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能否消滅殺熟實現」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相信大家近些年,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是指在使用互聯網提供的服務(如打車、訂票)時,使用頻次高的用戶,反而要支付更高的價格;而很少使用相關服務的“小白”顧客,卻能享受到較低的價格。除此之外,網站還會根據你的消費狀況與迫切程度制訂不同的價格策略。

早些時候,滴滴、肯德基都因殺熟被詬病,但他們都做出了否認的回應。但為何iPhone6和iPhoneX、新用戶與老用戶之間不同的定價區別,都沒能得到企業合理的解釋。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顯然是存在的,並且隨著頻繁的數據收集逐漸普遍。

區塊鏈技術能否消滅殺熟實現”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前日,作家王小山發微博炮轟飛豬旅行APP大數據殺熟。王小山稱:“一張機票,查1104,到訂的界面變成2322,過幾個小時變成2796,在別家訂了,1300,返回飛豬,又變回2322,癔症。”

王小山還回憶稱,此前從利馬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機票,同一航班,別家賣2500元,飛豬顯示的售價卻高達3211元。

這一舉動,徹底將各軟件之間心照不宣的大數據殺熟行為擺到了明面上來,曾幾何時,所謂的“開放、平等、協作、快速、分享”的互聯網精神此刻卻被拿來當做謀取利益的工具。

區塊鏈技術能否消滅殺熟實現”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不過,江山代有人才出,被稱為價值互聯網——區塊鏈的出現或許是淘汰殺熟亂象的一把利刃。

縱觀殺熟亂象,我們可以發現存在這樣幾個痛點,一個是大量的用戶數據集中地流向了互聯網巨頭們,二是他們可以任意地使用這些數據,三是他們可以隨意篡改自己的商品服務價格。

針對這些痛點,區塊鏈的去中介化、加密特性與智能合約或許能夠能夠很好的掐住“殺熟”的軟肋。

簡單地說,區塊鏈可以理解為一種分佈式的數據庫,只不過這個數據庫存儲的位置比較分散。裡面的所有數據都是以“鏈條”環環相扣的形式連接在一起的。

或許有人玩過這樣一種遊戲:在一群朋友中,第一個人會有一段自我介紹,第二個人不僅需要介紹自己,還需要將上一位人的介紹複述出來,第三位同學再重複第二位同學的做法。而且這些“介紹”並不會有有一箇中介化的“owner”掌控,,而是擁有無限份“拷貝”,分發給區塊鏈網絡裡的所有人共同保管。這就是“簡化版”的區塊鏈。

除了去中介化以外,區塊鏈技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加密,也就是說鏈上存儲的數據是不會被企業輕易獲取到的。

以訂酒店數據為例,很多人的訂酒店數據存儲在區塊鏈(公有鏈)上,也可以是運行在國家相關機關(可信任)的私有鏈上,剛開始的時候系統生成一個專有密鑰(鑰匙)只有你自己才能打開專屬於你的“潘多拉數據魔盒”,企業無法獲取到你的個人信息。就像區塊鏈上的比特幣交易一樣,數據庫中所有信息受到保護,這樣一來, 零散的數據可以安全互聯並轉換成結構化知識,而數據共享的經濟激勵則被放入區塊鏈協議本身。那麼在信息交易、儲存以及更改的過程是不可篡改的情況下,大數據殺熟將沒有立足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