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四大哲人”之一,独腿走向世界的大师

清华“四大哲人”之一,独腿走向世界的大师

清华“四大哲人”之一,独腿走向世界的大师

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字仲昂,原名光亶(后以亶字笔画多,取其下半改为光旦),又名保同,笔名光旦,中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

在清华百年历史上,潘光旦是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

十七岁那年,潘光旦遭受了人生灾难性的重创。他在清华校园内跳高时受伤,后来受到感染,未能及时治疗,最后不得已锯掉了一条腿。他在家休养了一年多,返回学校时拄上了两根拐杖。从此,这两根拐杖伴随他一生。

1922年,潘光旦赴美留学,入达特茅斯学院,1924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至1952年,先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等职,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清华“四大哲人”之一,独腿走向世界的大师

潘光旦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划成右派后,潘光旦有时会和他的学生费孝通一起散步,那些不知青红皂白的小学生争相围观,呼叫“那个大胖子右派”,还在后面向他们扔石头。

1966年,潘光旦被辱骂为“流氓教授”。红卫兵命令潘先生到清华园一角除草。潘先生以衰老之年,残废之躯,无辜成为暴力的实施对象。独腿的潘先生因不能像正常人蹲着工作,曾恳求携一小凳,以便于坐,竟遭到昔日的学生拒绝。他被迫坐于潮湿的地上,爬行着除草。

1967年6月10日晚上,老保姆看到潘光旦情况不好,急忙请隔壁的费孝通过来。潘光旦向费孝通索要止痛片,费孝通没有,他又要安眠药,费孝通也没有。后来,费孝通将潘光旦拥入怀中,潘光旦遂逐渐停止呼吸。多年后,已成为大师泰斗的费孝通哀叹:“日夕旁伺,无力拯援,凄风惨雨,徒呼奈何”,直至老师停止呼吸。

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是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了“位育”之道。

“发挥了中国儒家的基本精神,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力图为人类寻求一条中和位育、遂生乐业之道。”(费孝通语)

清华“四大哲人”之一,独腿走向世界的大师

潘光旦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必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人”。专家人才必须完成人的教育后才能成为完整的“人”的意义上的专才,否则只能是优良的工具。

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开了一门课:《中国历史研究法》。学期末,有位学生向梁启超交了一份读书报告。梁启超读罢此文,拍案叫好,在批语中写道:“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

这篇题为《冯小青考》的读书报告,今天依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经典。它出自当年只有23岁的潘光旦之手。

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马克思主义和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著作《冯小青》(即《冯小青考》的正式出版文本),译著《性的道德》《性的教育》和《性心理学》译注,树立了中国性文化史上的四块丰碑。无论从成就还是从影响力方面而言,潘光旦都无疑是20世纪中国性文化史上的第一流人物。

1920年,潘光旦在清华图书馆发现了西方性心理学大师霭理士的英文原著《性心理学研究录》,共六大册。读完这六大册后,当时的他就俨然成为一个性方面的小权威,不少同学也拿一些自恋与同性恋的问题向他讨教,他也不客气地就自己所知逐一解答。此前他还认真阅读过西方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导论》,感到获益匪浅。他一向喜欢看中国的稗官野史,在其中发现了明末一个奇女子冯小青。在对照弗洛伊德的著作后,他认为冯小青的表现是影恋的绝妙例子,于是就借梁启超催交“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报告的机会,写出了《冯小青考》。

清华“四大哲人”之一,独腿走向世界的大师

《冯小青考》后来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经典。文章考据了明万历年间那位叫冯小青的女子的死因。冯小青天资聪颖,却因家境贫寒,十五岁就嫁给了杭州一富商的公子做妾,因为大妇嫉妒,把她关在西湖边的院子里。两年后,冯小青病故。她的死因世人众说纷纭,却仅止于猜测。潘光旦被冯小青的红颜薄命触动了,因为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曾不止一次看到女子因痨病去世。

潘在文中分析道:“影恋无他,自我恋之结晶体也。”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解剖刀,将其死因确诊为性压抑后的极端自恋,而痨病只是生理表象。传统社会对“性”讳莫如深,潘光旦的这一分析可谓惊世骇俗。但它比以往的各种猜测和推论都更为高明,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包含了科学的合理因子。

后来,在抗战时期,潘光旦和他最亲密的学生费孝通同在昆明,他们一起参加民盟的民主运动,来往很密切,在学术上的交流也很频繁。费孝通在写《生育制度》时就借用了《冯小青考》的结论,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女性的感情生活,指出潘光旦所揭示的冯小青式的心理变态可能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潘光旦深厚的中英文根底,加上他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了一席显著的位置。他翻译和加以详细注释的《性心理学》,则是至今无人超越的扛鼎之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译作后面附的《中国文献中的同性恋举例》一文,这是潘光旦在翻译《性心理学》的同性恋章节时,联系到了中国的情形,在广泛查阅和摘录正史和野史中有关中国同性恋现象的记载的基础上,写成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这部三十四万言的译著,大约十万言是注释和附录,占原著近三分之一篇幅。这些注释和附录的主要内容是从性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献,尤其是稗官野史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对霭理士《性心理学》的原文内容进行印证、补充,个别地方甚至进行了修正。因此,学术界认为,这十万字的文献是中国性心理学第一部重要文献,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清华“四大哲人”之一,独腿走向世界的大师

中国性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对潘光旦有这么一个评价,即:奠定西方两性之学基础的是被称为“最文明的英国人”霭理士,而“接住这个火把,把它传到中国这片土地上来的,是潘先生”。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