钱了,那时候,西安最贵的房子一个是皇宫旁边的,一个就是东市的。白居易在这儿买房,相当于在北京二环以内。

白居易后来遭受政治大波折,元和九年冬,他由左拾遗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但是,第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人暗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书要求皇帝缉捕此贼,以血国耻。当时朝廷派系斗争很厉害,针对藩镇,分为主和派和主战派,武元衡属于主战派。主和派就有人弹劾白居易,“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说他越职管不该管的事情,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结果白居易就被弹劾了。又加之当时王涯等人弹劾白居易行为不端,说白居易母亲是看花时掉井里淹死的,而白居易写了赏花及新井诗,不孝之甚!结果白居易声名大损,随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武元衡遇刺案,当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丞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等人主战,唐宪宗在他们的鼓动下,也准备讨伐吴元济。但是,吴元济的同党,淄青节度使、成德节度使烧毁了唐军的军粮仓,而且还派刺客潜入长安,刺杀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身亡,裴度幸免于难。回到朝廷后,皇帝命其接任武元衡继续打仗。关于赏花和新井一事,首先:白居易之母系自杀投井而死,坊间传闻为赏花不慎坠井。白母多病,白居易曾在《奏陈情状》里说:“臣母多病,臣家素贫。”实际上白母是精神病,曾经用编席子的刀割颈自刎过,但没死。从此后,白居易就买了两个婢女,让婢女看住母亲。但是,这俩婢女失职了,有一天,在后花园里,白母趁两婢女看守不严一下跳进井里去 ,然后就死了。白母刚死,京兆府就告诉了宰相裴度,满座皆惊。裴度可是白居易一生的贵人,他不止一次在白居易危难时刻帮助他,这次也是。那个年代,对孝道特别重视,只要父母是自杀的,不管啥原因,首先是儿女不孝。这一次,裴度想调查白居易是否真的不孝,但近邻薛给事作证,白母确有精神病,由此舆论得到缓解。但是王涯仍然弹劾白居易服丧期间有《赏花》、《新井》,有伤名教。其实,诗都是白居易以前旧作,不是母亲死后所做,白居易每年都会写一首赏花诗,而《新井》则是早年担任周至县尉时,县衙里打了口井,他写诗记述此事。但这两首诗被政敌拿来做证据呈给皇帝,说是他母亲死后他写的,白居易百口莫辩。

最终白居易被贬到江州担任司马,江州就是现在江西的九江,在这儿,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琵琶行》。诗中写道“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时他是贬逐之身,心情也不太好,“自古文章憎命达”,正是因为他命运多舛,才能写出这千古名句来。像李白那样,日子过得还可以,诗也写得好的人并不多见。更多见的是李白和杜甫这样,命运多舛,才能催生出伟大的作品来。

白居易母亲的精神病史,可能跟她的婚姻密切相关,白母终其一生都不快乐。有个啥原因呢,说是白居易母亲和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实际上是外甥女和舅舅的关系,是近亲结婚。白父和白母是不是甥舅,历史上是有争论的。陈寅恪认为是由于白母与丈夫实为外甥女与舅舅,不为舆论所容,也使得白居易仕途受到影响。有关白居易母亲与父亲是不是舅甥,罗振玉、陈寅恪、顾学颉等认为是,岑仲勉、陈之卓等认为不是。不管他们是不是甥舅,但是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他父母之间的夫妻感情确实很不好,这大约也是造成她精神病的重要原因。

公元818年,白居易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现在被称为三游洞。同年冬,他被任命为忠州刺史,公元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白居易整个家族人丁兴旺,但白居易没有直系亲属,他四十岁时候女儿金銮子去世。五十岁时得一儿子,视为掌上明珠,结果到他六十岁时儿子又夭折。儿女皆夭折,最后侄子白景受过继给了他。所以说,白居易的后代都是白景受这一支的。

他本人身体不好,现存近3000首诗中咏病者76首。患有眼病、肺病、足疾、风痹等多种疾病。开成四年,他曾中风过,可能就是这个风痹的结果。但他始终都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比方说《道州奴》,道州位于湘南,此地多侏儒,每年向宫廷进贡,供达官贵人赏玩。白居易很气愤的就写了《道州奴》,意思就说你们不要把到州的老百姓当成赏玩之物,难道他们不是人吗!难道他们不是皇上的子民吗!这篇文章也显示了白居易仗义执言的品质。他写了很多关注民生疾苦的诗,比如《秦中吟》、《琵琶行》、《卖炭翁》、《卖花》、《新丰折臂翁》、《观刈麦》、《妇人苦》、《上阳白发人》等。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是说老百姓的疾苦。比如说《观刈麦》,是他在观看农夫收麦子时写的,他看见一个妇人带着孩子,拿着一个破框,等在麦田边准备拾麦穗,因为家里打的麦子全部作为地租上交了,捡麦穗对她来说是生存之道。白居易听后感伤的不得了,他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与渭南

白居易家族陵墓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之顶峰,《长恨歌》情景剧已变成华清池的品牌节目。这诗白居易写的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唐代没有文字狱,这个也是《长恨歌》能广泛流传的重要条件。关于《长恨歌》我有意见的是这一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一个是时间问题,七月七日是夏天,而华清宫是冬宫,皇上没有夏天在那儿的记录;

另外,地点也不对,华清宫有个长生殿,在半山腰上,长生殿是个斋殿,供奉着从老子到唐高宗一共七位皇帝的灵牌,唐玄宗怎么会选择这么一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寝殿?而且跟杨贵妃在那儿卿卿我我,对此我表示质疑!当然,也有学者指出,长生殿不一定指的是华清宫的长生殿,唐代习惯,皇帝居住的地方也叫长生殿。总之,这些都不影响《长恨歌》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讽刺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白居易的文学作品忧国忧民,但是,也有人对白居易的私生活多有诟病。这就要说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人家说的是事实,比如舒芜《伟大诗人的不伟大一面》说道,白居易很好色,在当杭州太守时携带杭州著名歌妓商玲珑游赏西湖一个多月。还有自己写诗《追欢偶作》:“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意思是自己家养的歌姬,在20岁左右时就嫌弃她老了,前前后后共换了三波人。舒芜对此评论道:“说得这样得意,这样自夸,贱视女人到什么程度,恬不知耻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我认为我们中国人有一毛病,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老是用道德观评价历史人物,要么是尽善尽美的好人、要么是十恶不赦的恶人,用简单的黑白、善恶给历史人物定性。白居易忧国忧民是事实,白居易好色也是事实,但这根本不影响白居易伟大诗人的历史地位。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我们要正视白居易的优点,也要正视他的缺点。把白居易放现在,把他批倒批臭,开除公职,我于赓哲举双手赞成,因为现代公务员是有私德要求的。但是,我们不能以现代的价值观衡量古人,在古代,文人家里蓄养歌姬是非常普遍的,是所谓风流雅事。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价值观,他的确是男权主义,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弊病,但我们不能以此苛求古人。

公元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公元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公元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公元830年12月,任河南尹。白居易的长安故居我们只能说出个大概位置,具体形态已不可考,但是,白居易洛阳故居在1992年到1993年间进行了发掘和考古。故居位于唐代洛阳城东南履道坊西门内西北隅,今狮子桥村东北约150米处,为白居易53岁时购买,白居易宅接近裴度宅,并隔伊水渠与履信坊其友元稹为邻。 发掘出的主要遗迹有坊间道路、水渠、房屋、园林中的瓦渣小路等,还发掘出了人工运河,这都符合史料记载。临坊的西侧有并行的水渠两条,发掘长度130米,各宽约8米左右,距 现代地面约3米,距唐代地面约1米。两条渠水自南而北,至坊北端二渠相合折向东流。在两条渠水之间有道路一条宽7.5 — 8.5米。根据考古探测结果,推测白居易住宅为一含有前后庭院的两进式住宅,为典型的左右对称建筑,就一四合院的套院,带有门房,占地十七亩。根据白居易《履道坊第宅记》和《池上篇》的记载,“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在其住宅南部发现大片池沼淤积土层,应该就是白居易诗文中提到的“南园”。白居易住宅在后唐时期被改造为普明禅院,宋代则称大字寺院,在元朝,忽必烈的大将塔里赤南征至洛阳后,“得唐白乐天故址,遂居焉。”也就是住在大字寺里。后来考古时清理履道坊宋代文化层时发现残破石经幢一件,内容为《佛顶尊胜陀罗尼》及《大悲心陀罗尼》,结尾有“开国男白居易造”等字样,证明这是白居易生前遗物,我们目前能见到白居易用过的实物就此一件。公元831年七月元稹去世。白居易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公元839年10月得风疾。公元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老年的白居易仍然关心民生,公元844年,73岁的他出私钱开挖洛阳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烂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也就是说,一直到去世前,白居易仍然关心民生,用自己的钱给老百姓办实事。公元846年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香山就在今天的龙门。《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中表述过自己想归葬于下邽,但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最终白居易没有归葬在下邽,而是葬在了龙门。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皇帝作诗评吊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皇帝亲笔给他写的哀悼之诗,白居易担得起这个名誉,一生是个伟大的诗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给渭南争取了莫大的荣光。


【由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整理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