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本《受戒》,我感覺自己活了不止一次!」

起床、吃飯、上班、吃飯、下班、吃飯、睡覺、早起……

你是否已經習慣這樣的每一天?

你是否曾試圖打破這樣的生活框架?

“讀完這本《受戒》,我感覺自己活了不止一次!”

我們每個人都在社會上過著週而復始的生活——因為要生存,我們就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角色。但是,生存的角色並不代表生活的角色。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不管你是稚氣未脫,抑或已經白髮蒼蒼,你都有機會在自己有且僅有的一次生命中,體會千千萬萬次不同的人生,不一樣的生活角色。

因為讀書。

當你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你立刻能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你便立刻接觸到了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如果書中多為小人物的奇聞異事集,你便立刻體驗到了百八十種不一樣的人生。

就像這本《受戒》。

“讀完這本《受戒》,我感覺自己活了不止一次!”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即可免費閱讀全本】


它收錄了汪曾祺先生的23篇經典小說,寫盡了拉拉雜雜的諸般生活瑣事,也道出了幾十來個充滿個性的小人物、小市民的故事。

“讀完這本《受戒》,我感覺自己活了不止一次!”

所以上週,我們花了7天時間,窺探了汪曾祺筆下不同人物的多樣人生。

【以下內容出自“博庫圖書館共讀群”共讀書友評論~】


《復仇》:復仇劍客的落寞人生

《復仇》是最不汪曾祺的汪曾祺小說,有點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的意識流風格,它明寫復仇,實際上是釋仇。

復仇的青年是可悲的,他為了從未見面的父親的死,為了母親不能釋懷的怨恨,踏上了復仇之路。在遠走他鄉的過程中,他強迫自己無怨無悔,強迫自己意志堅強;但他終究是一個有感情的人,痛苦的責任感使他疲憊,思鄉的情緒讓他感傷......

好在最後,年青人解脫了,他放下了仇恨,選擇了和自己的仇人一起開鑿光明。冤冤相報何時了,人只有忘記仇恨,才能找到出路。(@鄭為理)

“讀完這本《受戒》,我感覺自己活了不止一次!”

這不就像現實的我們嗎?都曾在生活中受到過委屈,甚至是很深很重的委屈,其程度,有如《復仇》中“他”無端遭受到的“殺父”之痛。

這些深重的委屈和災難,所激發的“恨”與“悲”的情緒如此強烈,就象蠶絲繞成的繭。

我們被包裹在繭中無法逃離,每天心心念唸的,無非是仇,是恨,是悲;我們的整個人生,也偏離了正常的軌道,一往無前地向著崎嶇坎坷的絕路艱難前行,而忘記了本有的光明前途。

可其實啊,真正的苦難,並不是這些委屈,而是被委屈和不如意困住的心。要把自己從無盡的苦難中救上岸,惟有寬容、慈悲與放下,越過迷霧,發現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然後輕裝上陣。(@wumin)

《老魯》:苦中作樂的生活妙趣

小說第一句,汪先生說,“去年夏天我們過的那一段日子實在很好玩”。那段日子,是汪曾祺先生在昆明中國建設中學任教期間。

當時這所中學的師資力量相當雄厚,但辦學條件卻非常惡劣:辦學基金是靠演了一暑假話劇籌集的,校址是一個廢棄的倉庫,窗戶連玻璃都沒有。

可貧瘠零碎的借錢賒賬日子卻並沒有打擊老師們的妙趣生活,學校上下依然透著一股濃厚的老莊哲學的味道:適性自然。

早上,老師們各在屋裡看書,到山上走走,時間差不多了,就相互招呼去“采薇”;下午,老師們在校門口一家可以欠賬的小茶棚中喝茶,“看一陣大風捲起一股極細的黃土,映在太陽光中如輕霞薄綺”;晚上,老師們則聚在一個起高談闊論,以一燭為度,燭盡則散。

汪先生眼裡的這些日子,是美好和溫暖的:“白天太陽照著,溫暖平和,完全像一個稍稍刪改過的春天”......他把最美好的事物展現給大家,把苦難的東西留在自己心裡,因為他覺得,哪怕是再絕望的時候,也一定會有一絲不會斷絕的希望。(@peony)

“讀完這本《受戒》,我感覺自己活了不止一次!”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與眾生樂,是汪曾祺著力以美、雅的文風,讓讀者享受並浸潤其中,激發起讀者對人性美、生活美的嚮往;撥眾生苦,是汪曾祺以他的悲憫和智慧,在美的字裡行間,告訴我們,怎樣才能超脫苦難的牢籠,獲得心靈的自由。

汪老顧及了所有人的感受,不但照顧到作品的人物,還顧及到讀者的感受,雖然人生歷盡苦寒,但他始終只把歷煉後得到的徹骨梅香奉獻給所有的人。(@wumin)

《虐貓》:瘋狂殘忍的成人社會

看到《虐貓》篇中孩子們的表現,著實讓人吃驚,驚訝於他們玩貓方式的五花八門:有剪貓鬍子的,有用要鞭炮栓貓尾巴的,有把貓從六樓陽臺往下摔的......要知道貓與人一樣也是有生命、有靈魂的,孩子們為啥要這麼做?

想想自己小時候也會和小夥伴們一起抓來蝌蚪、小魚以及蜜蜂之類的小動物,但僅僅是無聊而已,不會這麼殘忍地對待他們,那麼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也許是和當時文化大革命的時代背景有關。

文末李小斌“走資派”爸爸的跳樓也正是說明了這一點,汪老或許就想通過孩子們瘋狂地虐貓來隱射成人社會的血腥和殘忍吧?(@Grace)

“讀完這本《受戒》,我感覺自己活了不止一次!”

《虐貓》一文中,看似說的是小孩毫無人性的虐貓,各種手法相當殘忍;實際上,是在藉由小孩的世界映射大人的世界。

小孩無疑是在模仿大人的世界,如果說小孩們虐貓的行為殘忍的話,其背後的大人世界更加殘忍。這種殘忍不僅存在於大人之間,也存在於大人們給小孩們營造出的社會氛圍。

小孩尚且可以用無知來掩飾,大人卻只能用瘋狂來形容;小孩最終能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而放下貓咪,但是大人卻依然執迷不悟,直到把人逼到絕望而自殺。人們或許會同情貓的慘死,但是又有多少人去同情那些被逼自殺的人?

一個時代的瘋狂被汪曾祺濃縮在了這個極短的故事裡,讓人讀後不寒而慄。(@鄭為理)

《受戒》:不染塵埃的朦朧愛情

小說開頭,汪曾祺先生以一貫的詼諧調侃明子去荸薺庵當和尚這件事——他的家鄉不叫“出家”,叫“當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蓆子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他的家鄉出和尚。

在汪曾祺先生看來,和尚與屠夫、手藝人一樣,沒什麼特殊,也是人。和尚的生活也是一種生活,也有生而為人的七情六慾,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荸薺庵無所謂清規,和尚們可以開齋,可以不穿袈裟,也可以娶老婆恩恩愛愛......

“讀完這本《受戒》,我感覺自己活了不止一次!”

這樣的氛圍中,小和尚明海和鄰家女孩小英子在船上相遇,在船上私定終身——這便不自覺讓人想起沈從文《邊城》裡翠翠和儺送的那艘渡船。

比起翠翠,小英子活潑開朗,毫不掩飾自己對明子的愛慕:為明子的好嗓子和優秀的畫作而驕傲,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如果翠翠對儺送也能這樣坦然率真,不那麼含蓄羞澀,也許就沒有後來的無盡思念和等待了。

小說標題是“受戒”,可內容處處都“破戒”,這是在頌揚人性的自然之美:即便是佛門淨地,也有熱氣騰騰的煙火氣息和唯美的情感。(@peony)

-END-

“讀完這本《受戒》,我感覺自己活了不止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