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繡球村,七、八歲娃娃,至七、八十歲老太太都是行家裡手

靖西,最令人喜歡的是老人在手工製作的一個個繡球。

繡球一般由彩繡做成,在廣西民間的吉祥物,它的身影一面隨時代而更迭,一面廣為流傳。

在廣西流傳著關於繡球用來傳情、求偶的風俗和傳說,當姑娘到婚嫁之時,就預定於某一天讓求婚者集中在繡樓之下,姑娘拋出一個繡球,誰得到這個繡球,誰就會成為姑娘的丈夫。

廣西繡球村,七、八歲娃娃,至七、八十歲老太太都是行家裡手


廣西繡球村,七、八歲娃娃,至七、八十歲老太太都是行家裡手


廣西繡球村,七、八歲娃娃,至七、八十歲老太太都是行家裡手


曾經在廣西,電影《劉三姐》之中歌仙劉三姐將繡球拋向了阿牛哥的情景,讓幾個時代的人難以忘懷。

然而在廣西,繡球曾是廣西先民上陣殺敵的兵器。繡球與壯錦、銅鼓並稱廣西三大民族文化元素。繡球的前身,是兩千多年前的一種青銅鑄制的兵器飛陀。後來繡球裡開始包有穀物,外面的顏色以紅、黃、綠三色做面料,圖案寓意著愛情能像穀物一樣得以豐收。

靖西是壯族世代聚居地,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是全國典型的壯族人口聚居地。這裡壯族民俗風情濃郁,是“繡球之鄉”“壯歌之海”,擁有千年的傳統壯族繡球婚戀風情文化。


廣西繡球村,七、八歲娃娃,至七、八十歲老太太都是行家裡手


廣西繡球村,七、八歲娃娃,至七、八十歲老太太都是行家裡手


廣西繡球村,七、八歲娃娃,至七、八十歲老太太都是行家裡手


鵝泉水寨、靖西繡球是我在這個與越南毗鄰的地方最深刻的旅遊記憶,農閒日子滿街都是坐在門口縫製繡球的女子。古老的街頭、鮮豔的布條、綢帶和絲線的流光溢彩,黯淡的老街因此亮麗起來。女人拿著她們手中的針線,戲法一樣變出無數手工細緻的繡球和小鞋,顏色搭配得那麼鮮豔,顏色本身又是那樣的純正和乾淨。大概這樣的聰慧和靈巧,對她們是與生俱來的生活習慣而已。戲臺後面就是鵝泉河,順河而上,有座文昌閣,是舊州古鎮的標誌。


廣西繡球村,七、八歲娃娃,至七、八十歲老太太都是行家裡手


廣西繡球村,七、八歲娃娃,至七、八十歲老太太都是行家裡手

鵝泉河水依舊是清澈見底,文昌閣是—座四角型三層高的古閣,有水就有靈氣。有文昌閣有令之有文氣。

聽當地人介紹,這個地方現在年產出大大小小的繡球30多萬個,產值達300萬元,甚至遠銷歐美。村裡500多戶人家戶戶都會製作繡球,小到七、八歲的娃娃,老至七、八十歲的老太太都是行家裡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