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正確地看待殘疾人

失去肢體跟失去親人一樣讓人難過,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失去肢體還會讓人難受,除了承受心理上的壓力,還要承受幻肢的疼痛。

如何讓孩子正確地看待殘疾人

每個人生來都有罪,但我們從未因此看不起某個人,但我們很容易歧視或者不正視殘疾人,因為他們的缺陷表現在外。所以想要孩子不對殘疾人好奇,不對殘疾人指指點點,就需要讓孩子忽視外表的不同,更多關注內心世界。

好奇心人皆有之,當我們第一次看到未知的東西時,難免驚訝、難免抑制自己的情緒,這是人之常情,不論孩子還是大人都可以接受。但第二次就應該以該有的心態面對,比如見到殘疾人,第一次驚訝,第二次應該表現出該有的尊重,把他們視作正常人一樣。如果第二次嘲笑他們,鄙視他們,這就是不正確的心態。

殘疾人的心智也不同,有的內心強大,已經接受了現實,包括殘酷的現實,他們對鄙夷的眼神早已見怪不怪了。而這也是殘疾人不敢面對世界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出來一次,受不了打擊,以後就再也不敢面對世人,把自己隔離在孤獨的空間裡。

如何讓孩子正確地看待殘疾人

作為父母,我們也許已經對此見怪不怪,不會歧視殘疾人,但對於孩子,需要一個教育和引導的過程,讓他們學會尊重、學會關心和愛護比自己弱小的人。不論是大人、小孩兒、正常人、殘疾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人,他都享有他該享有的權利,這是一切的根本,也就是人權意識。

如何教育孩子把殘疾人當作一個正常且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呢?

  1. 不要小題大做:孩子會通過模仿家長來表現自己,所以父母看到殘疾人時要變現得很正常,不要緊張、更不要誇張、歧視。
  2. 不要做假設:殘疾人可能不能通過語言或眼神交流,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想表達和交流,更不應該被忽視。
  3. 禮貌就是禮貌:禮貌的規則不能改變,即使對陌生人、殘疾人。沒有人喜歡被人盯著看,被人打斷,被人指指點點,或者被人談論。
  4. 問題是可以接受的:孩子見了殘疾人,難免會問些奇怪的問題,不管多奇怪,都是正常的,讓孩子勇於提出來,也直面跟孩子討論,把好奇心轉化為尊重和普通的認知。父母應該誠實而徹底地回答他們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很直白,比如問殘疾是否會傳染。
  5. 接受不同:所有的個體都有差異,我們要接受這種差異,包容變化,具備了同理心才能更好得融入這個世界。

當然,個人接受不接受、能不能正視殘疾人,還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如果社會本身默許這種情況存在,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就像《使女的故事》裡的使女,整個社會都把他們當生育機器,沒有其他的人權,這種情況下,想讓一個孩子轉變觀念,幾乎不可能。好在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重視殘障人士的權利,通過一些福利來保障他們的權利,甚至在某些方面對他們做傾斜,這種環境,孩子就可以正確地面對殘疾人。

如何讓孩子正確地看待殘疾人

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東西比課本上告訴他們的多得多。父母要身體力行,為孩子樹立榜樣,否則我們如何要求自己的孩子呢?

人之所以為人,不是因為他的身體,而是自由的靈魂,我們只有學會尊重獨立的靈魂,才是真正地尊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