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脫離輪迴,必須修十二緣起!

想脱离轮回,必须修十二缘起!

想脱离轮回,必须修十二缘起!

知苦,就是「看清輪迴的本質,它是不圓滿、是苦。千萬不要被表面顯現出的美滿快樂所騙,面對輪迴的圓滿,我們要有智慧。」如果不被輪迴圓滿所騙,我們就不會對輪迴的圓滿有興趣,因為它們一點都不可靠,全是欺騙性的。輪迴圓滿的顯現與它的實相,截然不同,外表是樂,骨子裡全是苦的體性。透過苦諦的思惟,明白輪迴中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這是第一點要明白的地方。

什麼是「斷集」?那麼不圓滿的輪迴,它並非無因而生;輪迴的因,是一種顛倒、一種錯亂的思想。我們的心,都在煩惱中而造業。煩惱和業,就是輪迴的因。這個因,完全不真實,全是假的錯亂顛倒的想法。因此,我們一定能夠斷除它!它是該被斬斷的錯誤。斷集的意思,就在這裡。我們心裡要下決定,決定一定要把輪迴的因斷除掉。此即思惟集諦,應有的效果。

如是思惟,即可粗略認識輪迴的因果道理,亦即大略瞭解苦諦集諦的因果關係。至於加強去理解細膩因果之理,什麼因感什麼果?什麼果需要什麼因?則依思惟十二緣起而深入瞭解。十二緣起就好像補充四諦的樣子。十二緣起裡,什麼因感什麼果,什麼因不會感什麼果,這些都要很清楚。再者,這些果不只是果而已,它也會當因。這種複雜的因果關係,因與果互相增長的情形,這種細的因果道理,我們必須透過十二緣起才能理解。

十二緣起的殊勝及重要

十二緣起,分為雜染的十二緣起及清淨的十二緣起。雜染的十二緣起,又分為順生十二緣起及還轉十二緣起。







雜染的十二緣起

順生的雜染十二緣起 ( 苦諦 )

十二緣起

還轉的雜染十二緣起 ( 集諦 )

清淨的十二緣起

順生的清淨十二緣起 ( 滅諦 )

還轉的清淨十二緣起 ( 道諦 )

無明緣行,行緣識 … 這種順著而生的十二緣起,若配合四聖諦,此即苦諦。還轉的十二緣起,則是「由什麼才會有老死呢?由生而老死;生又從什麼而生呢?從有而有生 …」這種逆著往回推、一直尋找它的源頭,此十二緣起,即還轉十二緣起,為集諦。雜染的十二緣起中,有順生的也有還轉的,這二個就是苦諦與集諦的內容。

清淨的十二緣起,即《心經》裡面講「…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 乃至無老死 … 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盡除無明,即可盡除行,盡除行就可以盡除識 …,這種順生的清淨十二緣起,就是滅諦。還轉的十二緣起,就是「如何淨除老死?必須先淨除生。如何淨除生?必須先淨除有 …」逆著推回去,從它的源頭一直找、一直淨除,就是還轉的清淨的十二緣起,此即道諦。

一般講十二緣起,會跟四聖諦相對照。如何對照?先將十二緣起,分為雜染的十二緣起與清淨的十二緣起。接著,雜染的十二緣起,再分成順生的雜染十二緣起和還轉的雜染十二緣起;清淨的十二緣起,也分為順生的清淨十二緣起和還轉的清淨十二緣起。共有四個,剛好配合四諦。

緣起本身,就是必須「這個依賴那個,那個依賴那個」,這樣子的一種依賴,就是緣起。緣起即「依賴」之意。此依賴關係可分為四種,換言之,十二緣起有這四種相互依賴的關係與情形。因此,十二緣起,不可以只看雜染的部分,清淨的部分也要看。雜染的部分,也不能只看順生的部分,還轉的也要看,都要理解。

有的時候,我們會以為一一數出無明、行、識……共十二個,就是十二緣起。不是這樣子的。緣起意指「關係」。因此,無明與行,有什麼樣的關係?行跟識,有什麼關係?一個一個的關係,此與彼的關係,總共有十二種關係。這才是十二緣起真正的意思。

我們一般總是這樣問人家:「你知道不知道十二緣起?」對方也許立刻回答:「喔,我知道。」知道什麼呢?「我可以算出來總共有十二個。就是十二緣起。」應該不是這樣。十二緣起指的是無明跟行有什麼樣緣起的關係,而行又和識有什麼樣的緣起關係,講到這些緣起的關係,才是真正的十二緣起的意義。

無明與行,有什麼關係?可以說有四種關係。「無明」後有「行」,這是一種關係;「行」怎麼來的?由「無明」來的,這又是一種關係;若能淨除「無明」,即可淨除「行」,這是一種關係;淨除「行」是怎麼來的?是從淨除「無明」來的。這也是一種關係。共有四種關係。

佛經中說,菩薩們為了增長智慧、鍛鍊智慧,會依靠思惟十二緣起。六地菩薩,在智慧度上是特別殊勝的修行。殊勝在哪裡?六地菩薩在十二緣起的思惟上,已經臻至極高的境界。《入中論》第六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十二緣起,極有助於智慧的增長。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奢摩他也提到,修奢摩他時,所緣有四,即周徧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淨行所緣,指的是過去若貪心比較重,現在要修不淨觀;若瞋心比較重,應修慈心;如果過去無明、痴比較重,現在就應思惟緣起。因此,修十二緣起,能幫助去除痴的障礙或煩惱。正面來說,十二緣起能增長智慧。

從第一個無明,到最後的老死,十二緣起的關係,好像非常遙遠的感覺。如果我們的腦袋可以從第一到第十二馬上思考的話,就會增長智慧。世間也是如此。有些人能推論幾百年以後會是什麼樣子,有些人對於一生很有規劃,這也算是有智慧。比起那些只管今天不管明天,只想今年不想來年的人,已經很有智慧了。

科學也是這樣。關係能看的愈長遠、愈深入,這個人就愈聰明。一個東西能夠成立,背後的理由是什麼,背後的背後,又是什麼?眼前這個會影響將來的什麼……這些能不斷推理下去,能思考下去的話,亦即前後關係上很清楚、能夠思考,我們會說他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同理,看到老死,不須很長的時間,馬上就能一直推理到無明,也就是,能立即推理出什麼樣的無明與執著心,各式各樣的,將來會感什麼果,這種人智慧非常高,必須處於很高的智慧境界,才做得到。

我們內心有大大小小五花八門的念頭與執著,例如所依的五蘊。有時,我們依受蘊而生起我執,有時則依色蘊而生起我執等。例如,以想蘊為主的話,我們心裡會非常自私、會想爭名奪利。這種「我想要 …」這種念頭,就是一種我執。

至於想著「我要到淨土」、「現世或來世,我要如何如何享受 …」,這種想要享受的念頭,即屬受蘊為主的我執。我執種類很多,光受蘊的我執,即無量無邊,依無量無邊的受蘊而生起的我執,自然也無量無邊。色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如此。不同的我執所產生的結果,會影響將來造什麼業,造業之後又會有什麼果報 …,這些都能推理瞭解的話,就非常有智慧了。

總之,一看到無明或我執,能立刻明瞭將來在果上會產生什麼影響,有此遠見,會馬上退二步,不隨我執起舞。十二緣起中,二個遙遙相隔的因與果,其關係與相屬,看得愈遠愈清楚,必須要有很高的智慧才辦得到。清楚了十二緣起的微細因果關係,在修出離心上面,幫助非常大。這是因為,他能在非常細微的地方,馬上發現問題,種種與出離心相違的微細的念頭,他都能覺察到,會知道這些念頭是不行的,所以,他的出離心,一定能清淨地增長。

回到前面,學習十二緣起的重點,在於清楚「關係」。學習這些關係,有何幫助?能幫助人增長智慧,並能隨時覺察與出離心相違的念頭。接著,要同時思惟雜染的與清淨的十二緣起,二邊都要思惟。例如,思惟輪迴的苦諦跟集諦,同時也要思惟涅槃的滅諦與道諦,二邊都要想,不能只思惟一邊。若只思惟苦諦集諦,豈不苦死了!佛教本身是中道,不會完全偏到苦的那一邊,也不會偏斜到享樂的一邊,像沒有覺知的吸毒者。我們要的是「中道」。所以,有時思惟苦諦集諦,有時要思惟滅諦道諦。

事實上,這二邊也有關係。先思惟苦諦集諦,那麼對於滅諦和道諦,會有興趣。若苦諦集諦沒感覺,道諦滅諦上,就不會有感覺。例如,對於苦諦集諦上面多壞、多糟糕有感受時,自己若能知道脫離輪迴的方法,若能依此法不斷修行,就能慢慢接近滅諦,脫離輪迴。心中的歡喜,會更高。所以二邊都要做。

有時候,太思惟「苦集」,心裡會有一種受苦的感覺,就應該轉過來。眼前雖然受苦,但心轉一下,要想著現在碰到的法,就是幫助我脫離這些痛苦、脫離輪迴的最佳途徑,心裡應更加歡喜才對。因此,我們的心要穩定,不可以偏。不能太偏苦,也不能太偏樂,要中道。

每位眾生心中都有如來藏,一定都有將來能解脫的習氣。讓這種習氣醒覺的最殊勝方法是什麼呢?思惟十二緣起!要知道思惟十二緣起是最殊勝的,再沒有較之更殊勝的方便,進而生起希求之心。理由何在?此處引《妙臂請問經》,《稻稈經》,《毗奈耶經》等三部經,以及龍樹菩薩的話來說明。

想脫離輪迴,必須修十二緣起。

《毗奈耶經》說,那位國王 ( 藏音「烏達亞那」,意譯:仙道大王 ) 因為實修十二緣起,而脫離輪迴,證得阿羅漢果位。要知道的是「想脫離輪迴,就必須修十二緣起。」由此可知,十二緣起之殊勝。從《廣論》瞭解了十二緣起的殊勝,而生起希求心。

我們都相信宗大師及釋迦牟尼佛。佛經說,能成熟或醒覺我們解脫習氣的最殊勝方便,就是十二緣起。宗大師也如是說。他在《三主要道》中提到,心中沒有生起出離心,任何善根都不會成為能解脫的因。《廣論》也講,沒有出離心,所有的善根仍不過是輪迴之因!生起出離心,實在非常重要。

要生起出離心,必須靠十二緣起的思惟。思惟十二緣起,內心能生起非常強烈而清淨的出離心。有了強烈而清淨的出離心,一切的善根才能成為解脫之因。如此,脫離輪迴才有希望。否則,我們的善根,只能讓我們繼續輪迴。

若真想脫離輪迴,必須先成熟或醒覺這個能脫離輪迴的習氣。能成熟此習氣最殊勝的方便,就是十二緣起。事實上,不僅能成熟習氣而已,真正實修解脫時,十二緣起也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