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传世经典之间,只差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朱自清《经典常谈》

你与传世经典之间,只差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中国现存古籍约20万种(据《中国古籍总目》),唯有经过历史检验和洗练的、承载文化传统之积极精神且具有典范意义的书籍,方可奉为经典。经典如群星浩繁,此编作撷取指南。就分类而言,大致作如下划分,一为经、二为史、三为子、四为集。

经·胸涵浩然

在中国文献典籍中,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者,莫过于“五经”。“五经”中影响最广,感人最深者,则莫过于《诗经》。故《诗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正人之行、动人之心的双重功能,确立了《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你与传世经典之间,只差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

以《诗经》为例,具体阅读方法有三:

1

“思无邪”

要从正面理解诗意,不可思至偏邪。《诗经》是中华文明大厦的支柱之一,她与大厦的存在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她歪了,那就意味着大厦倾颓。

Ÿ

2

“千古人情不相违”

缩短与《诗经》的时间距离,纵然《诗经》是数千年前旧物,事态万殊,而人的反应则与今人无别。品味个中意涵,联系身边、眼前的人、事、物,使自己进入情景之中,淡化外在的赋、比、兴之类,感受到汩汩流动的精神力量。

3

Ÿ “心气和平、熟读涵泳”

不要将个人私念强加于诗,通过反复涵泳,让诗意自然流出,与自己的情感、思想相融汇。“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勿躁而急,勿荡而嚣,勿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王阳明

史·高处眼亮

中国史籍浩瀚,且多为洪章巨著。比如一本《资治通鉴》,涵盖了超过1400年的叙事,你要如何读它?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资治通鉴》的最佳读本,是20世纪5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个整理本。而对于绝大多数非文史专业读者来说,要通读这样一部皇皇巨著,恐怕会很有难度。文言文以及历史背景知识,都可能成为阅读的障碍。

你与传世经典之间,只差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

在此我们提供以下几种常见情形供大家参考:

Q

希望有白话本《资治通鉴》以辅助阅读。

A

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是市面上比较流行也非常有影响的一种,编写者在这套书上的确费了不少功夫,内容比较完整,出现的也比较早,在大陆出版后即大受欢迎。但柏杨这套书除了白话翻译外,还加塞了他本人的很多评论。想提醒大家的是,柏杨在解读中国历史的时候,有自身的意识形态立场。读他的书,借助其白话文来帮助理解《资治通鉴》原文,完全可以,但千万不能被他的个人思想牵着鼻子走。

Q

只想对《资治通鉴》的风貌作些了解,并不执着于读完整部书。

A

针对这部分读者,我们推荐一些节选本。想重点向大家推荐的,是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由王仲荦编注的《资治通鉴选》。由于《资治通鉴》叙事十分高明,许多看似与主要的历史事件无关的枝枝叶叶,都是在帮助读者绘制一个更加全面的历史图像。王仲荦的选本看似懒散,没有对原文做修剪。但事实上,这样不妄做改动的选本,恰恰是参透了《资治通鉴》的三昧。虽然很多老师非常重视袁枢编注的《通鉴纪事本末》,这部书对于不熟悉历史事件的初学者来说,的确是入门的好帮手。但也诚如很多前辈已经指出的那样,袁枢的才、学、识都很一般,改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往往遗失了很多原著的精神。我们还是不能以它来代替《资治通鉴》。

你与传世经典之间,只差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

子·心游意骋

《墨子》堪称古代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而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墨子》一书的命运和经历相当独特,比如,很多传世先秦典籍至少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具有高度稳定性的经典文本,可《墨子》的文本至今都没有形成。以《墨子》为例,我们该如何读这部被“冷落”的百科全书呢?

你与传世经典之间,只差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

读《墨子》,首先要了解墨子言说的特点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墨子》可能是最缺乏文采的,无《论语》之简约深远,无《孟子》之雄辩恣肆,无《荀子》之缜密精细,更无《庄子》之奇诡谬悠。墨子及其后学跟其他诸子大异,他们刻意彰显为文学出言谈之“用”,而贬抑有可能带来干扰的“文”,遂使其文质朴有余而文采不足,成为史上一大憾事。但因其独到之文,强化了先秦诸子的多元性,何尝不是史上的幸事呢?

Ÿ

《墨子》文章类型多样,读法不能千篇一律

读《非命》等篇,要留意其论证方法,即“三表”。从文章写作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方面看,围绕某些基本原则来立言,意味着历史前进了一大步,对文章逻辑思维、主体结构及表述方式的成熟有重大意义。

Ÿ

读《墨子》尤须关注它对当下的价值

墨家既不讳言利,又反对“亏人自利”,既不虚廓,又有价值担当,比较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墨子的利他观念当有助于矫正现代人对自我的过度沉迷,激发他们对世人的关爱。墨子的平等观念体现在礼教政治诸多方面,比如政制方面,他张扬“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墨子·尚贤中》)司马谈评墨家礼制,尝云:“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论六家要旨》)而这显然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

集·绣口造梦

开创了五言诗历史的《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被钟嵘誉为“一字千金”,这样一组无作者、无时代说明的诗篇,该如何读呢?

你与传世经典之间,只差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

Ÿ背景还原

从作品中寻找信息,先看其“地”,后看其“人”,再看其“意”。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发现其作者是一群为追求功名客居东都洛阳的落拓书生,其时代则是在东汉末,放到这个背景下来理解诗中别离、相思、宴饮、乐游之类的内容,便会看到其背后蕴藏的一代士子的心灵颤动。

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

汉末风雨飘摇之夜,落拓书生的情感与思想如同猛兽,冲破了经典价值观的束缚,在自由的天地里奔突、驰骋,用诗歌创造了内在生命的神话。以往人们多关注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实则用语言建构的生活世界之下所蕴藏的心灵世界,才是诗的重心所在。

观其艺术

《古诗十九首》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四言诗式,开辟了五言诗的时代。且真情所致,随心所欲,浅语道来,自成奇文。这些诗无一字奇,无一句奇,但却无诗不奇。决不可句摘。要感受它们平淡中的奇绝,因为它们是“浑然天成”的。

王立群读《孟子》时说过,经典常常不是读懂的,而是在和实践的共鸣中感悟的;经典不能赐予你直接需要的东西,而是指引你行走的方向。

热衷“经典阅读”,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要从中吸取精神资源。吸收得愈多愈广,精神底气愈足,就愈能在独立的选择、消化、融会、创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同时,读经典更要提防历史上那些板结固化的认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经典,你会发现更多的真相。

你与传世经典之间,只差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

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来处”。阅读经典,可以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一直以来受到的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及影响。然而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苦于有读经典之心、无读经典之力,甚或有读经典之力,却寻不到亲近它的路径。因此,邀请专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向读者总结、介绍正确的、通俗的经典阅读方法,传授他们阅读经典的经验和思考,有着十足的必要。本书挑选中华传统经典如《楚辞》《尚书》《左传》《史记》等等一般读者足可想到的文学或历史经典共50部,应是代表传世典籍中最核心、最精粹的部分,邀请学界权威的教授或学者分篇撰写成文,既有阅读方法,又夹背景介绍,教授读者科学的、正确的阅读经典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