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利用基建宏觀調控還有空間嗎?

關注我,讀文章,學投資↗

政府利用基建宏觀調控還有空間嗎?

這兩年,政府在實施轟轟烈烈的去槓桿,而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我們的政府可調控空間已經很小了。央企槓桿高和地方政府槓桿高,已經成為共識。

經濟下滑的壓力,疊加政府調控空間小,引發大量的宏觀憂慮。特別是2月以來的行情,銀行地產基建週期等所有宏觀相關的板塊都出現了明顯下跌,以致出現了所謂的“宏觀折價”。

但有意思的是,這些板塊的頭部公司盈利都在向上,具體邏輯以前有聊過,而大家出於政府調控空間小的擔憂,引發了強烈的擔憂預期。

那麼政府宏觀調控是否還有空間?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大家詬病的社會總體槓桿率和政府部門槓桿率,先讓我們來看看世界範圍這幾年整體槓桿的情況。(文中數據有一些缺失,不過不會影響結論。)

政府利用基建宏觀調控還有空間嗎?

全球各部門負債

根據IIF最新的全球債務監測報告:

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債務從2017年12月31日的238萬億美元,增長8萬億美元,至歷史新高247萬億美元;單季度增幅為兩年最大;比2016年高出整整30萬億美元。

目前,全球債務已經佔全球GDP的318%,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是自2016年三季度以來,全球債務佔GDP比率首次增長,這表明,債務邊際效用再次低於1。這麼說16年以來,全世界都狠狠的加了一波槓桿。

讓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政府槓桿率情況。

政府利用基建宏觀調控還有空間嗎?

美國各部門槓桿率

美國分為中央政府債務一般政府債務,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中央政府槓槓率和一般政府槓槓率都在100%出頭的水平,公眾槓桿率在80%的水平,這兩年槓桿率比較平穩,總體在280%左右。

特別是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全社會也狠狠加了一波槓桿。復甦的本質,除了大家所說的美國經濟結構好,創新驅動以外,槓桿也是必不可少。只是綁定美國利益的是金融資產,我們是土地資產的區別。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這幾年各部門的槓桿率情況。

政府利用基建宏觀調控還有空間嗎?

中國各部門槓桿率

萬德總體槓桿率數據只到15年,不過沒關係,總體槓桿率大體是三個部門的總和。從上面的圖,我們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

首先,美國是政府部門債務佔主導,中國是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佔主導。

而我們知道,中國的大部分企業槓桿加在了國企和央企上,國企和央企的槓桿其實也是國家的槓桿。

讓大家擔憂的政府債務,最高峰其實只佔了GDP的不到60%。14年之後政府槓桿率直線下滑,到了目前的40%左右的水平。下滑的原因來自於,地方融資平臺這兩年被高度抑制,用地方專項債代替

地方專項債目前的規模仍然不大,而會成為未來的主流,用來替換地方原有債務,解決債務混亂的問題,讓地方債更加清晰透明,利於監管。當然,地方還有表外的隱性槓桿,這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我們後面再討論,先看錶內的。

企業槓桿率水平,在每輪資金面緊張的週期都出現了下滑,隨即創出了新高。而居民槓桿率,卻是穩步上升甚至有加速的態勢。

上圖計算出的2017年的整體槓桿率水平在260%,也就是說這兩年雖然說去槓桿,但是整體槓桿率還在往上走,只是速度比較緩慢。

那麼,這兩年穩增長的真相不言而喻,那就是——靠居民買房子同時帶動的消費。就去年來說,在一二線城市被嚴控的情況下,三四線城市貨幣棚改化又狠狠的透支了一波三四線居民的儲蓄。

在“寬貨幣+緊信用”的情況下,由於利率雙軌制(國企民企間信用不平等),導致央企國企的槓桿率根本降不下來。而最後真正去的,反而是並不佔主導的,政府自己的表內槓桿。在穩增長的前提下,用居民的槓桿風險替代了政府的地方槓桿風險。

這樣是否合理呢?

我們知道,如果要使槓桿風險小,就要償債能力強。那麼我們來看看,政府和居民哪個償債能力比較強?

簡單的說,如果要保持內需,那麼就該誰掙錢就誰花錢。讓我們看看這幾年財富分配發生了什麼變化。

先來看看居民收入增速的情況

政府利用基建宏觀調控還有空間嗎?

居民收入增速

我們看到15年之後,無論是城鎮居民收入(藍線)還是農村居民收入(紅線),整體處於下降趨勢。18年城鎮居民收入1季度增速在7.9%左右。

我們來看看國家財政預算收入增速情況

政府利用基建宏觀調控還有空間嗎?

財政預算收入增速

國家財政預算收入14年之後增速基本維持在8%以上,在16年短暫的下滑後迅速回升,18年前5月同比收入增長已經達到12%以上。

我們再來看看政府財政收入比較重要的兩塊:土地和稅收

政府利用基建宏觀調控還有空間嗎?

土地收入增速

土地收入,在2015年負增長之後,由於2016年財政收入增速下滑,土地收入迅速回升至9.9%,2017年更是增長了40%。

政府利用基建宏觀調控還有空間嗎?

稅收收入增速

稅收收入,在16年降至4.8%之後快速回升,17年達到10%的增速,18年前5月更是達到了15.8%的水平。

上面的數據說明了:

這兩年居民槓桿率在快速提升的過程中,收入增速反而處於萎靡而下滑的態勢。政府財政收入於16年後快速回升,並在18年達到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再直接一點說,這兩年的錢都被政府掙了,政府的槓桿率還下去了。社會財富在向國家財政聚集。

那麼在穩增長,擴內需的背景下,誰更該花錢呢?

雖然我們居民槓桿率比美國低20到30個百分點,但是由於社會保障體系不同,加上收入增速緩慢,中國的居民並不適合上過高的槓桿進行消費和購房。

過度鼓勵居民加槓桿消費,並不像大家說的那樣,消費對經濟就是健康的,買房就是不健康的。畢竟消費大部分都被消耗了,買房資產負債表上還有個資產。

政府鼓勵消費,就像大家喜歡快消品公司一樣,可以反覆消費。而買房屬於一次性大類消費。反覆性消費對經濟持續平穩更有好處,其實就是政府不到陣痛來臨不願意先花自己的。

我們看到,目前中美的社會整體槓桿率差不多,都在250%附近。但是負債結構卻差異很大。

政府利用基建宏觀調控還有空間嗎?

從收入角度,美國搞放水和財政刺激,大部分盈利會流入各大財團的腰包,進一步分到民眾手上。

中國搞放水和財政刺激,相當大一部分的盈利會留存到國企和央企變成國家的收入,形成可觀規模的自循環。壞處在於,居民收入增長較慢,消費整體很難強勢。好處在於,政府的市場風險承受能力和調控空間提升。畢竟如果在美國出了風險,財團是不會掏錢救市場的。而中國經濟一旦不平穩,政府目前還是有加大開支穩定需求的能力。

我們再來談談大家關心,市場爭議最大的政府隱性負債的問題。

這兩天交流下來,大家普遍對地方隱性擔保債務非常憂心。有說法是,隱性債務達到了三四十萬億,也有說法是五六十萬億。這個規模看上去似乎很恐怖,一年的利息就能達到萬億級別,地方項目沒有現金流,項目上只進不出,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我對此看法不同,你們不喜歡地方政府,似乎喜歡京東和亞馬遜?

讓我們從一個公司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掌握了大量流量入口的公司,就具備了盈利的巨大能力,而無論目前是否盈利,就能給與很高的估值,因為大家認為這種公司想掙錢就能掙到錢。

那麼,哪個公司比中國政府的流量入口大,護城河比中國政府的壟斷經營更深?

這個角度上,大家過度關注了政府的負債問題,而政府資產端卻被忽略了。就像前文所說,美國政府花的大部分錢流入社會,而中國政府花的錢,大部分最後產生了迴流,形成了國有資產和收入。比如壟斷經營的水電煤和各種公共事業項目,看似不掙什麼錢,其實如果要收費的話,大家也只能掏出來。

基建提升了各個地方的整體估值和流量入口,而政府只是通過一個簡單的方式對整個流量進行變現——賣土地。如果對公共事業項目普遍徵稅,底層人民會很苦,如果是針對土地變現,相當於一種變相的富人稅,或者中產階級稅。

政府利用基建宏觀調控還有空間嗎?

雖說看上去拉大了貧富差距,其實另一個角度也保障了基本民生和政府的正常運轉。政府甚至自己持有了大量的核心地段土地。在不斷放水的同時,也讓自己變得更有錢,形成了一個自我循環的生態圈。這點與美國模式的差異就在於,大家槓桿率差不多的情況下,也許比美國更低效,但是中國有更高的槓桿承受能力。中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醜。與其擔心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不如擔心自己的。

實質上,不管地方政府是隱形負債還是顯性負債,我們把它看成一家公司的話,短期是否爆發信用擠兌的危險,只需要關心利息覆蓋倍數。

我舉個例子,大家可以去專做非標融資的信託公司打聽一下,所有的信託公司風控,幾乎是不看任何江蘇鎮江和廣西地區的地方投融資平臺項目的,因為地方債務規模過大。但即便如此,信託公司內部人士也說了一點,鎮江地區的債務規模雖然很大,但利息保障倍數一直在2倍以上(當地政府可支配財力/利息支出),因此去槓桿緊信用階段這樣的地方政府平臺仍然沒有破產。而他們的融資保障來自於財政兜底,兜底的極限是也都是10年的可支配財力可以還清債務。

那麼,如果地方政府仍然有土地財政的權力和資產輾轉騰挪的能力,這樣的利息保障倍數,在上市公司當中也是中等偏上的存在。大量投資方願意選擇地方政府債務,除了認為政府債能達到“冤有頭債有主”的既視感,也有背後的內在邏輯,畢竟大部分資金不是被槍口逼著去買地方債的。為什麼最近一開閘,國家讓銀行貸款給小企業買垃圾債,水第一時間流向了地方債?

從目前的槓桿率分佈情況來看,所謂調控空間小,是因為企業和居民槓桿已經很難再有提升空間。但是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槓桿率提升空間卻不小。

這點和大家的直觀感受不同在於,媒體不停地宣傳地方債務很高,導致大家認為政府槓桿率很高,其實我們的中央政府並沒有什麼負債,政府的整體負債率並不高。地方政府的負債更多是亂,屬於結構帶來的風險。

政府利用基建宏觀調控還有空間嗎?

例如基建屬於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財政收入難以自己承受的地方需要中央統籌,而不能自己私下過度舉債。但是目前中國的整體負債率也在較高的水平,因此中央政府溫和加槓桿,寬財政已經成為為數不多的穩增長手段。

另一方面,民企的槓桿也不高,但是利率雙軌制下,民企不是自己想槓桿低,是因為借不到錢,銀行也不敢借給他們。最近一放鬆大量的貸款還是流入了地方債。

至於去槓桿,歷史上成功的去槓桿都來自於槓桿結構的調整和控制,用溫和通脹的方式靠時間解決,主動刺破的基本都沒有好下場。沒有平穩的社會環境怎麼創新呢?

至於減稅,千好萬好跨不過兩個很大的問題:

1. 過於長效。2. 政府把調控能力還給了市場。

還給了市場~還給了市場~~還給了市場~~~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對於基建行業來說,總是覺得要麼滅亡要麼大水漫蓋,只能說當年四萬億太糙,給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每年都託底維持經濟平穩,不就很滋潤了嗎~現在中國能找到幾個行業增速10%以上的行業呢?

理智的走老路,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政府利用基建依然有不小的宏觀調控空間。

^_^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所啟發,歡迎轉發點贊並且推薦給你的好友。

^_^ 歡迎關注我,我會經常寫一些文章,帶你慢慢看懂股市漲跌背後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