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歷史小說《孫武傳奇》第二十六章 進獻兵法 蓄勢待發謀伐楚

第二十六章 進獻兵法 蓄勢待發謀伐楚

翌日,闔閭端坐在王座之上,他知道幾十雙眼睛在盯著他。他壓抑住心中的洶湧的波濤,正式授封孫武為上將軍,主持伐楚抗越大計。

幾十雙眼睛瞪大了。

夫概在一旁仍然有些憤憤。雖然二妃被斬由他挑起現在感到氣短,但他依然皺眉說道,“校軍場上抗令不遵,誅殺二妃,該治何罪?”

闔閭正色喝道,“校軍場上沒有二妃,只有軍卒!”

孫武心中湧過一陣熱流——闔閭將國家大計全力重託。

散朝之後,闔閭單獨約見夫概。還未等闔閭開口,夫概就直言搶問,“吳國人多地廣朝野一心,正呈興盛之勢。伍子胥和伯噽皆為楚國亡命之臣,為洩私憤而投吳,孫武也為躲避齊國內亂而入吳,他們未必真心為大王出力。如此重用他們,難道不怕天下人恥笑我吳國之人都是酒囊飯袋?”闔閭語重心長,“我並非耳塞目閉,也聽到朝中多有議論,以為伍大夫和孫將軍身居朝中要職,國中大權盡付他人之手。此言差矣。”

夫概不解地看著闔閭。

“吳國原為沼澤之地,偏遠小國。先祖高瞻遠矚,借力興國。一代名相屈巫臣原為楚國亡臣,先祖明辨其治國之才,委以重任。屈巫臣忠心不二,竭誠事吳,以車戰之法增我國力,後又說服群舒、諸越等國叛楚投吳。四方精英皆來投吳是興盛之兆。但能利國,何必計較主客之分?眾臣如不解寡人之意,你需為之勸導,不可輕信流言擾亂朝政。”

夫概點頭,“我也是為興吳大業。只是覺得他人畢竟不如自家人忠誠可信。”

“王弟應放開度量,忠奸豈是由親疏所定?父子、兄弟也會自相……”

闔閭突然語塞,皺眉沉默許久,“但能忠君為國,不管內外,一視同仁。”

孫武果然不負眾望。

除了《兵法十三篇》,孫武又接連進諫:“伐謀”——制定伐楚抗越的長久謀略和短期計劃;“伐交”——安撫附屬小國,結交強國,試探動向;“伐兵”——整頓軍制,大興水師和車戰。

孫武事必躬親,伍子胥也一一親臨。

伍子胥感覺到吳國大軍日益精銳,如一枝利箭瞄準楚國蓄勢待發。

而此時的楚國也發生了大的變化,最主要的一個是伍子胥和伯噽最想看到也最不願看到的。那就是——費無極死了。

費無極最擅長借刀殺人,而殺死費無極的人恰恰是他剛剛用過的刀——囊瓦。

囊瓦在費無極的蠱惑下怒氣衝衝領旨捉拿伯郄宛。伯郄宛自刎以示清白,全家也遭滅門之災。囊瓦自以為捉拿了叛臣,洋洋自得。數日之後的一個夜晚,囊瓦酒後登上花園裡的涼閣。習習的涼風把陣陣歌聲送入耳中。一開始囊瓦並不在意,以為哪家酒樓夜宴歌舞,忽覺歌聲悲涼滿含怨恨,傾耳細聽,清晰可辨,“莫學伯大夫,忠而受誅,身已死,骨無存;楚國無君,唯費與鄢;令尹木偶,為人作繭;天若有知,報應立顯!”

囊瓦大驚,繼而大怒——歌中的令尹就是他自己。

眾隨從立即下樓搜尋,結果驚奇地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都供奉神位,香火延綿不斷。詢問供奉的神位是誰,百姓理直氣壯答道,“是伯大夫,楚國最大的忠臣。我們盼著上天顯靈,懲治惡人,為伯大夫申冤。”

歌聲夜夜如此。

囊瓦開始懷疑自己當初遭受矇蔽,遍訪朝臣,公子申說,“伯郄宛等人世代忠貞並無通吳之事。”

囊瓦漸生悔意。

沈尹戍更是直言相告,“費無極自恃大王的寵臣,和鄢將師狼狽為奸。教唆先王奪媳為妃,羅織罪名陷害太子建,排除異己冤殺伍奢父子。如今又借你之手殘害左尹伯郄宛,殃及陽、晉兩家。百姓對這兩人恨之入骨。如今禍及令尹,對你的咒罵聲已經遍及全國。”

囊瓦大怒,披掛甲冑,持劍帶兵——這次是衝向費無極和鄢將師的府邸。

費無極一生借刀殺人,終於死在刀下。

鄢將師一生狐假虎威,終於命喪虎口。

【本文是原創長篇歷史小說,首發於《黃河口晚刊》,分50期連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