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並肩 共創中國文學新高峯

中國文學史,承載著五千年的歷史,它的起源要追溯到上古時期。歷史斑駁,已經無從考究上古時期,誰是打開中國文學史第一頁的人。然而,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來到了當下我們可見證的時期,說到開啟中國網絡文學大門的第一人,大家都會脫口而出,那是1998年的“痞子蔡”。

在網絡文學出現之前,中國文學正經歷著一場“疲軟”。1958年,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在天津712廠誕生。至此,到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電視機開始逐漸進入到中國的千家萬戶。緊接著,錄像機、VCD/DVD機等的相繼普及,人們開始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這時,一部分曾經沉迷於文字構建的故事的讀者開始把“想象力”從文字中解放出來,因為他們發現,不需要想象,通過“可視的文學”——影視作品,直接就可以把故事呈現於眼前。他們開始對這新鮮的文娛工具流連忘返。對影視的迷戀正逐漸分流原來的文學愛好者,閱讀正慢慢被閱片所取代,文學正受到影視文化強烈的衝擊。為此,甚至有人曾預言:“文學將死”。

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並肩 共創中國文學新高峰

然而,電視不久便迎來了新的對手——互聯網,沒想到它卻直接引發了文學的春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開始習慣於在互聯網完成各類的文化活動:分享音樂、分享視頻……甚至閱讀。文學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只是這次換了一種新的傳播方式。文學青年通過網絡閱讀網站上傳的小說,也通過網絡,將自己的故事與世界分享。因為這種文學共享形式都是通過網絡完成的,“網絡文學”這個詞便由此而來。而1998年的那一場“文學地震”,造就了網絡文學,那個關於“痞子蔡”和“輕舞飛揚”的故事,成為了網絡文學一個華麗的開篇,不久,中國第一部“網絡文學+”也誕生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改編成了電視劇緊隨上映。可以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不僅打響了中國網絡文學的頭炮,更是中國“網絡文學+”的奠基石。

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第一階段:互補

自網絡文學誕生以來,無論是它生長擴散的驚人速度,還是它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都與當時以“嚴肅”為標杆的傳統文學形成了對比。對於“傳統文學”的標準,有不少說法,在此,我們主要針對的是發表之初,是通過紙質文本進行出版的文學作品,相應的,網絡文學便是通過網絡文學閱讀平臺進行首發的文學作品。在當時,“傳統文學”的代表作是阿來的《塵埃落定》、王安憶的《長恨歌》等,這些作品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和沉澱的現實主義色彩,有非常飽滿的文學性特質。而《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則相對更富有時代氣息,青春洋溢,裡面的人物也刻畫的生動有趣,閱讀的時候彷彿就發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因此讓讀者閱讀的時候很容易便能取得共情。以《塵埃落定》為代表的傳統文學在創作上的嚴肅精妙,與以《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為代表的網絡文學在語言上的親和力,在讀者的閱讀需求上是一個互補。因此,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在二十一世紀初,呈現出各有千秋,相互補充的局面。

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第二階段:相融

僅僅一部作品不能代表網絡文學。在之後的二十年間,從事網絡文學創作的作者越來越多。一家獨秀不是春,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創作者的增多,創作的題材、文風,也逐漸豐富。隨著如今何在的《悟空傳》、酒徒的《家園》等具有厚重文學性和創作上具有大格局的作品問世,象徵著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越發接近。這時,在傳統文學陣營中,也出現了不少“平易近人”的作者,如郭敬明,他先以網文作者身份出道,後又進行傳統文學的創作,他創作的《悲傷逆流成河》等作品雖以傳統方式出版,但作品的風格清新,貼近青春生活,跟網絡文學中的青春文學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一些網絡作品,由於網絡中的閱讀量很高,所以相應地也出了紙質文本;一些傳統文學作品,因為受到讀者的歡迎,因此也在網絡閱讀平臺出現了電子版的文本;而更有一些網絡文學作品,它先是通過網絡進行連載,最後卻以紙質書出版收尾;這從出版形式上和內容上對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無法清晰的區別,這個階段的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界限模糊,逐漸相融的階段。

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並肩 共創中國文學新高峰

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第三階段:並肩

如果說在網絡文學剛開始出現的階段,青春和玄幻題材佔有很大比重的話,那麼在即將進入的第三個階段,將會以傳遞網絡正能量為根本目的,增多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隨著題材的逐漸豐富,創作手段和技巧上的逐漸多維,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將越來越趨同,無論是從創作上還是傳播方向上,將不存在質的差異,最終成為彼此的最好的盟友。到那時候,中國文學便真正走向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階段。英雄不問出處,只要是具有正能量,只要是將文學無論從縱向還是橫向進行拓展,都將會是中國文學的使命。無論來自傳統還是網絡的陣營,僅僅是一個手段的差異,二者將以共同的目標和信念,用不同的方式對文學進行傳播和發揚。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共生共榮,中國文學才能創出新的高峰,收穫更多的社會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