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那些事之26:水浒女性何青睐“红杏出墙”?

偷情一词源自明代。明代徐复祚《投梭记·折齿》:"你这一位财主不肯接,偏要与谢穷偷情。"《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两个暗地偷情,不止一次。偷情的目的是因为欲望和人性潜能。人类社会之初,男女媾和毫无禁忌,谓之群婚。《吕氏春秋·恃君览》云:“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淮南子·本经训》云:“男女群居杂处而无别。” 可以说当时就是滥交,故清代吴乘权《纲鉴易知录》云:“知其母,不知其父。”

既然谓之偷情,也就是暗中媾和罢了,无碍于婚姻的存在。然而当婚姻影响偷情之时,要维持偷情的存在,往往容易激化矛盾,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施耐庵的《水浒传》,对偷情似乎格外青睐,他把几位女性红杏出墙的能事写得一波三折、风水水起。

施耐庵描写女人红杏出墙的文字较多且细腻,主要描写了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贾氏、童贯侄女娇秀五人红杏出墙的那些事儿(偷情的女性还有:白秀英与郓城知县偷情,安道全的相好李巧奴和截江鬼张旺偷情,四柳村太公的女儿与邻村王小二的偷情,宋徽宗和东京名妓李师师偷情)。分析其中红杏出墙的原因,主要是经不住挑唆和耐不住寂寞,当然其中还夹杂着顶不住诱惑的成分。

潘金莲。潘金莲长得非常迷人:“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擅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天使般的脸庞、魔鬼般的身材、善解人意的风情。她开始拒绝大户的纠缠,避开清河县浮浪子弟的挑逗,说明一开始潘金莲绝对是纯情少妇,毫无红杏出墙的想法和经验,否则凭武大郎的人格魅力,潘金莲肯定给他戴上“绿帽子王”的称号。

水浒那些事之26:水浒女性何青睐“红杏出墙”?

分析开来,潘金莲红杏出墙的主要原因是经不住王婆挑唆。潘金莲的婚外情史是《水浒传》中写得最精彩最细腻的章节,西门庆向潘金莲套磁那番功夫,金圣叹评价“真所谓其才如海,笔墨之气,潮起潮落者也。”

潘金莲下嫁“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的武大郎后,虽然不甘心,但还算守妇道。后遇到一表人才的小叔子武松,潘金莲春心荡漾,产生非分之想,未曾想遭到武松的严词拒绝。武松的过激反应,使潘金莲那颗滚烫的心很受伤,导致潘金莲幽怨地说了句“好不识人敬重!”,因此她出轨的原因中,难免存在赌气的成分。后来武松出差后,潘金莲不慎用叉竿打住了西门庆。在贪图钱财王婆的百般挑唆下,潘金莲与西门庆这个风流浪子逐步勾搭成奸。西门庆家庭富足、出手大方、风流倜傥、善解人意,是一个典型的“高富帅”,使心比天高的潘金莲找回了自信和自尊。

潘金莲红杏出墙还有其他客观原因,比如她与武大郎相貌不般配,导致心理失衡。她身上集中了所有高雅美女的优点,武大郎集中了所有猥琐男人的缺点。人与大自然间许多东西无法解释: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没有对比,就没有说服力。一遇到孔武有力的武松,潘金莲马上就产生移情别恋心理。但是假如没有王婆“教唆得织女害相思病,挑弄得嫦娥寻配偶”的嘴上功夫和环环相扣的“妙计”,恐怕潘金莲从家庭主妇蜕变为淫妇荡妇的步伐没有那么快。其实,潘金莲追求真挚爱情之心无可厚非,但是当对性欲的无节制,远远超过对道德和法律畏惧的时候,她的悲剧就不远了。

潘巧云。我总以为姓潘的得罪了心底狭隘的施耐庵,否则为何潘氏美女的婚姻多不如意,且100%出轨。潘巧云的出轨更多存在耐不住寂寞也就是性不满足的主观原因。潘巧云的丈夫病关索杨雄事业心强,“一个月二十来日当牢上宿”,因而无意中冷落了生性风流的潘巧云,这使她有点耐不住寂寞。潘巧云利用为前夫王押司做道场的机会,频频与旧相识裴如海和尚眉目传情,最终在报恩寺裴如海的办公室里,与之勾搭成奸。潘巧云的偷情计划制定得很周密,负责接头暗号的是使女迎儿,前来提醒起床的是裴如海的心腹头陀。如果没有拼命三郎石秀的拼命捣乱,说不定潘巧云还要活到老出轨到老。

水浒那些事之26:水浒女性何青睐“红杏出墙”?

不过,潘巧云忘了一句话:纸里包不住火。但是潘巧云似乎对生死看淡,但遇到多情善感的师兄时,她如飞蛾扑火,毫无顾忌。她出轨的理由似乎很充分:“奴家与你同床共枕两年,还不如我与师兄两夜快活!”,这句话大胆泼辣畅快淋漓,让杨雄甚至所有性功能低下的雄性都感到无地自容。

阎婆惜。阎婆惜是小说《水浒传》里女性角色,生得一副好面相,歌妓出生。阎婆惜貌美有姿色,原为东京开封府人氏,随父母流落到济州郓城县。后其父得病身亡,无钱安葬,得当时任郓城县押司的宋江的帮助。在其母阎婆的主导下,阎婆惜被作为小妾嫁给宋江。

水浒那些事之26:水浒女性何青睐“红杏出墙”?

曾以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而美誉的北宋词人“张三影”张先,80岁时娶了一位18岁的女子为妾,苏轼赋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以此来调侃老夫少妻的婚姻。阎婆惜和宋江年龄虽然差别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她做了情人后,宋江仅仅在与之度过短暂的蜜月后,就冷落了阎婆惜。年龄之差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这阎婆惜水也似后生,况兼十八九岁,正在妙龄之际,因此,宋江不中那婆娘意。宋江也知趣,反正没领结婚证,最多算非法同居关系,所以也渐渐怠慢了阎婆惜。

估计宋江自知理亏,他故意邀请同事张文远到家里喝酒。张文远什么人?他不是三国的大将张文远(即张辽,字文远,169-222),武力过人,马上功夫了得。这个张文远吹拉弹唱样样俱会,风流倜傥眉目含情。很可能是宋江物色的绿帽子接班人。果然阎婆惜眉来眼去与的张文远勾搭上了,从此宋江不再犯愁那一亩三分地的耕耘工作。阎婆惜满园春色关不住,终于使张三郎替代宋三郎。劫了生辰纲的晁盖写给宋江的信件及酬谢黄金碰巧为阎婆惜所获;宋江发觉后要其交出,被阎婆惜否认;一怒之下,宋江将其杀死。由此,犯下人命大罪的宋江,开始了其逃亡生涯。阎婆惜一命呜呼,知县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把唐牛儿当成替罪羊。

贾氏。贾氏乃玉麒麟卢俊义之妻也。她第一次出场,是从屏风背后走出来:“乃是卢员外浑家,年方二十五岁,姓贾,嫁与卢俊义才方五载,琴瑟谐和。”琴瑟和谐说明夫妻之间男欢女爱是没有问题的。无意中燕青说道:“主人平昔只顾打熬气力,不亲女色”。这样贾氏只能像沈佺期《独不见》所云: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含春少妇吃不愁穿不愁,看见燕子夫妇在眼前晒恩爱。你想想,少妇心里何种煎熬?

水浒那些事之26:水浒女性何青睐“红杏出墙”?

玉麒麟卢俊义被吴用忽悠,到东南方向避灾一千里。卢俊义想让李固跟他同行,李固挂念着卢夫人,因此就推说有脚气,不能走路。卢俊义大骂,“李固吓的面如土色。”金圣叹在其腰斩的《水浒传》中,颊上三毫地加了几笔“李固吓得只看娘子,娘子便漾漾地走进去。”然后,以自家口吻点评:“如画。妙笔妙笔。”金圣叹嫌施耐庵写得不生动形象,于是贾氏出来劝,她并非担心卢俊义一路辛苦,而是担心李固同去,自己独自煎熬。

贾氏的风流韵事,是通过燕青之口说出来的。玉麒麟卢俊义逃离梁山,回家的路上遇到燕青,燕青把李固与贾氏“今日推门相就,做了夫妻”的家庭突变情况告诉他,卢俊义根本不信自己才离开几个月就“后院起火”。贾氏毫无出轨的理由,但是为了写作,施耐庵只得托吴用的所谓妙计,将其贾氏推进李固的怀抱。

童娇秀。乃童贯之弟童贳之女,杨戬外孙女。童贯抚养为己女,许配蔡攸之子,是蔡京的孙儿媳妇。未嫁之时,娇秀外出。王庆看到眼前晃过美女一枚,不觉心头撞鹿,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霎时间酥了半边。娇秀一眼著王庆风流,也看上了他。见王庆风流俊俏,娇秀春心荡漾,厚贿侍婢,询问王庆情况。侍婢与一个薛婆子相熟,同他做了马泊六,悄地勾引王庆从后门进来,人不知、鬼不觉,与娇秀勾搭。王庆那厮,喜出望外,终日饮酒。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多久府中上下人等,谁不知道娇秀这件勾当,都纷纷扬扬的说开去:“王庆为这节事得罪,如今一定不能个活了”。蔡京、蔡攸也听说王庆和娇秀勾搭成奸丑行,两人商议若将王庆性命结果,此事愈真,丑声一发播传。于是密挽心腹官员,与府尹相知的,教他速将王庆刺配远恶军州,以灭其迹。蔡京、蔡攸择日迎娶娇秀成亲,一来遮掩了童贯之羞,二来灭了众人议论。因为蔡攸之子是一个脑残之人,因此娇秀偷情似乎也有正当的理由可以理解的,她也需要真正的爱情。

王庆被发配,娇秀嫁给傻子。其命运大致很难想象幸福,相夫教子,终老一生也许是一句空话。不过,偷过情娇秀,肯定会怀念那段与风流王庆在一起的幸福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