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幹部自律公約:願「刀刃向內」落到實處

學生幹部自律公約:願“刀刃向內”落到實處

——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0月6日,多所高校學生組織聯合發起《學生會、研究生會幹部自律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倡議,該倡議包含了恪守學生學習本分、牢記學生組織宗旨、永葆理想主義情懷、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紮實做事和平等相待等內容,以書面文件的形式對學生組織的官本位思想提出鮮明反對。(10月6日中國新聞網)

顯而易見,《公約》的發起,其直接目的,就是要對近段時間頻繁曝光的、暴露學生會官僚文化的一起又一起事件作出有力回應。從中山大學學生會的“部級待遇文化”,到成都航院學生會的“主席稱呼文化”,再到四川理工學院社團聯合會的“懲戒下屬文化”,這一樁樁一件件讓人大跌眼鏡、詬病不已的新聞,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以學生會為主要代表的學生組織的公信力。從近來輿論發酵後的結果來看,學生組織在學生和公眾心目中的負面形象已經越來越明顯,對學生組織和學生幹部的“信任危機”也在一片質疑聲中逐步擴散。在這一背景下,學生組織聯合發起《公約》倡議,毫無疑問作出了一項十分及時、十分必要的回應舉措,彰顯出學生幹部“刀刃向內”、自我監督、自我革命的決心、信心和勇氣。

然而,我們也都明白一個樸素的道理:包括學生組織在內的任何組織,其制度制定得再完美、條令規定得再嚴格、文件撰寫得再完整,如果不能在現實中、在實踐中發揮作用,那麼都將變成束之高閣的一紙空文——制度是需要人來執行的,條令是需要人來遵守的,文件是需要人來落實的,如果學生幹部不能將《公約》中的規定應用於現實,那麼這份公約就無法發揮寶貴的價值,從而也無法體現它寶貴的意義。《公約》的文字比較簡短,內容比較寬泛,更類似於一個指導性、綱領性的文件,學生幹部們應該在吃透《公約》基本內容的前提下,結合自身所在的學生會、社團聯合會、社團等學生組織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份更加詳細、更加具體的組織活動綱領,並且嚴格執行下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公約》的執行過程中,一定要清除形式主義滋生的土壤。目前,在某些校級和院級的學生會、研究生會中,普遍存在一種“空喊口號”的現象:只要出臺了某個文件,學生幹部必召集各部門開所謂的學習會、總結會、碰頭會,會上“說說笑笑、顧左右而言他”,快散會時卻又“正襟危坐、擺姿勢而拍照”,並把刻意拍出的照片發佈在校園媒體的對外宣傳窗口上,向公眾展現所謂的“良好學習風貌”和所謂的“學習文化氛圍”。類似的自欺欺人之舉,其實在許多學生組織中早已司空見慣、屢見不鮮。此次發佈《公約》,各個高校的學生組織必然會積極響應倡議,但如果想在現實中真正落實,使其對學生幹部們的行為真正產生約束力,就首先要杜絕那種“白天開會講思政,晚上聚餐吃火鍋”的形式主義。

其實,《公約》的內容,直接展現出來的,是影響行為的制度規範,但其在深層次蘊含的,是一種迴歸初心、平等自由的精神和文化,而後者對學生幹部的影響才是具有實質性和長遠性的。一家企業,如果想真正凝聚員工的價值觀,如果想做大做強、成為百年企業,它就必須有一套清晰的企業文化;一個學生組織 ,如果想真正發現、培養和鍛煉出一批有理想、有擔當、有朝氣、有作為的學生幹部,也必須要形成一套清晰的學生組織文化。這套文化可以從本次《公約》中加以提煉,可以考慮用“八字方針”“十六字價值觀”等形式加以總結概括,放置於學生組織辦公室中的醒目之處,從而營造一種風清氣正的學生工作文化,若有條件,甚至可以編寫一本“某學生會文化手冊”或“某社聯文化手冊”,並在今後每年出一冊《文化內刊》,以啟發和教育後來的一屆又一屆學生幹部們。

綜上,目前各高校學生組織和學生幹部的當務之急,一方面是根據《公約》重新制定繼續或完善本組織的規章制度,尤其是對學生幹部的約束制度;另一方面則是領會《公約》精神,培養本組織的文化。雙管齊下,相信這場學生組織“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將在黨的領導下、在學生幹部的自覺貫徹下發揮價值,消除學生組織中的不正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