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願園地 · 慈悲如潮湧的《阿彌陀經》

弘願園地 · 慈悲如潮湧的《阿彌陀經》

第一重,釋迦牟尼佛“三勸願生”,慈悲如潮湧。

第二重,六方諸佛證誠,慈悲如潮湧。

弘願園地 · 慈悲如潮湧的《阿彌陀經》

初讀《阿彌陀經》,頗感過於短小精悍,甚至偏於枯燥;再讀,廣贊依正二報莊嚴部分甚是精彩,令人萬分嚮往;又讀,經末釋迦牟尼佛嘆難勸信,深感世尊慈悲無量,為之動容。但無論如何讀,終覺六方諸佛證誠部分實在篇幅過大,且重複雷同,愚笨凡夫,著實難解經義。

近來,重聽淨宗法師《阿彌陀經歸宗解》,又看講記的文字初版,內心為之大震。原來,一部不過一千餘字的《阿彌陀經》,竟如無邊的浩瀚虛空之海,洶湧而來,慈悲無限,感天動地,終令泣然。

若詳細說來,全經的慈悲之處何止一二?“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當然不是凡夫所能瞭解的。所以,此處所說如潮湧的慈悲,只說愚感之兩重。

弘願園地 · 慈悲如潮湧的《阿彌陀經》

第一重,釋迦牟尼佛“三勸願生”,慈悲如潮湧。

經文開端,釋迦牟尼佛廣贊極樂淨土依正二報莊嚴,把自己親眼所見的真實相狀,生動如畫般展現在我們眼前。這一幅極美、極純、極淨的畫卷,是我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讀誦著經文,彷彿身臨其境,陣陣香雨隨風而來,朵朵妙華沁人心脾。

講到此處,世尊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但凡有道心者,但凡深感世間之苦者,早已心動不已,此時,如來又以善言相勸,何等慈悲。

這慈悲,恰如久居內陸之人,初立海邊,一片嚮往已久的海浪,翻卷著無盡愛意,向我們輕輕湧來。

下面,佛陀又以金口開顯,少善非因、唸佛正因,若能依法稱名,念念相續,一心不亂,必得臨終佛迎、往生淨土真實之利。佛見如此正因正果,遂道:“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既然極樂淨土美如詩畫,佛與聖眾莊嚴功德成就,當然心向趨之,但如何去得?世尊知道我們的心意,如知子莫若父,所以告之一心稱名,必得往生。但凡夫總是我執深重,雖然我們自己不覺,以為深信,在佛看來,一切疑心,了了分明,所以第二次勸信願生。

這第二次勸信,好比第二層海浪向我們湧來,如同愛子情切的慈父,把無數美味捧送到飢餓遊子的胸前。

經文將至尾段,佛陀生怕我們再生疑惑,所以誠請六方諸佛前來為他作證,而後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第三次勸信,正如第三層湧來的海浪,已經湧到我們的小腿,好像已經不必多說,迫不急待地要把我們擁入懷中,隨他而去。

弘願園地 · 慈悲如潮湧的《阿彌陀經》

第二重,六方諸佛證誠,慈悲如潮湧。

經文開始便說:“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足見此會規格之高。

在六方諸佛證誠段中,每一方略舉數佛,然後說:“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如果說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如一片功德海,那麼六方諸佛便是十方功德海;如果說釋迦佛一佛三次勸信願生如三重海浪,那麼六方諸佛的證誠,就好比萬潮湧動。

讀到此處,好像我們就在世尊的身邊,順著他手指的方向,一一望去,只見六方無數如來,各自於佛國中出廣長舌相,向我們示明,釋迦佛絕無虛言。

想我以此卑劣濁惡之身,得聞釋迦佛之經教,已是人生大幸,何德何能,敢勞恆河沙數諸佛大架,特來救度?

此番氣勢,此番無緣大慈,此番無緣大悲,我當以何領受?唯能念淚面向十方,頭面作禮,但稱南無阿彌陀佛,畢命為期,終生極樂,以報此潮湧深恩。

佛取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