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魂 历代龙纹演变史


【新石器时代龙纹】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玉玦,头似猪首;在三星他拉出土的“s”字形玉龙,躯体卷曲呈“s”形,丫形玉器的上端是猪龙的平面表现形式;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s”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上有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的龙纹;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也似猪龙。有学者大胆推测,正是从这一件陶盘开始,龙纹开始演变发展。

【殷商时期】 龙身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几种龙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即: 1. 眼多为“臣”字眼,还有菱形眼和圆形眼 2. 口微张,圆雕龙还露牙齿 3. 脑后紧贴颈部有倒伏状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还长出嵴齿 4. 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云雷纹,方菱纹或重环纹

【西周时期龙纹】 形式主要有三种装饰在玉璜上和各种形状的佩饰上的龙纹。有单身龙,更多见的是二龙,龙与凤或龙与人合体的造型,其时代特征是: 1. 眼多为“臣”字形,还有椭圆形眼和委角方形眼 2. 上唇上卷,张口吐出下卷的长舌,额上突出一个似大括号形的小尖头,后有一绺上飘的鬃毛,亦可视为角或耳。 3. 采用大斜刀或大斜刀与阴线相结合的线条来表现纹饰。 4. 龙基本为侧视的片状雕,尚未见圆雕的龙


【汉时期龙纹】 王充在《论衡》中写道:世俗画龙,马首蛇尾。这就是汉代龙纹的写照。 汉时期龙纹特点: 1.汉代的龙形渐渐向盘龙发展,并趋向具有四足兽的体形。 2.汉以前的龙纹就是单纯的龙纹,而这时期龙纹常与螭虎纹、凤纹配合在一起构成图案。 3.汉代因螭虎纹开始盛行,龙纹渐渐就少了。此时龙角是出现在云纹耳后面,近似鹿角一样的长角,有的勾卷,还有的分岔后再分别勾卷。

【隋唐时期龙纹】 龙纹发展成熟,从此龙纹基本是这种模式。隋唐五代龙纹有以下特点: 也是采用浅浮雕与细阴线结合技术来装饰在器型表面,也有采用了镂空技法,与龙同时出现 的有火焰珠纹,流云纹,水草纹,山石图案等。龙头较长,头上有鹿角,云形耳和毛发,丹凤眼,口大张,嘴角超过眼角,后腿特长,一足与尾相交缠绕,腿关节处有毛,足为三爪,躯体较南朝时更为细长,接近蛇形,身上刻有网状鱼鳞纹

【辽宋金元时期龙纹】 1. 采用高浮雕与多层镂空相结合技法 2. 多以云朵,海水或花草作衬景,雕成云中飞龙,降龙,行龙或蹲龙,更具立体感 3. 龙的形象与唐代龙纹大体相同,延续唐代龙的双鹿角,双凤眼,鱼鳞纹,三爪,肘毛等 4. 只是在细部有一些变化,如张口稍小,嘴角不超过眼角,头发变浓,头发向后飘,颈部细长而身体较


【元时期龙纹】 元代龙细颈肥身元代和明初的龙纹,上嘴唇明显拉长,向上翻翘,这一特点颇与五代辽墓出土的龙形相似。

【明时期龙纹】 早期:上唇长而上翘,浓眉凤眼,颈细身粗,但其脑后的头发上飘,则体现了明中晚期玉龙的特点,是由宋元向明晚期过度的龙纹,龙的上嘴唇缩短,与下嘴唇收齐,嘴巴紧闭,龙发综聚向上飞起。 晚期:明代晚期龙纹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缺乏宋元时期龙的生气和活力.

【清时期龙纹】 1. 龙的头发多而蓬乱,飘向脑后,甚至额下都长满胡须 2. 双角粗壮如松枝,一对虾米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锯齿状,两条龙须下垂,额下长满胡须 3. 足伸展为四爪或五爪 ,尾端分出许多尖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