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電子版權——作者授權需謹慎


數字出版如火如荼,移動閱讀方興未艾。紙媒出版與數字出版之間的關係也在根據市場發展不斷變化。新事物層出不窮,作為出版行業的從業者也是目不暇接。而眾多作者對於新閱讀載體及其操作形式所帶來的版權操作方式改變,很難明瞭其中的微妙關係。對於其中的電子版權,作者在授權方面更是不知所措。有的守著版權惜售,讓版權成為無效資產。有的則是輕率授權,最後反而失去紙媒圖書的出版機會,落得人財兩空。

現在的圖書版權權利一般分為三部分,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實體圖書的版權,其次就是不同語言,不同地區的出版權利。最後就是近幾年興起的圖書電子出版版權及其他延伸權利,成為出版協議新的一部分。

數字閱讀,電子出版雖有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和部分的獲益群體,但整體來說還在探索盈利模式和用炒作概念以吸引資本投資的階段。整體操作浮躁、務虛畫餅過多,實際推廣運營卻仍沒有穩定的模式。電子版權這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已經和傳統出版分道揚鑣的網文文學,他的寫作、出版、受眾自成體系,與傳統出版漸漸成為兩個體系,彼此受眾也重疊不多。這類文體的內容,大部分是很難轉變為常規實體圖書的,所以在此不需討論。另一類則是基於傳統實體出版而延伸出的電子出版。這部分主要操作模式及利益鏈條還是依賴於傳統的紙媒圖書出版。

第一類因為文體結構,以及素材方向,大部分是很難轉化為實體出版物的。而第二類的作者就需要仔細思量自己的電子版權應該如何授權,如何操作。做實體出版的,經常會看到電子版權已經授權給某網站,只剩下紙媒權利的投稿。這類稿件除非是名家大作,否則一般作者的投稿,單此一項,基本就會被出版機構pass掉,不予考慮出版。電子出版目前普遍收益有限,但是對傳統紙媒出版的影響和衝擊,確是越來越多。一般作者,如果紙媒、海外、電子版權不齊全的話,將會很難得到出版的機會。因為出版方在權利不全的情況下無法計量自己的利益範圍,而且其他權利對紙媒的衝擊也成為不可控的因素。如果實體書不投入大力氣包裝操作很難暢銷,而在權利缺項的情況下,如果投入了人力物力,又很容易為他人作嫁衣,所以面對此類稿件實體出版機構也就敬而遠之。其實就算是知名作者,大部分也是把版權打包授權給實體出版機構,然後委託實體出版機構,依託於紙媒出版物,再去運作授權,以此獲得增值利益。當然這個條件要優厚得多,在商言商嘛。

很多作者對於電子版權收益的期望過高,甚至遠遠脫離實際。現在的一般紙媒出版物延伸出的電子版權收益,也就在幾百數千。如是名家或者有一些熱點、特色的也不過是數萬到幾十萬的收益,且這個收益是銷售收益,不是作者最後的實際分成。銷售收入平臺要收取其中收益的40-60%,餘下的還要出版機構與作者再分成。本來就不多的收益更是稀釋的無足輕重,這個和作者所期望的百萬版稅是天上地下的。其實作者所謂的百萬版稅分成概念,更多的是來源與前文所說的網文系統的宣傳。這個百萬版稅收入的作者一來是數十萬寫手中的鳳毛麟角,少之又少。二來更大一部分是網文系統為資本運作需要所宣傳出來的,水分十分大。真如他們所說,那曬曬納稅單所有的疑問也就一目瞭然了。實際上常規的電子出版目前收益非常低,遠遠沒有形成穩定的收益模式。且在目前這種浮躁的大環境下,傳統出版及電子出版環境在短期內也不會有什麼改觀和突破。

電子版權因為作者對此利益不甚瞭解,而很多電子出版機構又唯利是圖,所以在授權合同中充滿了陷阱。網站對於作者不是服務和培養,而是在協議中用偷換概念,移花接木對作者進行變相的壓榨。如有的網站要求作者在其網站授權電子版權使用,如果今後圖書得以實體出版,也要對其網站進行分成,美其名曰宣傳推廣費。試問一個擁有成千數萬作者的網站,你對其中一個小作者怎麼宣傳推廣?就是所謂的宣傳推廣大都也是由作者自己埋單去買榜,最後的收益還是轉入網站的腰包。還有一種是與其網站簽訂電子出版協議,但是實體出版的權利也委託給其網站操作。網站為了盈利,必然要把版權加價出售。如某網站,給某常規作品標價版稅10%,起印一萬冊。而此書在其網站做了一定重點推薦之後,電子版權總收益也不過數千之內。但其標出的實體出版價格已遠超出此書的出版價值。那實體出版機構在權利不全,且價格超高的情況下,怎麼會選擇合作?如此情況比比皆是。

所以作者的電子版權在授權時候一定要斟酌再三,想明白自己的目的,是要最終實現實體出版,還是就只在網上放放。如真希望最終得以出版實體圖書,那麼電子版權切不可隨便授權,還是一起打包授權給實體出版機構為佳。如果就是為了換取網站那幾百數千的收益,實體可有可無,那到可以先授權出去,換回幾斤米麵錢,自娛自樂。

作者注:

時至今日,出版的大環境也改變很多。實體出版勢微,知識付費崛起。這為許多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獲利機會和渠道。但不管遊戲怎麼改變,最終還是隻有少數人能夠真正獲益,分享到果實。聽書也好、問答也好,參與者千千萬萬,但可以達到可觀收益的還是金字塔尖的一小部分。所以不提高自己水平,而寄希望通過玩新遊戲獲利,這隻能拼運氣,賭概率。但這並不是可持續,可複製的模式。

傳統出版勢微,但也還沒死,其影響還有一些,作為平臺和基礎宣傳渠道的作用還是有用的。通過紙媒出版,可以迎來更多其他版權輸出渠道的機會。當然找個靠譜的機構和合作者授權也是重中之重。大部分出版機構,想法太天真,對這個新世界瞭解甚少,更多的是停留在理想和理論中,這也不免讓作者有了明珠暗投的擔憂。所以找對人做對事,凡事多用心,這個世界是留給有心人的。有想法,一切皆有可能。沒想法,有可能的也就成為不可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