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宗瑞談學中醫的三大階段

我最早知道黎崇裕(網名:黎小裕)先生是在黃煌老師的經方醫學論壇上,他發表了有關心靈創傷脈象的帖子。我當時認為這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醫,不然怎會對脈的體會如此細緻入微。

姜宗瑞談學中醫的三大階段


一直到他的大作《小郎中習醫手記》出版,我倆並沒有機會見面。2011年5月12日,我在從珠海去廣州的路上,見到了小裕,並獲贈《小郎中習醫手記》。原來他是一位風流瀟灑的英俊青年,書如其人,十分養眼。

前幾天小裕又寄來了他的新作《一個青年中醫之路》,我能先睹為快,實乃幸事。

與《小郎中習醫手記》相比,確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感覺。資料詳實,意境高遠,在下受益匪淺,深表謝意!

中醫之學貫通天、地、人三才,天、地為“體”,人為“用”。中醫之書籍雖多,但多數是言“用”的,只是偶爾夾雜一點兒“體”。

因“體”超越語言文字,超越邏輯,超越常理。所以,當我們遇到古籍中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可存疑,不可輕意否定。

不然,則永遠只在“用”上流轉,得不到“體”。“體”不全在書本上,卻有意無意地散落在民間,掌握在一些“平常人”的手上。

從《一個青年中醫之路》可以看到,作者的治學態度,不管廟堂、民間、經方、時方、驗方、怪方,兼收幷蓄,這一點尤其難得,值得我們學習。

中醫的學習大約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初學中醫的階段,想必第一次從事中醫的人都有深刻的體會,不多說。

第二階段: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通過不懈地努力,或經明師指點,或讀書自悟,在臨床上嚐到了甜頭,甚至見證了中醫的神奇。

從修行的角度講,得到了受用。不是初起時單靠信心和毅力支撐著。只有有了受用,才會在這條道路上繼續走下去;若沒有受用,單靠信心能支撐多久?

第三階段: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或診斷,或治療,對某一方法,運用純熟,或者對某一疾病,有獨到的認識和療效;

乃至著書立說,成為一方名醫,也有很多粉絲和徒眾。其中也不乏昂頭戴面、自謂天下無雙者。這應該是許多中醫學子夢寐以求的事。但這是不是中醫的最高境界呢?不是。

這一階段,有點類似臥輪禪師的境界,《六祖壇經》裡講,臥輪禪師有一偈:“臥倫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一聽,便知未悟,於是合一偈:“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這正是有為和無為的區別,中醫絕對是無為的。《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正是對這一階段學人的有力棒喝。

孫真人也說:“……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話雖如此,也只適合自我反醒,不宜堪驗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