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柯:中弘想和交易所溝通什麼

因連續跌破面值而退市的第一股產生了,它就是中弘股份,幾乎沒有任何懸念。

不過,這個時候公司倒是很會打悲情牌,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公司股價表現有些出乎意料,我們現在一直在和國厚資產溝通,大家都希望保住上市公司的地位,畢竟不想讓中小投資者受到損失。我們也一直在和交易所溝通,目前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覆。”

和交易所溝通?能溝通什麼?深交所明文規定,上市公司如果連續20個交易日(不含全天停牌)股票收盤價均低於股票1元面值,深交所有權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一旦出現上述情形,上市公司應該在第二個交易日予以公告,且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種自公告之日起一併停牌,深交所自公司股票停牌起15個交易日內作出公司股票是否終止上市的決定。很不幸,中弘股份完全符合這個條件,其打悲情牌的目的,可能在於“深交所自公司股票停牌起15個交易日內作出公司股票是否終止上市的決定”或許有商量的餘地。

這裡必須強調的是,交易所判斷是不是決定“終止上市”的條件,很可能是考慮上市公司連續跌破面值的原因是公司基本面出了問題,還是整個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如果是前者,通融的餘地相當小。

那麼,中弘股份是基本面沒出問題而被惡意做空的嗎?顯然不是!是基本面出了很大的問題!如果僅僅從基本面角度看,中弘股份走到今天不是偶然。早在2017年年報公佈時,就埋下了伏筆,當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16億元,同比下降77.18%,淨利潤則大幅虧損25.11億元,而且到今年上半年並沒有好轉,又虧了13億。此外,公司主營的房地產項目2018年大多處於停工狀態,又揹負了數百億元的負債,財務成本高企。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8月公司又收到證監會安徽監管局《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披露的2017年第一季度報告、半年度報告、第三季度報告涉嫌虛假記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

所以說,中弘股份持續下跌到面值以下,絕非偶然,而是必然。

在基本面出現惡劣情況且被立案調查以後,公司顯然已經知道沒有起死回生的可能。那麼,它又是怎麼做的呢?不斷找接盤俠,從新疆佳龍到加多寶,再到中植系的國厚資本及中泰發展,甚至在沒找到接盤俠的情況下“碰瓷”,製造一個又一個的笑話,到後來時間不允許了,直接託管經營權。一家上市公司淪落到這種地步,試問還有多少上市的必要性?還能和交易所溝通什麼?“不想讓中小投資者受到損失”?早幹嘛去了?

中弘股份現在就是典型,很多人都在看,很多公司都在看,看什麼呢?看制度面前是不是人人平等,看有法是不是必依,看監管執法是不是嚴格。股市不是垃圾場,優勝劣汰才能正本清源,嚴刑峻法才有懲戒作用!

本文源自金融投資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