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色(一)

本文摘自网络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色(一)

磁州窑陶瓷工艺简练流畅,挥洒自如,历史悠久,中外闻名。其典型代表是白釉瓷、黑釉瓷和白地黑花釉下彩瓷。这种表现手法,一改过去以刀在瓷胎上刻划为用的奔放笔法,熟练的技巧,表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还是诗文书法都能洗练潇洒,简洁明快,将古代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艺术高度结合,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烂多彩的奇葩。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色(一)

金代珍珠釉刻鹰猎兔图大罐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一带,因地属磁州而得名。磁州窑始烧于宋神宗元丰年间,是宋代北方民间瓷窑之一,所烧瓷器均供邻近地区百姓实用。多少年来,由于民间色彩浓郁,一直不为士大夫阶层赏识,因此宋代文献不曾见记载,直到明初《格古要论》一书才提到它。此后记载磁州窑的文献逐渐增多,但多数带有文人雅士的偏见,对磁州窑陶瓷艺术品缺乏公允的评价。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色(一)

金代黑釉刻花填白牡丹纹尊

鼎盛的宋、金、元时期。这三代里,磁州窑以其高超的艺术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步入了鼎盛期,形成了以磁县观台镇、峰峰矿区临水镇和彭城镇为中心的窑口。宋代磁州窑以生产瓶、罐、碗、瓮、盆、缸、枕之类的日用生活品为主,造型实用,纹饰生动,品种繁多。金代时期,磁州窑的窑场进一步扩大,产品种类更加繁多,风格豪放。特别是在陶瓷装烧工艺上已有重大改进,出现了叠烧技术,大大提高了窑炉的产量。金代的红绿彩工艺是陶瓷装饰上最早出现的釉上彩工艺。到了元代器物造型变得硕大、浑圆、厚重、粗犷,以大型罐、盆、瓶类居多;其中白地黑花枕是主要产品之一,其枕面上绘满人物故事、花卉图案、或题以诗词,而且以“张家造”最著名。元代磁州窑装饰除白地黑花外,或加以棕色,或在黑花上罩以孔雀绿釉,是色彩更显得丰富多彩。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色(一)

宋代白釉黑彩绘婴儿蹴鞠八角瓷枕

磁州窑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千古民窑,虽说到了元代逐渐走向衰败,但也一直没有停止生产。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余座,岁造瓷坛堆集官坛厂,舟运入京纳入光录寺。明弘治十一年,进贡于皇家之瓶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个。”这段文字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窑场再次兴旺发达,上承宋、金、元民间工艺传统,下启清代粉彩装饰艺术。特别是设立了官窑,大批精美的瓶坛征用入宫,提高了磁州窑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更加稳定、秀气,无论是日用瓷的碗、盘、碟、罐,还是供皇家用的瓶、坛,都更加注重装饰,绘画娴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清至民国时期,彭城镇的瓷业生产多以民间日用瓷为主,继续发展并表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色(一)

元代白地褐彩绘婴儿戏虫图盘口瓶

尽管磁州窑器胎釉粗糙,格调朴拙犷野,使之不为当时上层社会的重视也很自然;但其反映出的民间浓郁生活气息,却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它突出反映出三个艺术特点:

1、 磁州窑器物毕竟是民间陶瓷艺术,而且这种陶瓷艺术来源于生活,磁州窑工匠师们把当时社会环境下,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趣闻轶事加以概括总结,用纯熟简练的笔触、刀法画刻在瓷器上,使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们感到了题材的贴切亲和。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色(一)

宋代白釉划花鱼草纹玉壶春瓶

2、 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彩绘装饰是一种新型的陶瓷综合艺术,它把制瓷工艺和传统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于器物的主要部位画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等题材;画面线条流畅,题材生动亲切,色彩对比强烈,构成了磁州窑的独有格调;而且价格低廉,成为一般城乡群众所推崇喜用之物。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色(一)

元代白地刻绘黑褐彩大罐

3、 磁州窑的装饰丰富多样,不拘一格。除常见的白地黑花,还有白釉酱花、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红绿彩、珍珠地划花、白釉绿彩、白釉褐斑、绿釉黑彩、白釉、酱釉、黑釉、低温绿釉及三彩釉陶等等十几个品种。如此繁复的装饰工艺,是其它窑系产品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它在宋代几大窑系中赫然自立,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也具有独特贡献。(未完下期待续)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色(一)

西夏白地黑釉刻牡丹纹梅瓶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色(一)

金代白釉剔花梅瓶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色(一)

宋代白釉刻鱼草纹玉壶春瓶局部图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色(一)

想了解更多收藏知识、行情,或者有藏品想展示、理性转让的话欢迎下方留言或关注头条号私信给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