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換面,去地產化或已是大勢所趨!

2018年已經三分之二,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講是不太容易的8個月。從年初開始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就不斷加碼,不論從地產股走勢、各大房企走勢還是從投資者需求者預期來看,房地產市場呈現出的都是動盪不安。

2018房地產調控最具標誌性意義的非棚改貨幣化莫屬了,棚改貨幣化改革標誌著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任務的完成,據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上半年商品銷售面積達7.7億平方米,刷新歷史同期記錄,6月待售面積55083萬平方米,庫存跌至48個月最低。這也就意味著我國房地產市場開始進入存量時代,並且增量市場也將會越來越小。

改名換面,去地產化或已是大勢所趨!

很明顯建房子-賣房子-建房子的房地產粗放發展模式,已經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同時不得不看到的是,房價方面綜合考慮到房地產市場本身高位運行階段以及保障民生的底線,保證其穩定是國家相關經濟政策不得不為的目標,那麼很明顯各個房地產商的利潤會受到擠壓。

利潤空間壓縮,資金渠道受阻,行業特點決定的高負債率以及嚴厲調控帶來的低利潤率和高度不確定性,使得房地產的生存發展舉步維艱。轉型或許是各大房企甚至說整個行業重回巔峰的最後籌碼。

而事實上,各大房企在過去的一年,也都紛紛開始去地產化,而這一切的改變,首先就是從“更名”開始!

9月13日晚,保利地產(600048)召開戰略發佈會,宣佈正式升級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保利發展)。保利發展將致力於打造“不動產生態發展平臺”,以不動產投資、開發、運營、資本運作為基礎,提供基於行業生態系統的綜合服務,與客戶美好生活同行。

改名換面,去地產化或已是大勢所趨!

其實保利的動作相對於其他公司來說,可以說是有點滯後了,但怎麼說呢,亡羊補牢,為時也不晚啊!與保利一樣,選擇通過更名來弱化“地產”字眼的房企不在少數

往前推兩個月,今天7月,合景泰富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建議中文名稱由“合景泰富地產控股有限公司”更改為“合景泰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此外,時代地產控股有限公司的後綴名從地產變更為時代中國控股有限公司,“龍湖地產有限公司”擬更改為“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朗詩綠色地產將名稱改為“朗詩綠色集團有限公司”。萬達商業更名為“萬達商管集團”,並對外表示欲在1至2年內消化掉房地產業務,轉向純粹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

如果把時間拉長,會發現站在這條線上更多的房企身影。2016年,恆大地產更名為中國恆大,同年雅居樂集團取代雅居樂地產成為雅居樂的對外官方名稱;2015年,方興地產正式更名為中國金茂,年底招商地產更名為“招商蛇口”並重組上市。

改名換面,去地產化或已是大勢所趨!

實際上,房企更名,不僅反映企業自身的發展新戰略,背後更折射出整個行業的劇變動向。隨著我國房地產存量市場規模日益增大、地價的持續走高,傳統開發商利潤空間被壓縮、“增收難增利”的困境日益凸顯。尤其是近期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壓力不斷加碼,迫使開發商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

傳統開發商在住宅領域格局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藉助既有的品牌優勢和資金優勢主動拓展新興業務,比較常見的是將房地產周邊服務作為佈局和培育重點,如:物業服務、長租公寓、教育培訓等。在未來時機成熟時,傳統開發商將新興業務作為主營業務,不排除分拆上市、真正實現業務轉型的可能。

改名換面,去地產化或已是大勢所趨!

總之,房地產行業去地產化已經是大勢所趨,開發+經營將是接下來未來一段時間房地產行業的主流經營戰略。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講,多元化經營應該充分考慮主業和創新戰略的領域的協同效應,同時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戰略轉型充分結合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