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業+淘票票」爲什麼會每年主導一部爛片?

儘管大家在國慶檔前對市場的預期普遍較為樂觀,但中國電影市場在這個全年中較為重要的檔期內,還是最終尷尬收官。

根據國家電影局數據,2018年國慶檔全國電影總票房19.04億,較去年的26.29億下降約27.58%,這也是近十年中,繼2016年之後國慶檔第二次出現票房同比下降。

今年國慶檔雖無驚喜爆款,卻也少不了辣眼睛的撲街之作。有這麼一部影片,在國慶檔高調上映,最終卻慘淡收場。它就是豆瓣評分4.6、淘票票評分7.5分,由阿里影業出品的奇幻動作片《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上映半個多月之後,這部片票房最終難以突破1400萬,成績甚至不如在視頻平臺上線的那些網大。

“阿里影業+淘票票”為什麼會每年主導一部爛片?

“阿里影業+淘票票”為什麼會每年主導一部爛片?

口碑票房雙撲街,又一部年度"爛片之王"?

《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影片改編自遊戲《古劍奇譚二:永夜初晗凝碧天》,有大IP為基礎,主演也是當紅明星:王力宏、張智霖、宋茜、高以翔和柳巖等。

然而,該片上映後還是"口碑"撲街,引起影評人、觀眾一致吐槽。知名影評公號"桃桃淘電影"斥之為《阿修羅》之後又一部年度"胡鬧大片",是一部徹頭徹尾的 "笑話"。看過該片的觀眾在豆瓣吐槽其劇情混亂,演員演技差強人意,巨資打造的特效也不忍直視,該片集合了所有"爛片之大成"。

觀眾將之跟《阿修羅》、《封神傳奇2》一同歸於史詩級"災難爛片",並勸大家下次看到帶有阿里影業片頭的電影就可以不看了。

“阿里影業+淘票票”為什麼會每年主導一部爛片?

“阿里影業+淘票票”為什麼會每年主導一部爛片?

《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作為阿里影業、淘票票籌備2年多來,主力推出的一部角逐國慶檔的影片,又一次遭遇口碑票房雙撲街,這對阿里影業而言頗為尷尬。

在影片全權運作過程中,阿里影業請來好萊塢名導雷尼•哈林,以及偶像王力宏、宋茜主演,連客串都是張智霖、柳巖這些流量明星,而且投入巨資打造特效。有業內人士透露,該片成本超過2億,如今只收回一千多萬的票房,撲街程度與阿里影業參與的另一部實力爛片《阿修羅》旗鼓相當。

事實上,阿里影業殺入電影市場所倚重的就是阿里平臺的流量和資本,長期以來試圖在資本操控下,通過"IP+流量"的策略運作一批電影項目。

然而,按照這一模式打造的《擺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紛紛撲街,表明阿里影業這一思路在以"內容"為核心的電影產業內明顯受挫。

"阿里影業+淘票票"為什麼會每年主導一部爛片?

儘管阿里影業在其電影業務上一直出師不利、屢戰屢敗,但在每個檔期都會大張旗鼓宣傳其 "爆款方法論",聲稱承包了檔期所有的爆款影片,並自封為"爆款收割機"。然而實際上,阿里影業所宣稱的這些"爆款",大多是其外部參與投資合作的影片,並非其主投主控項目。

相反在"流量+阿里影業+淘票票"的標配模式下,基本上每年主導運作一部撲街一部。

2016年,阿里影業耗資近4億重點投資運作的《擺渡人》,儘管配置了王家衛、梁朝偉、鹿晗、陳奕迅等一線明星,上映後還是口碑撲街、票房慘淡,僅收穫4.8億元票房,豆瓣評分4.0分。

“阿里影業+淘票票”為什麼會每年主導一部爛片?

一年之後,阿里影業似乎並未吸取教訓,作為其年度"重點項目"推出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登陸2017年暑期檔之後,同樣遭遇普遍差評,豆瓣評分4.3分,45.5%的用戶給出一星評論,冠以"年度爛片"的稱號。

“阿里影業+淘票票”為什麼會每年主導一部爛片?

可以說,阿里影業用一年主推一部年度爛片的業績,證明了其信奉的"爆款方法論"在其主投、製作、主發的項目上,遭遇全面失敗。其津津樂道的"阿里影業+淘票票"培養爆款影片的最佳模式,也被業內人士譏諷為吹牛的"PPT"操作模式。

當電影市場越來越成熟,觀眾審美水平逐步提升,只有"特效"+"流量明星"已經無法再打動觀眾,觀眾更願意為"故事內核過硬,情節吸引人,表演感動人"的好電影買單。

其所謂的"爆款方法論",其實是依然在不斷低水平地複製其 "IP+明星+流量"作業模式,無論是《擺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還是《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幾乎都是這一模式下批量複製出來的產物。連年將批量生產的"爛片"推向市場, 卻幾乎以同樣的邏輯和結果無一例外地屢屢慘敗。

這充分說明,有錢有流量也不一定能夠做出觀眾滿意的好電影。

當阿里影業吹牛越吹歡樂的時候,令人尷尬的後果卻是每吹一次,破一次。阿里影業一直鼓吹的"爆款方法論",也只讓阿里影業停留在每年量產一部"年度爛片"的尷尬位置。

“阿里影業+淘票票”為什麼會每年主導一部爛片?

不好好做電影,《藥神》能否拯救阿里影業?

在成立的四年來,阿里影業在自己主投主控的主營電影業務線上似乎並不順利,主要靠參與外部影片項目的投資回報來支持業績。

那麼,這方面阿里影業的進展實際如何呢?

根據今年3月份阿里影業發佈的2017年財報數據,2017年阿里影業內容製作業務方面的利潤僅為800萬元,在2016年則虧損2.413億元。2018年阿里影業除了將主投主控的《古劍奇譚》推向市場外,還大手筆參投多個檔期的影片。比如,2018春節檔,阿里影業幾乎參投了包括《紅海行動》、《西遊女兒國》在內的全部影片,2018暑期檔也參投了《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戲》等全部檔期項目。

這些外部投資項目為阿里影業帶來多少投資回報?拿阿里影業口中的"爆款"《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無雙》為例來看:

《我不是藥神》票房30.99億,出品方+聯合出品方16個,壞猴子影業、真樂道和北京文化主導運作;《西虹市首富》票房25.48億,出品方+聯合出品方16個,西虹市影視、開心麻花、新麗傳媒主導運作;《無雙》票房預估能突破10億,出品方+聯合出品方9個,由博納主導。無論哪個項目,阿里影業都是參與方並非主角。

“阿里影業+淘票票”為什麼會每年主導一部爛片?

(三部影片的眾多參與方)

根據公開資料來看,身為《我不是藥神》六大主要出品方的上市公司唐德影視在票房達到13億時發佈公告中披露稱,"來自《我不是藥神》的收益超1650萬",照此比例,以最終30億票房估算,其收益或難突破5000萬。僅為聯合出品方的阿里影業,收益自然在5000萬之下。同理,《西虹市首富》、《無雙》皆可推測。這些影片票房雖可觀,但僅作為參與者而非主導者角色出現的阿里影業,能從中分到收益著實有限。

阿里影業在多次對外放言"內容投入不設上限",每次主投、主控的電影項目都是大手筆投入。但主投主控項目連年失敗,帶來巨大的財務虧空,這些外部參投項目收益難以彌補。比如,阿里影業2018年參與外部項目投資所獲得的收益,實際上無法彌補《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等主要投資項目造成的巨大虧空。

阿里影業的虧損勢必會在第一季度7.09億的基礎上再度加大,2018年的全年業績將更加難看。

阿里影業這樣一家四年來做不出像樣電影項目的電影公司,主營業務的連年失利,致使其在在港股市場上市值嚴重縮水。阿里影業的股價一直徘徊在1港元上下,已經成為港股市場一支著名的仙股。截至2018年10月18日,阿里影業市值僅為254.88億港元,距離其2015年市值高峰860億港元,已經蒸發掉了70%以上的市值。

“阿里影業+淘票票”為什麼會每年主導一部爛片?

(10月16日阿里影業股價)

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說,在資本市場的市值和股價是其公司價值基本面和發展前景的體現。阿里影業長期股價低迷,市值嚴重縮水,其實是反映了其公司發展和價值已經非常令人失望。今年上半年俞永福也不惜虧本低價拋掉所持阿里影業全部股份。

阿里影業照這樣每年推出一部"年度爛片"的玩法下去,怕是有再多《藥神》也難以將其拯救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