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文正」這麼牛?

轉自 上官竹

有哪些人題主自己一查就出來。我來說它為什麼這麼牛好了。在真正的歷史上,

諡號的高低是因為被諡人的功過評價而變化的,而不是被諡者的功過完全由諡號來決定

為什麼“文正”這麼牛?

諡號和被諡者的關係,某種意義上,就如同母校和畢業生的關係——大家當然都想擠進名校;如果不十分了解一個人,聽說他出身名校,多少都會高看一眼;同樣的,名校入學的選拔標準也會更為嚴格。

但名校為什麼會成為名校呢?還是因為校友牛逼啊!

“文正”就是一所名校。很多答主都提到了,他在明清以前,並沒有那麼超然的地位。大約徘徊在top10那個圈子左右——但自稱top10的學校實在是太多了,除了“文正”及其前身“文貞”,還有文字頭的文忠、文獻、文惠;武字頭的武惠、武穆;忠字頭的忠定、忠敏等;甚至雜牌軍元獻、貞惠、宣靖等。哪個就一定比哪個高嗎?誰也不服誰的。

以答主比較熟地北宋為例,配享太廟的頂級名臣裡,石熙載諡元懿,曾公亮諡宣靖,就一定比文字頭差嗎?不一定。文字頭頂多就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扶持”,但你也攔不住人家地方高校也能出名人啊。

北宋的top1是誰呢?好多人提到過了,支持率最高的是“忠獻”。

優秀校友開國元勳趙普同學、三朝首相擁立首功韓琦同學。

……問題是晚節不保。

因為該校的“著名校友”還包括秦儈(後來被開除校籍了)、史彌遠等。

這就很尷尬了。

儘管開除校籍了,但大家都知道秦儈曾經是你家的學生啊。

於是南宋以後,“忠獻”一蹶不振,再也沒人願意用這個諡號了(史彌遠諡忠獻,據說本來就有用秦儈的諡號噁心他的意思……)

頂級名校出缺,“文正”才慢慢抬頭,一步一步變成top1,top2的名校(武將部分這裡不討論)。

這裡麵包括著名校友司馬光同學不遺餘力的推崇——“諡之美者,極於文正”。名人效應,如同廣告一般一炮打響。

更重要的,當然還是歷代的學生爭氣啊!

以答主自己的私心,其中最優秀者,還是首推範文正。

明代李東陽得諡文正,時人認為名不副實,嘲諷道:“文正從來諡範王,如今文正卻難當。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論短長。”

李東陽或許是個走後門的關係戶,但這個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到了明朝,提到“文正”這個諡號,大家最先想到的多半還是范仲淹。

我們要承認,范文正公死前最高官位不過是參知政事,和那些牛逼顯赫的幾朝首相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當初宋廷給範公定諡“文正”,應該只是覺得“合適”,談不上把這個諡號當做什麼了不得的獎勵、至高無上的榮譽給出去的。

但是範公身後,到了南宋年間,對其的評價就已經是:

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呂中)

國朝人物,當以範文正為第一,富韓皆不及”(羅大經)

(順便一說,“韓富”皆不及的“韓”就是前面說的,拿到北宋頂級諡號忠獻的那位韓琦)

南宋以後,元明清各代,對範公的評價亦是極盡褒揚。

評價公正與否暫時不說,看官可以自行評判,但如果認同范仲淹為宋朝“第一等人物”,那麼範公所用過的諡號,當然就是“第一等諡號”了。

與范文正公比肩的機會,歷代文臣,有誰不想要?

當然,“文正”盛名之下,出的名人名臣絕不止範公一人。

王旦、王曾、司馬光、或是更早的魏徵、宋璟、李昉等人,哪個不為歷代文人推崇效仿?

名人多,而且沒出過秦儈這種老鼠屎,自然會被後世推崇。(夏竦原本議為文正,被司馬光強諫開除了;李東陽只是有些名不副實,都被拿來大肆嘲諷一番)

到明清以後,“文正”就成了官方認定的文臣最高諡號——有了中央的首肯,那當然top1是跑不了了。

其實歷史上,像文正這樣,初時並不顯眼,因為出了名人而水漲船高的諡號有很多。

譬如諸葛武侯的“忠武”,在東漢,實在看不出這諡號有什麼超然之處。

可是孔明用了、後來楊業、岳飛、韓世忠都用了,這就成了一個後人(尤其是武將)擠破頭都想搶的諡號了。

和諸葛武侯比肩、與嶽王同尊,這樣的榮耀誰不眼饞?

至於曾經無比輝煌,後來默默無聞了的諡號也有。

像前面提到的“忠獻”,趙普韓琦之功業,在北宋是震碩世人,到了後世,就未免失色(我很多同學壓根不知道韓琦是誰……捂臉)。又出了秦儈這種不上道的,兩宋之後,這個諡號基本就再也沒人提起了。

比如有人提到東晉王導所諡“文獻”,也是極美之諡。比較倒黴的是兩宋之時出了bug,宋太祖給僖祖追諡“文獻皇帝”,於是後來這個諡號成了禁忌,誰也不能用(夏竦、歐陽修都議過這個諡號,都被駁回;夏竦最慘,文獻改文正,又被司馬光一頓嘲諷,再次駁回,最後才得諡文莊)。整個兩宋沒有畢業生,於是等到後來,禁忌解除,也就再也沒人記得這個諡號了。

綜上,諡號這個東西,和得諡之人,真的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一個諡號為什麼牛逼?一定是因為用這個諡號的人牛逼啊!

—————————————————————————————————————

最後單獨說明一下,很多答主提到單字諡和雙字諡哪個更高的問題。明清以前,這個事真的是完全沒有定論的(明清之後單字諡雙字諡有定製,不混用,也就無所謂高下了)。

單字諡“文”高嗎?

當然高!韓愈、朱熹都是單字諡文。

可是同樣單字諡“文”,楊億就非常不爽。他的學生請求加一字改諡“文忠”,被駁回。後人議論說“楊億巨儒,既諡曰文,議欲加一忠字竟不之與”,也是惋惜。

歐陽修初議諡號單字“文”,後來為了進一步褒讚,改成了“文忠”(議文獻被駁回,改文忠)

王洙曾被賜單字諡“文”(“九月甲戌朔,洙卒,賜諡曰文”),後被御史勸諫,未成。(你們認識王洙是誰嗎?我猜沒人認識)

王安石的單字“文”一直爭議極大,不表。

綜合起來,單字“文”其實是個魚龍混雜的體系,有極優秀的,有不那麼靠譜的,推崇者認為諡中極美,top1無疑,吃瓜群眾也有人認為一般般沒啥意思的。

就這樣。

在北宋的諡號體系裡,單字諡少,但是並非沒有。

孫奭諡單字宣,餘靖諡單字襄,李兌諡單字莊,但是官位與評價都不算很高。

宰執級的高官裡,除了王安石諡單字文,還有錢惟演諡單字思(初議文墨,後改思,後改文僖),和陳執中諡單字恭(初議忠惠,後改榮靈,後改恭)——這倆諡號說實話,都比較糟糕,而且爭議巨大。

整體而言,在北宋諡號體系裡,單字諡少,並且整體不如雙字諡。“文”是個特例,較為超然(超然的原因是北宋人也知道韓愈、李翱等諡單字“文”,也推崇這些人),但也特別超然不到哪裡去。

除了王安石諡單字文比較特殊以外,從歐陽修、楊億、甚至王洙的情況看,北宋應該傾向於給文學巨儒、並且是文學方面過於突出,其他方面建樹不明顯,加個什麼字都狗尾續貂的人物諡單字“文”的。

南宋的情況不清楚,也許是不一樣的。其實每朝每代、甚至每朝的早期和後期,情況都有可能不一樣。

北宋的情況,個人覺得其實基本可以代表早期諡法系統的情況了——也就是,諡號雖有高下的議論,但定諡最先參考的還是諡法的本意,而不是一二三四論資排輩。哪個字真的能概括被諡者的生平,最貼近諡法原意,就用那個字。

而平級的若干差不多的諡號,並沒有準確的排行。(如果有先期的名人用過的諡號,可能會搶手一點;比如司馬光那麼喜歡文正,也和他推崇范仲淹分不開)。

其實這才比較靠譜,比較接近諡法的本意。

明清以前,爭哪個諡號最好,哪個比哪個高,是沒太大意義的事情。明清之後,當然也就不用爭了。—————————————————————————————————————

補充:

既然有人提了,我覺得還是說一下好吧。

諡號“文正”的,除了查一下百度經常能查到的那些人以外,僅宋朝,還能查到的包括以下幾人:

陳康伯,鄭居中,蔡卞。

陳康伯沒有問題,昭勳閣二十四功臣,配享太廟,論功績、論人品,絕對配得起“文正”二字。(而且實際上陳康伯是得配太廟之榮的時候才由文恭改諡文正的)。

鄭居中就稍顯尷尬。畢竟是裙帶關係起家的,還曾依附蔡京(後來反目了)。如按後來“文正為第一等諡號”的評價,就會顯得勉強。

蔡卞就……更尷尬了。蔡卞是蔡京的弟弟(但兩人政見不合),王安石的女婿(這就更尬了……司馬光玩命推崇的“文正”王安石不用他女婿用了),新黨要員。固然蔡卞的官聲其實不錯,後世爭議多半還是被蔡京給牽連的。但一個曾被評價為“陰巧”被稱作“笑面夜叉”的人,大約也談不上人品上多麼純潔無暇吧?

高宗時曾追貶蔡卞的官位,但並未奪其諡號,也側面說明了,(不管司馬光本人怎麼吹),北宋官方並未認為“文正”是多麼高不可攀的至高榮耀。

當然,蔡卞固有爭議,他畢竟不是蔡京,更不是秦儈,沒有一顆老鼠屎攪壞一鍋粥的能力。後世提“文正”這個諡號,大多都不怎麼提蔡卞的。而范仲淹、司馬光、王曾等人實在已經足夠有名,足以蓋住蔡卞等有爭議的存在,帶動“文正”的地位整體上浮。

總結起來,至少在宋代,“文正”固然是很好的諡號,卻也談不上多麼人臣之極、高不可攀。至於所謂必須人品清白無暇才能得到“文正”,那就……屬於過度腦補了。

作者 上官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