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必背」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詳解!

關於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很多中醫醫師考生都弄不清,理不順,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解一下:

「中醫必背」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詳解!

氣與血的關係

1)氣為血之帥

(1)氣能生血:

氣能參與、促進血液的化生。血液的化生以營氣、津液和腎精作為物質基礎,在這些物質本身的生成以及轉化為血液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相應臟腑之氣的推動和激發作用,這是血液生成的動力。

(2)氣能行血:

氣能推動與調控血液在脈中穩定運行。血液的運行主要依賴於心氣、肺氣的推動和調控,以及肝氣的疏洩調暢。

(3)氣能攝血:

氣能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脈外。氣的攝血作用主要體現在脾氣統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2)血為氣之母

(1)血能養氣:

指血液對氣的濡養作用,血足則氣旺。

(2)血能載氣:

指氣存於血中,依附於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


氣與津液的關係


1)氣能生津:

氣是津液生成的動力,津液的生成依賴於氣的推動作用。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氣化過程中,諸多臟腑之氣,尤其是脾胃之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氣能行津:

氣是津液在體內正常輸布運行的動力,津液的輸布、排洩等代謝活動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和升降出入的運動。津液由脾胃仡生之後,經過脾、肺、腎及三焦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推動津液輸布到全身各處,以發揮其生理作用。

3)氣能攝津:

氣的固攝作用可以防止體內津液無故地大量流失,氣通過對津液排洩的有節控制,維持著體內津液量的相對恆定。

4)津能生氣:

津液在輸布過程中受到各臟腑陽氣的蒸騰溫化,可以化生為氣,以敷布於臟腑、組織、形體、官竅,促進正常的生理活動。

5)津能載氣:

津液是氣運行的載體之一。在血脈之外,氣的運行必須依附於津液,否則也會使氣漂浮失散而無所歸,故說津能載氣。因此,津液的丟失,必定導致氣的損耗。


精、血、津液的關係


1)精血同源:

精與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養,化源相同;兩者之間又互相資生。互相轉化,並都具有濡養和化神等作用。精與血的這種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資生的關係稱為精血同源。

2)津血同源:

血和津液都出飲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潤濡養作用,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資生,相互轉化,這種關係稱為”津血同源”。由於汗由津液化生,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說,《靈樞•營衛生會》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之論。


精、氣、神之間的關係


精是生命產生的本原,氣是生命維繫的動力,神是生命活動的體現及主宰。精、氣、神三者為人身之“三寶”,可分而不可離。

1)氣能化精、攝精:

氣的運行不息能促進精的化生;氣又能固攝精,防止其無故耗損外洩。氣虛可致精的化生不足而出現精虧,或致精不固聚而出現失精等病證,臨床上常常採用補氣生精、補氣固精的治療方法。

2)精能化氣:

人體之精在氣的推動激發作用下可化生為氣。各髒之精化生各髒之氣,而藏於腎中的先天之精化為元氣,水谷之精化為谷氣。精為氣化生的本源,精足則人身之氣得以充盛,分佈到各臟腑經絡,則各臟腑經絡之氣亦充足;各髒之精充足則各髒之氣化生充沛,自能推動和調控各臟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

3)精與氣化神:

精與氣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質基礎,神必須得到精和氣的滋養才能正常發揮作用。精盈則神明,精虧則神疲,故《內經》倡導“積精全神”以養生。氣充則神明,氣虛則神衰,故稱氣為“神之母”。

4)神馭精氣:

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但神又能馭氣統精。人體臟腑形體官竅的功能活動及精氣血等物質的新陳代謝,都必須受神的調控和主宰。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則精固氣暢,神蕩則精失氣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