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磨盤山,我是二十四道拐,曾經的民族生命線

大家好,我叫磨盤山,我出生在貴州晴隆縣。放眼全國,有許多與我同名同姓的山脈,吉林有磨盤山景區,雲南有磨盤山國家森林公園,桂林陽朔有磨盤山碼頭,相比於他們,可能我的名氣並不為太多人所知。但是,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在中華民族抗日曆史上的重要性,而這,都歸功於我身上的一條大動脈——24道拐。

我叫磨盤山,我是二十四道拐,曾經的民族生命線

我叫磨盤山,我是二十四道拐,曾經的民族生命線

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出生於什麼時候,但是應該與身邊的兄弟姐妹一樣,形成於印度板塊和喜馬拉雅山的不斷地地質運動。在我不遠處7公里的地方,有座古老的的晴隆縣城,它與雲南接壤,是雲南通往內地的咽喉要道,而我就是這條咽喉要道上最為重要的一片。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晴隆縣從秦漢時期就被設縣立郡,此後我的發展也與它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如果劃分一下,在秦漢之前,是我的幼兒期,秦漢時期開始,我步入了青春期,直到二十四道拐修建並開通,我才正式成年。在青春期,我身上就有了連接雲南與晴隆的簡易道路,那時候最多隻相當於是毛細血管,不管是道路狀況、還是運輸能力,都根本不值一提。儘管如此,大家還是給我起了一個名字,叫“鴉關”。明嘉靖年間,詩人周文化路過我這裡,留下了“烈哉風高仰萬山,雲空葉積馬蹄艱,一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圖鎖鑰關”的詩句。

我叫磨盤山,我是二十四道拐,曾經的民族生命線

我叫磨盤山,我是二十四道拐,曾經的民族生命線

我的生命轉折從1937年日本侵華開始。為了運送抗日物資,原本我身上的毛細血管不斷被拓寬、改造、重新設計、施工,往來於我身軀上的車輛也越來越多。但是由於我的身體太過於崎嶇,血管的構造還沒完全合理,所以經常會有車輛衝出血管,掉入懸崖。

1942年,一個遠方親戚的大動脈被日軍切斷了,大量援助中國的物資無法進入,於是在我們的頭頂上開通了一條航線,用來運輸物資,叫“駝峰航線”。這條航線開闢是開闢了,但是卻得不到有效的保證,經常會遭受到日軍的破壞和攔截。

運送物資有限、運輸成本太高,使得我這個陸上關卡的位置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能將我這裡的關卡打通,那麼從印度來的物資就可以源源不斷地通過滇緬公路運往昆明,再從昆明通過我這裡抵達貴陽和重慶。

我叫磨盤山,我是二十四道拐,曾經的民族生命線

我叫磨盤山,我是二十四道拐,曾經的民族生命線

於是,從1942年開始,往返於我身軀上的人和車輛越來越多,我的身軀也在承受著血管開拓所帶來的陣痛。先由中國工兵在叢林中開路,美軍緊跟其後,探索出一段道路後,由空中力量至少開拓出30米寬的道路,然後再由工兵們將道路延長10-15英里。

適應每月輸送1.5萬噸援華抗戰物資需要,1943年11月開始,又是一大批的車輛和人員在我身體上不斷地施工,原本27道拐變成了24道,血管壁脆弱的地方得到了加固,血管轉彎的地方也得到了拓寬,瞬間原本阻塞的血管大變樣,成為了我身體中最重要的大動脈。

不斷地,從那時起,一輛輛大卡車和物資像流淌在血管中的血液一樣往貴陽方向輸送。也正是從那時起,我頭頂上時不時傳來飛機的轟鳴聲,不遠處也時常有著炸彈轟炸的聲音。我知道,那是日軍的飛機,我也知道,那些炸彈是衝著我來的。好在那時沒有衛星地圖,沒有gps導航,再加上我這裡常年大霧,所以日軍的飛機很難發現我。雖然每天生活在擔驚受怕

我叫磨盤山,我是二十四道拐,曾經的民族生命線

終於有一天,我頭頂上的轟鳴聲消失了。逐漸的,我身軀上的車輛也少了,直到幾乎沒有。難倒是戰爭結束了?那為什麼都沒有人來告訴我?我就這樣被遺忘了麼?

後來才知道,我的靚照早已聞名於世,只是由於戰爭時的情報封鎖,幾乎沒有人知道我的真實存在。許多人到雲南、緬甸,甚至印度去尋找我,誰知道我一直就在這裡,哪都沒去。

如今,雖然我已經不再是“中華民族的大動脈”,運輸功能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但我依舊是中國西南方一條美麗的風景線。我見證的不只是抗日戰爭的慘烈和勝利的來之不易,也見證了中美盟軍的英勇團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