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18)》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報告導讀:

今天,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GDI智庫)正式發佈《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這是該智庫連續兩年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創新發展報告。《報告》以創新維度作為評價指標,挖掘分析粵港澳大灣區2013年至2017年的專利數據,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機構與行業優勢。

《報告》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搭建高層次決策機制和政策協調機制,以實現全球科創、金融、產業和人才等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集聚。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01

引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今年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粵港澳大灣區”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出要紮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出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的互利合作。

世界灣區經濟,是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放眼全球,國際一流灣區主要包括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其中紐約灣區以金融灣區著稱,舊金山灣區譽為科技灣區、東京灣區則以產業灣區聞名全球。

數據顯示,2014至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GDP實現“四連增”,總量達10.07萬億元,佔全國的12.17%;常住人口6333.89萬,佔全國的4.56%;進出口貿易額是東京灣區的3倍以上,區域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是世界三大灣區總和的約4.5倍;從產業看,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貿易港,澳門的會展和旅遊服務高度發達;灣區內的廣東9城市既是科技創新中心、金融中心,也是國際航空航運樞紐,世界製造業中心;從交通看,隨著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粵港澳大灣區打造1小時宜居灣區的條件更加成熟。

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的條件。

02

概要與說明

概要

創新是第一動力,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對區域創新能力的科學評價,可以彰顯區域在創新能力方面的現狀,以及優勢和不足,從而為政府、機構、企業等實施區域創新戰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提供決策參考。

專利是創新的重要衡量要素,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能力。報告將專利作為衡量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的重要尺度,以創新維度為重要評價指標,挖掘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近五年(2013年至2017年)的專利數據,對標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灣區東岸、灣區西岸、港澳地區)創新機構與行業優勢,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能力現狀,以及不足和優勢,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一流灣區尋找途經和方向。

說明

報告聚焦發明專利、PCT專利、施引專利、同族專利等4大評價指標,通過對標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的創新能力,重點剖析粵港澳大灣區9+2座城市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協同能力。

數據來源:報告使用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專利數據庫(年限區間分佈為2013年—2017年),對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近5年的專利數據進行統計。

機構遴選:為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機構和行業,通過彙總各城市近三年(2015年—2017年)的專利總數,按專利所屬創新機構,統計各創新機構專利總數,排序截取前50名,共選取粵港澳大灣區的500個創新機構(包括高校、研究院和研究所),具體分佈如下:廣州50家、深圳50家、珠海50家、佛山50家、惠州40家、東莞50家、中山50家、江門50家、肇慶50家和香港50家,澳門10家(惠州、澳門機構數量體量不大,適當減少遴選機構)。

03

創新

發明專利

發明專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報告統計分析粵港澳大灣區9+2座城市發明專利總量,並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進行對比。

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

數據顯示,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由71037件增加到258009件,呈持續上升趨勢,但在年增幅上呈現波動狀,2013年—2017年增幅分別為15.01%、45.85%、49.67%、24.92%、33.19%。從年均增幅分析,近5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年均增幅為33.10%,其中增幅最高的為2015年,達到49.67%。從增量角度分析,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達到近五年來最高值,總量增加近6.43萬件。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以三個區域分析,灣區東岸(深圳、東莞、惠州)的發明專利數量多於灣區西岸(廣州、珠海、佛山、中山、江門、肇慶)和港澳地區(香港、澳門)。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近五年數據顯示,灣區東岸年均增長率為27.47%,灣區西岸為54.10%,港澳地區為7.33%。總量上,2017年灣區東岸的發明專利總量約為西岸1.5倍,灣區東岸總量達15萬件以上,灣區西岸總量則接近10萬件,港澳地區發明專利總量的增長量達到近五年的高峰。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四大灣區發明專利數量對比

以近五年數據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處於上升趨勢,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前兩年處於上升趨勢,近三年則處於下降趨勢,東京灣區近四年呈現持續下降趨勢。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增長率為33.19%,東京灣區為-0.38%,舊金山灣區為-1.86%,紐約灣區為-3.73%,同時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在發明專利總量上與其他三灣區逐漸拉開距離: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發明專利總量達25.80萬件,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分別為13.91萬件、5.44萬件、3.96萬件。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數據顯示,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均高於舊金山灣區。2013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與舊金山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差距不大,到2015年差距擴大到2.7倍,2017年差距進一步擴大,前者發明專利總量為後者的4.7倍。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2013年和2014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均低於東京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2013年為東京灣區的46.15%,2014年為東京灣區的68.82%。此後三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超過東京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2016年約為東京灣區的1.4倍,2017年差距進一步增大,約為東京灣區的1.9倍。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超越紐約灣區,2013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約為紐約灣區的1.6倍,2015年為3.7倍,2017年達到6.5倍。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四大灣區發明專利行業分佈對比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IPC)方法將各灣區的發明專利進行分類,各分類號對應類別如下: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粵港澳大灣區近五年發明專利主要以H類(電學)為主,其佔比達32.33%,其次為G類(物理),佔比為25.22%,佔比最少的為D類(紡織,造紙)。東京灣區近五年發明專利同樣以H類為主,佔比29.00%;舊金山灣區以G類(物理)為主,佔比39.72%;紐約灣區以A類(人類生活必需品)為主,佔比25.91%。根據8類發明專利的佔比數據,其佔比標準差最小(0.091)的為紐約灣區,即紐約灣區的發明專利數量在各分類的分佈上較為均衡,標準差最大(0.146)的為舊金山灣區,其發明專利集中於G和H兩類,粵港澳大灣區和東京灣區的標準差均約為0.102。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舊金山灣區G類(物理)佔比為39.72%,比排名第二的東京灣區高出12個百分點;紐約灣區A類(人類生活必需品)佔比為25.91%,比排名第二的舊金山灣區高出14個百分點,美國兩大灣區在發明專利的行業分佈上都有各自的特點。

與其他三個灣區對比,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在各類別分佈上較佔優勢(佔比排名第一)的為D類(紡織,造紙)、E類(固定建築物)、F類(機械工程,照明,加熱,武器,爆破),相比之下較為薄弱(佔比排名第三及以下)的為A類(人類生活必需品)、C類(化學,冶金)、G類(物理)。

PCT專利

PCT是《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英文縮寫,是有關專利的國際條約。根據PCT的規定,專利申請人可以通過PCT途徑遞交國際專利申請,向多個國家申請專利。

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總量

以PCT專利數量分析,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東岸PCT專利數量多於灣區西岸和港澳地區,但灣區西岸的PCT專利數增長率呈現平穩增長態勢,2017年出現較大幅度增長;灣區東岸PCT專利數增長率波動較為明顯,2015年出現較大幅度下跌,2016年、2017年增長率趨於平穩。港澳地區PCT專利數量相對較少,年均在1100件以內,2013年和2014年出現負增長,2015年、2017年出現較大幅度增長。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以PCT專利年複合增長率分析,10座城市中東莞以38.50%位列第一,其次是佛山、廣州、澳門、深圳(考慮到2017年肇慶的PCT專利數為零,因此不列入比較)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四大灣區PCT專利數量對比

近五年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處於上升趨勢,東京灣區PCT專利總量保持平穩,舊金山灣區前三年處於下降趨勢,近兩年則處於上升趨勢,紐約灣區前兩年處於上升趨勢,近三年則處於下降趨勢。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總量達到2.14萬件,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分別為2.86萬件、0.72萬件、0.8萬件,粵港澳大灣區總量在四大灣區中排名第二。在增速上,2014到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增長速度均大於其它三大灣區,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增長率為31.95%,東京灣區為0.13%,舊金山灣區為5.01%,紐約灣區為-3.11%,粵港澳大灣區在PCT專利上發展趨勢良好。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數據顯示,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除2013年外均高於舊金山灣區。2013年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總量與舊金山灣區相當,為舊金山灣區的95%,到2014年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總量約為舊金山灣區的1.5倍,2016年為2.4倍,2017年達到3倍。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低於東京灣區的PCT專利總量均低於東京灣區的PCT專利總量,2013年為東京灣區的33%,2014年為東京灣區的42%。近兩年來差距有所減少,2016年為東京灣區的57%,2017年差距進一步減小,為東京灣區的75%。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除2013年外均高於紐約灣區。2013年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為紐約灣區的87%,到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約為紐約灣區的1.4倍,2017年差距進一步變大,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約為紐約灣區的2.7倍。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施引專利

施引專利是指專利被引用的次數。被引次數是指觀測專利被後續引用的次數,被引次數反映專利的質量,被引次數高的專利往往代表專利質量高。

在施引專利數量上,以近五年的數據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儘管發明專利數量超過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但在施引專利數量上卻不及其他灣區。

數據顯示,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施引數量低於舊金山灣區,其中2013年、2014年、2016年較為明顯。2013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施引數為舊金山灣區的22.82%,2015年差距有所縮小至39.52%,2016年再次降至22.81%;2017年差距再次縮小至43.61%。

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施引數量低於東京灣區,2013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施引數為東京灣區的22.94%,2016年差距加大為7.79%,2017年差距縮小為46.76%。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施引數量低於紐約灣區。2013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施引數為紐約灣區的46.37%,2016年差距變大為14.95%,2017年差距縮小為84.34%。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同族專利

同族專利是在不同國家(地區)、以不同(或相同)語言公開的與同一發明相關的專利文獻的集合,又稱作專利族。(本報告中的同族專利是指DWPI同族專利)

粵港澳大灣區同族專利數量

以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分析,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東岸的DWPI專利數量多於灣區西岸和港澳地區,其中2017年東岸總量達21.87萬件,西岸達17萬件,同比上年度均增加了5萬件。港澳地區DWPI專利相對較少,2017年約有6500件;在增長幅度上,灣區東岸和西岸都呈現逐年增長態勢,但西岸增長率明顯高於東岸,2014年增長率一度超過70%,港澳地區增長較慢,2014年出現負增長。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在年複合增長率上,灣區西岸表現最為突出的是佛山,達79.24%,其次是江門和廣州,分別為62.39%、55.54%;灣區東岸,惠州表現明顯,深圳的年複合增長率低於東莞和惠州;澳門由於專利體量小,增長率高於香港。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四大灣區同族專利數量對比

從近五年的數據看,粵港澳大灣區一直維持增長趨勢,東京灣區從2014年開始出現負增長,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自2015年也出現負增長,粵港澳灣區在同族專利上的發展趨勢較好,並逐漸與其他灣區拉開距離。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同族專利數為39.77萬件,東京灣區同族專利數(11.60萬件)是其三分之一,舊金山灣區(4.49萬件)是其近九分之一,紐約灣區為3.24萬件。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數據顯示,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同族專利總量高於舊金山灣區。在2013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同族專利總量約為舊金山灣區同族專利的1.9倍,2015年差距擴大為4.9倍。2016年、2017年差距進一步變大,2016年為6.5倍,2017年為8.8倍。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同族專利總量除2013年外均高於東京灣區。在2013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同族專利總量為東京灣區的84%。2014年約為東京灣區的1.2倍,2015年為東京灣區的2倍。2016年、2017年差距進一步增大,2016年約為2.5倍,2017年約為3.4倍。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2013年—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同族專利總量遠高於紐約灣區。在2013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同族專利總量約為紐約灣區的3倍,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同族專利總量約為紐約灣區的7倍,2017年差距進一步變大為12倍。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創新機構行業分析

創新機構總體分析

以2015年—2017年近三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發明專利總量為依據,按發明專利所屬創新機構歸類彙總,遴選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發明專利數在前50名的機構(由於各城市主導產業類型不同,個別城市機構數量體量不大,因此選取機構數量少於50名,其中惠州選取前40名機構,澳門選取前10名機構),組成500個創新機構樣本。對樣本所在行業分類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劃分,包括: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21個分類。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高等院校也是城市創造能力的主要來源之一,在創新機構行業分類上統一設置為“高等院校”。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劃分,統計數據顯示,在500個樣本中,創新機構所在行業最多的是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共100個機構,佔比20%,比2014—2016年的佔比降低了2.55個百分點;其次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共96個機構,佔比19.20%,比2014—2016年降低了2.76個百分點。以上為佔比超過10%的兩個行業,共佔39.20%,說明粵港澳大灣區近四成的創新機構屬於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以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佔比第三位的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佔比9.20%,比2014—2016年的行業佔比排名提升了3位。緊接著為高等院校,共45個,佔比9.00%,高等院校中廣州佔了13個。排在五位的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共30個機構,佔比6%。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全球製造業中心,製造業產業具有獨特的優勢。數據顯示,500個入圍創新機構行業分佈中共有324個隸屬製造業,佔入圍創新機構的64.80%。

灣區西岸、灣區東岸和港澳地區具體分析

數據顯示,灣區西岸共計300家創新機構入圍,分佈在20個行業。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71家),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35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31家)居於前三位,高等院校位列第四(28家),通用設備製造業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並列第五(15家)。

灣區西岸的廣州高等院校表現強勁,在500個樣本中有45所高校,其中廣州13所,且發明專利數在廣州的創新機構中處於領先地位;灣區西岸製造業優勢明顯,有191家機構入圍,佔比63.67%。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灣區東岸共計140家創新機構入圍,分佈在16個行業,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50家)位居第一,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22家)位居第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1家)並列第三。

灣區東岸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優勢明顯,深圳、東莞、惠州分別有30%、36%、42.5%的機構集中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方面,東莞、惠州佔比最大達20%。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港澳地區共遴選60家創新機構(考慮到澳門主要以商務服務業為主,發明專利數偏少,澳門僅選擇10 家),主要分佈在15個行業,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11家),高等院校(9家),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7家),商務服務業(6家),橡膠和塑料製品業(5家)。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全部分佈在香港,橡膠和塑料製品業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主要分佈在香港,高等院校香港共有6所、澳門3所。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優勢行業主要集中在13個行業,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入圍8個城市的TOP3行業,東莞該行業佔比達到36%,深圳佔比達到30%;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也入圍8個城市的TOP3行業,其中佛山(50%)江門(32%)、和中山(26%)的佔比位列前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入圍6個城市的TOP3 行業(超越2013年—2016年僅廣州入圍),廣州達到16%。

僅以入圍的高等院校數量分析,澳門和廣州表現最為顯著,澳門為30%、廣州為26%,其次是香港為12%(但並不代表香港和廣州的高等院校創新能力弱於澳門)。金屬製品業入圍3個城市的TOP3行業,以江門為代表佔比最高為1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入圍2個城市的TOP3行業,以深圳為代表佔比最高為18%。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傳統行業、新興行業等灣區表現

為深入探索傳統行業、新興行業和為地方提供科研智力支持的機構(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等)在灣區西岸、東岸和港澳地區的表現,做如下分類並通過熱力圖展示:

(1)新興行業包括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和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等2個行業。

數據顯示,近三年(2015—2017年)新興行業專利總量共238227件。其中超五成的專利總量集中於深圳,共計121699件,其次為佛山,共38506件,佔16.16%,緊接著為東莞(25929件)、珠海(24179件)和惠州(10265件)。近三年,灣區東岸共計專利15.79萬件,深圳佔77.08%,灣區西岸共7.74萬件,佛山佔比近五成,港澳地區共計2944件,其中98%集中於香港。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2)科研智力支持包括高等院校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數據顯示,近三年粵港澳大灣區在科研智力支持方面的專利總量共計72803件,廣州和深圳在科研智力支持方面的專利佔比超八成。其中廣州最多,共35218件,佔整個灣區的48.34%,其次為深圳(25451件),佔比34.96%。近三年來,灣區東岸科研智力支持方面的專利共計2.74萬件,深圳佔了93%,灣區西岸共計4.25萬件,廣州佔比82.93%,港澳地區共計2984件,其中99%集中於香港。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3)傳統行業包括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橡膠和塑料製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紡織服裝、服飾業,交通運輸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等7個行業。

數據顯示,近三年(2015—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專利總量共計26982件。其中最多的是深圳(10485件),其次為廣州(5571件),排名第三的是佛山(3295件),香港(2071件)排位第四。近三年,灣區東岸傳統行業專利總量共約1.30萬件,主要集中於深圳(佔灣區東岸80.52%)。灣區西岸共約1.19萬件專利,主要集中於廣州和佛山,分別佔比46.88%和27.73%。港澳地區共有2078件,其中約99%的專利集中在香港。

重磅!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

04

總結與建議

經過40年改革開放,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水平,均居全國前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僅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也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尋找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新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灣區內各城市各有優勢,借鑑並發展好世界其它重要灣區的發展經驗,結合自身的創新能力現狀,進一步突破制度障礙,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搭建高層次決策機制和政策協調機制,打造粵港澳三地新型合作平臺,繼續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出臺三地人員、資金、貨物等來往便利化措施,以實現全球科創、金融、產業和人才等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集聚,助力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建立粵港澳三地高效的協同創新發展和政策協調機制

在已有的粵港、粵澳、港澳三方相對獨立的合作機制基礎上,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建立粵港澳三地共同參與的更高層級、協作一體的決策和協調機制,及時解決三地協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推動深度融合發展。

大氣力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繼續完善創新合作機制,發揮廣、深、港灣區核心創新區的輻射力、影響力,推進粵港澳三地在重大技術研究、創新平臺共建、科技成果轉化等產學研領域實現深度融合。堅守“一國之本”,發揮“兩制之利”,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關區”獨特的制度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以體制機制的優勢引領協同創新發展。

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打造現代產業集群

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區世界製造業中心的優勢,利用灣區強大的金融服務能力,加快推進產業升級轉型,重點培育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NEM(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等新一代新興產業發展,打造高端產業價值鏈。

推進金融協同有序發展,建設國際金融樞紐

充分利用香港、深圳和廣州國際和區域金融中心的優勢,推動灣區內各城市金融服務有序、協同發展,引導保險、證券、風投基金等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集聚,培育金融合作創新平臺,為灣區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繼續推進交通設施建設,打造灣區互聯互通優質生活圈

加快推進一批聯通粵港澳三地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推進灣區城際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水運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加快出臺有利於粵港澳三地人員、貨物和資金往來的機制政策舉措,促進創新要素灣區內便捷流動;推進粵港、粵澳“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新型通關便利化措施的推廣落實,促進粵港澳三地在就學、就業、生活方面的深度融合;促進灣區教育、醫療、就業、文化等重大民生項目建設,加大灣區生態建設,打造宜業、宜居的一小時優質生活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