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39章解讀,這不是把低賤當作根本嗎?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註釋

得一:即得道(四十二章:“道生一”)。

其致之也:推而言之。“也”字,今本缺,依帛書本補。

孤、寡、不轂:都是王侯的謙稱。“孤”、“ 寡”是謙虛地說自己孤德、寡德。“不轂”有不善的意思。

是故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是故”兩字據帛書本補。“琭琭”,形容玉的華麗。“珞珞”,形容石塊的堅實。

今譯

從來凡是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寧靜;神得到“一”而靈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萬物得到“一”而生長;侯王得到“一”而使得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難免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寧靜,難免要震潰;神不能保持靈妙,難免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難免要涸竭;萬物不能保持生長,難免要絕滅;侯王不能保持清靜,難免要顛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為“孤”、“寡”、“不轂”。這不是把低賤當作根本嗎?豈不是嗎?所以最高的稱譽是無須誇譽的。因此不願像玉的華麗,寧可如石塊般的堅實。

老子《道德經》:第39章解讀,這不是把低賤當作根本嗎?

引述

本章前半段講道的作用,說明道是構成一切天地萬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本章重點在講侯王的得道,所以後半段提示侯王應體道的低賤之特性。即是說為政者要能處下、居後、謙卑。有道的人君應如大廈的基石,要有駱駝般的精神,要能“珞珞如石”,樸質堅韌。

他說

“天無以清,將恐裂”,太空永遠是清淨的,人類現在用自己的聰明,科學的發明,擾亂太空;如果擾亂太空過分厲害的話,人類也只有毀滅自己了。

“地無以寧,將恐廢”,我們生活居住的這個大地,本來應該是平靜安寧的,可是地球不斷遭到人類的侵入,挖石油、採煤礦等,使“地無以寧”。大地不能安寧,“將恐廢”,就難免發生地震、洪水各種災難了。

“神無以靈,將恐歇”,人的思想每天要做到清淨無為,尤其現在工業時代,大家忙碌得喘不過氣來,一天之中,儘可能休息幾次,所謂養養神。以現在的名詞,腦筋多幾次時間休息,讓腦筋空空洞洞的,什麼都不要想,智慧才會出來,才能更靈敏。如果精神每天不收斂一下,不做到靈敏,那麼“將恐歇”,最後昏頭昏腦,頭腦崩潰了。

“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前面說“谷得一以盈”,這個宇宙生生不息,河谷如果不能保持充盈,萬物不再生,恐怕一切就滅絕了。

“侯王無以正,將恐蹶”,真正的“貴”,“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人為什麼會高貴起來?比如一個人,窮光蛋出身,打赤腳的到城市來,努力工作十年二十年後,到了掌控社會的經濟位置,變成大富翁了。由富而貴,這個貴是在貧賤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努力而成功的。就像十二層的高樓,那麼偉大崇高,也是從平地泥土開始的。所以,貴以賤為本,人不可以忘本,“高以下為基”,沒有下面的基礎,就不會有上面的崇高。

從上古以來就曉得這個道理。“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轂”,中國上古的文化,當皇帝的人常自稱“寡人”,認為稱孤道寡,又稱孤家,就是自認德行不夠的意思。以現在的語言講,就是“我太淺薄了,我自己德行不夠”。如果我們把現代語翻成古代的話,那麼現在假如有一個皇帝,應該自稱為“淺薄”,將來老百姓就不敢自稱“差勁”了,因為那個稱號是隻能給皇帝用的。

所以,“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人類世界很有趣的,金剛鑽有什麼用啊?有一樣用處,切割玻璃可以用,其他沒有多大用處,不能吃也不能穿。可是金剛鑽很貴啊!玉石大家都搶著買,那能做什麼用呢?既不能拿來蓋房子,也不能修橋補路,所以,人生搞不清楚道理。

從本章內容中你收穫了什麼嗎?歡迎發表評論,我們一起交流!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南懷瑾《老子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