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大健康產業從單一救治轉向「防-治-養」一體化

本報記者 閻俏如 曹學平 北京報道

“發展大健康產業,就是要轉變傳統的醫療衛生產業發展模式,從疾病的診斷、救治、住院、手術的治療模式,轉向‘防-治-養’一體的大健康模式,這是一個有著明顯變化的健康模式。”10月16日,原國家衛生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在首屆中國大健康產業升級與未來高峰論壇暨中糧健康科技園開園儀式上說道。該論壇由中糧集團與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聯合主辦。

王隴德指出,我國健康衛生事業的發展上升到了關乎國計民生的戰略層面。2015年,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8月,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再次強調了實施“健康中國”的宏偉戰略。

作為專家組組長,王隴德參與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起草,在這一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對健康中國的建設、對全民健康的促進有著非常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綱要》特別強調了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目標,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預防為主,推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綠色安全的健康方式,減少疾病的發生,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健康產業的支撐。

王隴德將大健康產業歸納為三大板塊:一是醫療服務。包括醫院、專業康復機構在內的醫治服務,以及化學藥、器械等醫藥產業。二是健康管理與促進。包括有機農業、保健食品、健康家電等健康生活服務、體檢和諮詢等健康管理服務以及健康旅遊等。三是健康保障及相關服務。包括保險、養護和救援服務等。

健康服務模式的改革給各種資本進駐大健康產業敞開了大門、創造了更多的可能,在“促內需、保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戰略中,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在有效應對慢病快速增長的嚴峻趨勢中,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構建“大健康工程”必不可少。可以說建設健康中國,大健康產業可以大有作為。

如何發展大健康產業?會上,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李玲教授指出,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我們是全人群、全產業鏈推動健康中國。這就是我國從醫改到健康中國的一個變化,從治病到減少疾病,普及健康生活,發展健康產業。

李玲認為,我們應該將傳統的智慧與現代的技術相融合,發展健康的全產業鏈,包括健康管理、健康保健、養老社區、養生小鎮等。同時,利用健康大數據進行國民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以及因地制宜的醫藥結合的養老產業,將是大健康產業未來的發展重心。

中國下一步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老齡化,因此養老產業有望成為大健康產業新的增長點。李玲認為,中國的養老產業不能簡單照搬國外的模式,應探索符合中國人生活習慣的醫養服務結合的模式。中國式的養老,應是包含醫療、保健、養生、娛樂、社交、互助抱團等服務的養老模式,讓老年人老有所為。

多位與會嘉賓認為,我國大健康產業是一片藍海。在此情勢下,眾多企業瞄準這一新機遇。中糧集團旗下中糧健康科技園項目落戶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中糧生態谷,旨在形成科技、雙創、產能、資本、政策五大賦能,打造大健康產業生態系統。

房山區委書記陳清表示,在前不久剛剛發佈的北京市新一輪城南行動計劃中,明確了房山區要積極培育智能裝備、醫藥健康產業,提升產業發展質量。並將以此為契機,重點打造醫藥健康等戰略新興產業,為構建高精尖產業發展高地、加快房山轉型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未來,區委區政府將大力支持更多企業從房山起步發展大健康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