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成爲你自己——讀《血緣與歸屬》札記

文|寒江閣一道人

成為你自己

資先生在其著作《20世紀的美國》中曾經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在反對種族歧視為主旋律的美利堅庇護下,一些美國公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在介紹他們的時候,為什麼還強調他們的黑人身份?(大意)。

我是誰?我屬於哪個群體?我又該說什麼樣的語言?去做什麼樣的事。上公共課的時候,老師講,“未來的全球化時代下,不會再有民族與國家”。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與國家的界限不但沒有淡化,反而愈發的鮮明瞭,比以往要鮮明的多。那麼又是什麼導致了這樣一種適得其反的作用呢?

葉禮庭先生的這部著作,相信會帶給我們一些啟發。當然,也只是啟發而已。因為該書中過於文學化的敘述不僅影響到了作者核心論點的闡述,甚至給人一種湊字數的嫌疑。但是,這部書的亮點又在哪裡呢?

首當其衝的是,作者走出書齋,真正的去到紛爭不斷的前沿,去調查研究,探索那些糾紛背後,衝突雙方是如何理解自己與對手的身份。

在德國,新納粹是如何利用民眾對第三世界移民的恐慌,去強化自己的“血緣優劣”理論;在庫爾德,又有多少普通百姓被挾裹到獨立武裝和主權國家的鬥爭當中;而在英國和加拿大,近代民族主義的發源地英國,不僅沒能有效解決國內民族問題,反而現在被蘇格蘭獨立公投搞得焦頭爛額。

書評|成為你自己——讀《血緣與歸屬》札記

(庫爾德女民兵)

一個矛盾逐漸浮出了水面,格林菲爾德認為,民族主義本是一個既定歷史疆域內的全體人民把國家主權從皇室貴族手中奪歸大眾的運動(《民族主義—走向現代的五條道路》),但是,當這樣一種理論“移植海外”的過程中,所謂“救亡的需要”卻壓倒了啟蒙。一些地方軍閥將民眾生活的困頓歸結為是“另外一群人”犯下的罪惡。而這罪惡卻還要去從他們共同的過往中,來“有選擇性”的連接生搬硬套。而更糟糕的是,這樣一種解釋竟然獲得了廣闊的市場。毀滅的種子因得種下,人在恐慌中失去了自我,從而變成了民族仇恨的附庸,或者說權力的附庸更好。

書評|成為你自己——讀《血緣與歸屬》札記

對這樣一類問題,作者給出了自己的方案,那就是尋求主權國家從中調節的功能,去暫時放下民族的身份,擁抱一個公民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那將會構成一個新型的共同體。只是,在這樣一個共同體當中,他們真的能夠做到和平相處嗎?

寫到這裡,筆者想起了電影《盧旺達飯店》中的一幕,胡圖與圖西族人都是盧旺達的公民,鄰里之間也相處融洽。可是,當半導體中傳出胡圖族軍人要砍倒“高高的樹林”(圖西人)的指令時,胡圖族人便狂叫著,揮舞著砍刀衝進了鄰居的家中…

書評|成為你自己——讀《血緣與歸屬》札記

對胡圖與圖西族人的身份識別是比利時殖民者乾的事情,種族主義是殖民主義的衍生品。而葉禮庭所說的“公民民族主義”,卻迫切的希望他們能夠放下種族界限,重新融入到一個以國家為框架的大家庭中。

只是,在這樣一個躍進當中,我們又該選擇什麼作為有效過渡的橋樑?筆者認為,個人主義(不是保守主義)應對被賦予重任。無論你是什麼族人,無論你的祖先有怎樣的行為語言,首先你應當“成為你自己”,在人為製造的(多過去有選擇性的構建)對立中不去迷失掉自我,這才是一個人應該有的模樣。獨立思考的確很難,我希望沒有時間閱讀本書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盧旺達飯店》,畢竟,1993年的那件事,只過去了不到三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