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歌仁寶齊:真修行人必須堅持的13不

雪歌仁宝齐:真修行人必须坚持的13不

雪歌仁宝齐:真修行人必须坚持的13不

善知識朵隆巴說:“一切現相都是依緣而假立,所以不要執為實有。有為的法依心而有,所以不可憑信。一切的壞滅都如同幻化,所以不要悲哀。欲求和煩惱,對治不要小。世間的八法,心裡不要取。對那些惡友,情誼別太長。對那些親屬,疼愛別太切。對上師三寶,敬信不要小。對身體及享受,貪著不要大。對聞思修三者,專注不要微。對利養和閒談,不要千般地尋求。修行很困難,忍苦不要少。利他需無著,大悲不要小。”

這裡一直指出“不要什麼、不要什麼”,感覺到他蠻兇的,用否定的詞來看弟子,“你這裡不對,那裡不對,你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一直用否定的角度。

《菩提道次第廣論》說畫師每次見面都被朵隆巴訓。怎麼訓的?就是這樣訓的:一直否定,每次見面就看哪裡不對,然後罵“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裡有十三個他講的內容。

1.▌一切現相都是依緣而假立,所以不要執為實有

首先“一切現相都是依緣而假立,所以不要執為實有”。用緣起的理由來成立空性,想緣起,就破除心裡的執著;破除執著,就等於成立空性。

現在是說:一切(法)完全沒有自己,完全是依賴其他的緣而假立。而且“立”也是“假立”,不是真實安立的,只是名言的量中出現,勝義量中不出現,這就是假。

依賴因緣的結果,每一個法細究的時候,分析分析分析,到最後還是可以分。現在物理學分析到最後,還是沒有一個不可分的(法),最後就沒有一個自己、沒有屬於自己的,最後還是因為其他的因緣而(假立),名言量中的安立,完全是沒有自己的,完全是依他的。

“緣”的意思是“他緣的力量當中”。由於如此存在的緣故,所以,“一切現相都是依緣而假立,所以不要執為實有”,意思是不要執著、把它當真實有的看法是不對的。

所有的顯相,我們看見的物質、人、所有一切,包括自己,萬法都是依緣假立而有。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 · 毗婆舍那》裡講過名言量中有有三個特質,諸法都是這樣存在,心裡執著的時候要想“一切都是顯現,諸法如何存在?就是‘依緣而假立’的,執著它完全沒有道理、不合理”,要提醒自己。

2.▌對有為的法不可憑信

“有為的法依心而有,所以不可憑信”這個翻譯不對,應該是“對有為的法不可憑信”。“有為的法”的意思是“輪迴的法”,輪迴的法是不可信的。因為,輪迴的法是苦,不圓滿,肯定有問題,沒有什麼可信任的。

現在這裡“有為”這個詞就是輪迴的意思,把“有為”當輪迴,把“無為”當涅槃,這樣來解釋。輪迴裡面沒有任何可以欣賞、可以依靠的,沒有什麼可追求的。真正究竟的只有涅槃,輪迴沒有可依靠的、究竟意義上沒有可以追求的。

我們在輪迴裡面追求輪迴的法;輪迴的法壞滅的時候,我們難過。所以,輪迴的法壞滅的時候,我們要了解這個是如幻一樣,輪迴本身就是不可靠的。 如果(因為)幻滅(所以)我們哭,自己都會覺得愚笨。

3.▌一切的壞滅都如同幻化,所以不要悲哀

“一切的壞滅都如同幻化,所以不要悲哀。前面是講輪迴的法的生、住方面,如果我們追求輪迴的法長久保持存在,這是不可以的。另一方面,(法)滅的時候,難過、悲傷,也沒有必要。

意思是,對輪迴的生、住不用追求,滅也不用難過。一切法壞滅的時候,既然它是幻化一樣不可靠的,滅的時候為什麼要悲傷呢?“所以不要悲哀”。

4.▌欲求和煩惱,對治不要小

“欲求和煩惱,對治不要小”。應該把“欲求”改成“慾望”,即“慾望和煩惱,對治不要小”。我們是欲界的人,有慾望、貪慾,“欲求”是特別指“貪心”。對內心的貪和總的煩惱,不要放著,認為“這是正常的,我們本身就是這樣的”,一定要對治它、改變它。一定要糾正煩惱,而且不要“小”地對治,一定要非常重視。

5.▌世間的八法,心裡不要取

“世間的八法,心裡不要取”。八法主要是今生的名利方面,《親友書》有個偈頌有四句提出“世間八法”。《入菩薩行論》第六品也有解釋過,“利跟衰、樂跟苦、譽跟毀、稱跟譏”,今生的吃、住方面,想要得到很多,因此就有得到之後受用的的享受和得不到的苦。

因此,得到之後,心裡不要覺得多麼享受,好像已經到淨土的感覺,就忘記了是在輪迴裡。同樣,(感受)非常不好的時候,也要了解,不需要為了這個特別痛苦。

因為特別痛苦的話,當有受用時特別享受的感覺也會提升。因此,苦的時候,心裡也要想“這個不是恆時的,也會變;輪迴本身就是在苦中”,心裡面也沒有那麼反感。苦的時候,也沒有那麼反感;(樂)受的時候,也沒有那麼沉醉。

世間八法也可以概括為名、利,後四個是屬於名譽方面,對我們讚揚還是詬罵,包括直接和間接地,比如,“我的名氣很好”,很多人對我有很多正面的評價,“我的名氣很旺”等等。

《兜率百尊》以“暇滿不空斷八法”來隨喜宗大師的修行毫不染汙世間八法。很多修行人修行之後,有很多的弟子、有很多供養,世間八法就進來了:得到了就感覺高興,享受的時候又高興;這兩方面有點少的時候,就有有失落感。

同樣,名聲一進來,有受用的話,貪心就起來了,慾望就起來了。世間八法即使是修行的時候也會進來的,很危險的。有的很高的修行者,對名聲的執著馬上就出來了,宗大師心裡,連一點點都完全遠離。

他的傳記裡面有講,他從小對世間的名利沒有一點點興趣。

6.▌對那些惡友,情誼別太長

第六句“對那些惡友,情誼別太長”,對善友的情誼應該長;對惡友不要存有“明天繼續和他互動”的想法;一認識到他是惡友,就馬上停止跟他互動。

當然如果我們是菩薩、可以度他,那麼可以互動;我們沒有辦法度他、他會影響我,那麼不要。這要看自己的修行程度到哪裡。

現在是以朵隆巴的弟子的角度來解釋這句話,從修行比較低的角度講,對惡友“情誼別太長”。

7.▌對那些親屬,疼愛別太切

同樣,“對那些親屬,疼愛別太切”。如果太“切”就不得不聽他的,就會受影響。

“出家”比原來“在家”的時候,與自己家庭的關係就有區別。不一定出家,要修行的話,世間家庭的那種的親戚關係不要太濃。因為這個是做不完的,一直做不完,比如,你快要退休的時候,大家都等著你,“他快要退休了,他可以陪這個人,他可以照顧這個孫子,他可以...”等等,就已經排了很多工作了,本來是想退休好好學習的——跟親戚的關係太親切,就有這個問題,不得不做。

實際上這些是其他人也可以做的,但是你就把這個關係弄得很親切,自己就不得不做。這方面要聰明一點,修行人想修行的話,對這方面要相對有個距離。

8.▌對上師三寶,敬信不要小

“對上師三寶,敬信不要小”,凡夫真的需要佛菩薩、三寶的加持,這些也是透過上師的加持而來,所以離不開上師、三寶,對上師、三寶要一起敬信。

9.▌對身體及享受,貪著不要大

第九句“對身體及享受,貪著不要大”。對我們的身體、受用不要那麼執著。如果一直執著,快要死的時候,心裡就放不下,會非常痛苦,對來世也影響很大。

不僅影響來世,就是現在的生命過程中,修行上也不會那麼精進。完全跟今生混在一起,(做)什麼都是為了發財、為了長壽、健康。這些本來是用來當助緣的:把身體當借用,好好修行;受用當做修行的助緣。

一生本來就短暫,身體也是借來的衣服而已,物質也是這樣。現在手上有的時候,把它好好用起來,用在為未來生生世世有意義的方面,以這種觀念來對待身體和受用。否則把它當做執著的對象,沒有什麼好處,一方面造惡業,另外最後走的時候也放不下,就很難受。

10.▌對聞思修三者,專注不要微小

“對聞思修三者,專注不要微小”。聞思修方面,特別要專注,也可以說,如果真正要執著,可以執著聞思修。

11.▌對利養和閒談,不要千般地尋求

“對利養和閒談,不要千般地尋求”。翻譯成“閒談”不對,藏文是“眷屬”。這裡指,自己有很大的利養,下面有很大的(一群)眷屬。

一般人有這樣的夢想:今生髮財、升官、位置很高、下面有很龐大的眷屬圍繞,自己也有很大的享受——為這個我們“千般的尋求”,從修行人的角度來說,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12.▌修行很困難,忍苦不要少

“修行很困難,忍苦不要少”。我們一定要能夠安忍,比如看看六年苦行的釋迦摩尼佛的像,或者家裡有類似這樣苦行的(唐卡),對我們有幫助。像密勒日巴的那種苦行,肋骨都看得到,這些照片放在自己面前,會有很大的幫助。

修的時候、學的時候有困難,我們要能夠忍。密勒日巴對弟子惹瓊巴最後的教授是:(密勒日巴)就把自己的屁股給他(惹瓊巴)看,屁股打坐久了,想木頭一樣硬,根本不像肉。

意思是“我的成就不是享受中成就的,要付出這麼多的苦行”,所以“忍苦不要少”。想在享受當中成佛?過去沒有一個(修行者是在)享受當中成就的,一定要付出很多。

13.▌利他需無著,大悲不要小

“利他需無著,大悲不要小”。真正的修大悲,最好的是無緣大悲心,“無緣”的意思也是不執著。這種不執著的大悲心,是大悲心裡最好的。

大悲心有多好,利他就有多好,利他的事情會做得多好。所以,要修無緣的大悲心,而且不要小,無緣的大悲心修得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