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網、人民日報同時報導推介容縣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村衛生室及村醫管理經驗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同时报道推介容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及村医管理经验

2018年5月10日-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藥政司在廣東省深圳舉辦了2018年第一期國家藥物政策培訓班。會上,來自上海、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廣西、安徽、福建、內蒙古、江西、陝西、貴州、青海13個省份的24個市(縣)分別介紹了在基層開展基本藥物全額保障試點的經驗做法,容縣代表廣西做經驗交流發言。會議期間,記者採訪了我縣參會的潘志西副局長。6月29日,中國政府網、人民日報同時報道推介容縣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村衛生室及村醫管理經驗。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同时报道推介容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及村医管理经验

到2020年,將全面實施規範的、覆蓋城鄉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築牢農村醫療健康服務網底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同时报道推介容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及村医管理经验

今年6月,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共有近2.5萬戶貧困家庭領到裝有保健必備藥品和醫用品的愛心藥箱。圖為南康區浮石鄉衛生院的醫生在為村民講解愛心藥箱裡藥物的用處。人民視覺

基本藥物,是指滿足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保證供應、基層能夠配備、居民能夠公平獲得的藥品,主要特徵是安全、必需、有效、價廉。目前,國家基本藥物包括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中成藥、中藥飲片,其中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317種,中成藥203種,共計520種。

自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以來,各地基本藥物使用情況如何?老百姓能否得到質優價廉的基本藥物?從今天起,人民日報推出“基本藥物使用追蹤”專題報道,為您一探究竟。

——編 者

看病買藥不出村

“村衛生站基本藥物有幾十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皮膚病、胃腸疾病等都有藥可治”

近日,記者來到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花城街東邊村衛生站。69歲的徐大爺正在量血壓,他患高血壓10年,一直在村衛生站看病。“不用出村,這裡藥很多,也很管用,還能報銷,花不了多少錢。”徐大爺說。

這時,一位穿著校服的小女孩進了診室,剛給徐大爺量完血壓的醫師鄧麗娟開始給小女孩檢查。原來,小女孩扁桃體發炎,鄧麗娟給她開了一些消炎藥。

藥房就在診室隔壁,隔著玻璃能看到放在藥櫃上的一盒盒藥品。這些藥品大部分是基本藥物。

對於花都區農民來說,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時的村衛生站大部分都是私人開辦,收費貴。當地農民一般不怎麼去看病,有點小病小痛就自己扛著。2010年,基本藥物制度開始實施,藉此機會,花都區政府購買服務,將196個村衛生站改造成為公益性醫療衛生機構,並進行標準化建設,聘用合格村醫、全科醫生。

獅嶺鎮旗新村衛生站醫師羅宏鷹說:“站裡常用基本藥物有幾十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皮膚病、胃腸疾病等都有藥可治。”

老人、兒童、成年人都能在村衛生站看病。一些中風或是在上級醫院做完手術的村民,也回到村裡做康復治療、買藥。據花都區衛計局統計,截至2017年底,累計910萬人次在村衛生站就診,為農民減負超1.4億元,群眾滿意度達93%。

花都區位於廣州市北部,常住人口107萬,最遠的村莊到區人民醫院有20多公里,搭乘公交車有困難,需要騎摩托車或是別的交通工具才能到達。村衛生站配備基本藥物,保障農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同时报道推介容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及村医管理经验

2013年5月,經過試點,廣西玉林市容縣在全縣218個行政村全面鋪開基本藥物保障供應模式。村衛生站、鄉鎮衛生院成為群眾“看病不貴的醫院”,吸引大量群眾在基層就診。2012年至今,該縣農村居民在村衛生站就診164多萬人次,直接減少經濟負擔2006.5萬元。

《關於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對基本藥物的遴選、生產、流通、使用、定價、報銷、監測評價等環節實施有效管理的制度,與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體系相銜接。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到2020年,將全面實施規範的、覆蓋城鄉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村裡留住好醫生

將村醫納入鎮衛生院編制,讓好醫生“引得進、留得住、流得動、幹得好”

光有完備的基本藥物,沒有適合基層的村醫、全科醫生,也難以保障農民健康。藉助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的契機,廣州市花都區引入高素質人才到村衛生站工作,將他們納入鎮衛生院編制,同時努力實現人才本土化,讓基層人才“引得進、留得住、流得動、幹得好”。

鄧麗娟就是花都區引進的本土人才。她是東邊村人,從韶關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考取了執業助理醫師。2015年,聽說村衛生站招人,鄧麗娟參加應聘,回村當起了村醫。“街坊們對健康不太重視,尤其是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不瞭解、不重視,我回來主要目的是向街坊們普及健康知識,管理好慢病,守護他們的健康。”

在旗新村衛生站,與鄧麗娟一樣年輕的村醫羅宏鷹是旗新村本村人。他們由同一個鄉鎮衛生院管理,可在鎮、村流動。花都區共有村醫303人,由區裡統一公開招聘,近七成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編制全部納入鎮衛生院,他們和鎮衛生院其他醫生有同樣的發展平臺、職稱晉升渠道。在花都區,每萬人口配備全科醫生達到3.65名,超過廣東省2020年的配置要求。

2017年起,花都區明確基層醫療機構實行“公益一類財政供給,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管理”,取消“收支兩條線”的補償方式,並加大獎勵性績效工資佔比,鼓勵村醫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鄧麗娟發現,村衛生站條件遠比想象中的好。村衛生站功能齊全,藥品齊備,醫保報銷方便。“沒想到在村衛生站工作感覺還不錯。”她說,從東邊村到區人民醫院看病要坐公交車,至少半小時,區人民醫院患者多,排隊時間長,不如村裡看病方便。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同时报道推介容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及村医管理经验

同樣,為了基本藥物制度更好發揮作用,廣西容縣努力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據容縣衛計局副局長潘志西介紹,確保每村至少有1名以上有資格的村醫執業,達到了1‰的配備標準。完善獎懲辦法,做到既能使基本藥物制度得到落實,又能有效解決鄉村醫生的報酬問題。鄉村醫生的勞動報酬主要從政府補助經費、醫療服務收入、從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補助、其他服務收入等四個方面解決。近幾年來,該縣鄉村醫生月收入維持在4000—5000元,保障了鄉村醫生隊伍的相對穩定,村醫工作積極性越來越高。

織牢基層醫療網

基本藥物的使用,撬動基層綜合改革,改變了村民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的習慣

近年來,各地依託醫聯體建設,村衛生站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織牢了農民健康保障網。

今年開始,鄧麗娟、羅宏鷹不僅可以在鎮、村醫療機構流動,還能開展更多的診療服務,回到村裡康復的患者也越來越多,這得益於醫聯體強有力的支撐。

2017年底,以花都區人民醫院為龍頭的醫療集團正式成立。該集團聯合了區內1家二級醫院及6個鎮、街醫療衛生機構,在機構、資產、業務、人事和醫保資金方面實現“五個統一”管理。在醫療集團內部,明確三級醫療功能定位,分類收治病人,推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組建醫學檢驗、放射影像、消毒供應、物流配送等輔助中心,統一輔助服務管理;集團內部人才柔性流動,實現技術的傳幫帶。病人在區級醫院手術、治療後,康復期就下轉到設在鎮衛生院的聯合病房,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廉價的住院服務。

醫聯體的重要作用是讓患者分級就診,大量患者留在基層就醫。花都區人民醫院醫療集團通過基本醫療保險總額付費,發揮了醫保的槓桿作用。該區人社部門將簽約參保人年度總費用打包給醫療集團,結餘留用,引導醫務人員及時下轉康復期病人,做好疾病預防。同時,簽約的外轉病人醫療總費用計入醫聯體,使得醫聯體主動提高醫療和服務水平以留住病人。目前,花都區內就診率達90%,構建起“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鎮、大病不出區”的三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格局。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同时报道推介容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及村医管理经验

廣西容縣實行鄉村醫生聘用制、績效工資制和養老保險制;看病有登記,用藥有處方,收費有標準,轉診有記錄;統一藥品和器械管理,全縣218個村衛生室藥品統一由衛生院配送,統一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統一人員調配,統一管理制度,統一財務管理。基本藥物制度同時重點解決了兩方面問題:村衛生室藥品使用監管和即時結算報賬。村衛生室開發應用了全科醫師系統,並與新農合、健康檔案系統關聯,設定基本藥物目錄和價格,村醫診病時開具的電子處方,系統能自動劃價並與新農合系統關聯實現即時結報和“一站式”服務,鎮衛生院通過網絡實時進行監管,隨時對村衛生室藥品和處方進行監督、查對和庫存盤查。

在青海省,一些原來沒有衛生室的行政村建起了標準化的村衛生室,與學校一起成為村裡最顯眼的建築,農民看病更加方便。一些地區採用收取一般診療費的方式,每次收取固定費用,提供全額保障的基本藥物,滿足農民尤其是貧困家庭基本用藥需求。

廣州花都區衛計局局長曹揚認為,基本藥物的使用,撬動了基層醫療綜合改革,引導村民優先選擇首診在基層,改變了村民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的習慣。如今,村民在家門口看病,小病不拖,及時就診,降低了大病發生幾率,減少了看病花費,有利於築牢農村醫療健康服務網底,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記者 李紅梅)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同时报道推介容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及村医管理经验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同时报道推介容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及村医管理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