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錢,到底是爲了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掙錢,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現如今,賺錢早已成為人們互相吹捧的能力,誰要是沒本事賺錢,那就是別人口中的loser,至於賺到錢的人,不管通過什麼途徑,也算是人家的本事。

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錢成了衡量事物價值的唯一標準?我們每天拼了命的賺錢,到底又是為了什麼?讀完今天這篇文章,相信你會有所感悟。


1

生活與掙錢


我們始終沒有處理好一個問題,生活和工作。工作似乎是為了掙錢,而不是為了生活,更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有一個親戚,生活弄得一塌糊塗,一心一意想給他媽爭口氣,掙很多錢,過體面的生活。

而我的想法非常簡單。回到生活開始的地方,活下去,活出幸福的人生。

人生的主旋律是生活,生活的主旋律就是讓自己變得精彩。

曾幾何時,人們把生活和工作顛倒過來了,吃飯是為了工作,人生的主旋律就是掙錢,眼睛裡流露出金光燦燦的眼神。

殊不知,忙忙碌碌一輩子,掙了很多錢,死的時候會很痛苦。

我對親戚的建言非常簡單,先把你的生活弄好了,去選擇一件自己喜歡乾的事情,從事一項自己喜歡的事業,而不是一件能掙錢的事情。

憑著自己的喜歡堅持下去,熟能生巧,掙錢是遲早的事。

我們為什麼要為錢而活著呢?

親戚的回答讓我很詫異:生活中需要錢,需要很多錢。

我見過我奶奶與我媽媽的生活,她們並沒有很多錢,我奶奶養活了我爸20年,我媽養活了我20年。

可是我們現在的家長,似乎要一輩子照料自己的兒女或子孫。

我媽經常講一句話:錢多多花點,錢少少花點。生活真的有這麼難嗎?我們真的很缺錢嗎?

我認為,是我們的慾望出問題了。

聖雄甘地說過,世界上的物質足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唯一不能滿足的是人們的慾望。

最近我的身體好了很多,至少輕鬆了很多,每天兩頓小米稀飯加地瓜或南瓜。小米、地瓜能花多少錢?

瞭解我的人可能會說我不缺錢。

我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一個人只要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錢總是夠的。一個人只要堅持不懈,認認真真地把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好,錢總是夠的。


朋友認為,我不會掙錢,並且言之確鑿。也許他們想表達的是我有真本事。

一個人不缺錢,是因為他會做事,不是因為他會掙錢。

由此可以推論,一個人很有錢,不是因為他會做事,而是因為他會掙錢。

由此中國出了一些以掙錢為能事的人,加上有人一鼓吹,很多人真的把掙錢當作一件事,當作一種本事,當作一項事業了。

從掙錢能手,到很會掙錢的人,或財智人物。

這就害了我這位親戚,他真的不知道掙錢是一種結果,是做了一種有價值的事情之後的一種結果。

你要不能給別人提供價值,別人憑什麼給你買單呢?

如果沒有做事情的本事,哪來掙錢的結果呢?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情,或者要學會做一件事情,是很不容易的。

市場確實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那個是學不來的,人生不能把希望寄託於此,否則生活會被搞得一團糟。

我勸年輕人還是老老實實地去學一點謀生的本事。少想一點投機上的事情,多幹一點長本事的實事。

掙錢,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2

人們為什麼要賺錢


在遠古時代,人們並沒有錢的概念,每天忙的就是尋覓食物。到了今天,大家都在忙著掙錢,為錢而活著。這到底為什麼?

記得有一次我約人來談共同創業,創立一個新的事業。

那人跟我說,掙錢還是很重要的,希望跟我一塊去掙錢,最好是掙大錢。倆人好像沒談攏。

我的想法是,掙錢是一個結果,事情做成了,錢自然就會有。

我又不是神仙,不食人間煙火。我相信德魯克所說的,利潤是一個結果,檢驗你所做的事業有沒有價值。

如果不掙錢,見不到利潤,表明這個事業沒有價值,浪費社會的資源和別人的錢財。

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走正道,不掙錢,那麼世上就沒有人走正道。

我想吸引一批人,走正道,創立一番事業,向世人證明,走正道,照樣能賺大錢。

別人覺得我很理想主義,邀約人來做事,不談錢,太不可理喻了。

現在的一些人確實很現實,不說掙錢,就免談。買賣不成情意在,別傷了和氣。

開個公司,談談使命、願景、戰略,怎麼鼓舞人心?怎麼喚起民眾?錢!

久而久之,老闆被逼無奈,都學會吹牛了,美其名曰路演。

我曾經認識一個毛頭小子,就是那種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人。不過,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現如今,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戰略宏偉、願景誘人,一張口就是百億級公司,糞土當年萬戶侯。

再細聽,我懂了。這些日子,他每天都要見十來波投資人,練出來了。

有人以為,企業就是一臺印鈔機。

不妨簡單算算賬,一臺印鈔機如果一秒鐘印10張一元,那麼一天就是86.4萬元,一年就是3億元。

由此而論,這臺印鈔機必須連續印30多年,才是100億元。

想想看,這些年輕人的膽子有多大,信口雌黃。

西方社會經過中世紀,終於明白一個道理,貧窮落後,落後捱打。

那麼,如何走富強的道路呢?這就是宗教革命,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轉變觀念。

貧窮落後的根源,在於他們的思想觀念被宗教束縛住了。

最貧窮落後的地方就是西歐和北歐,俗稱西北歐。那裡也是受羅馬統治最薄弱的環節。

於是,就有了路德教和加爾文教,以及後來一系列的新教。時間應該在16世紀。

西北歐人一直想不通一些事情,我們認認真真按照《聖經》上說的去做,結果是貧窮落後,被動挨打。

如果《聖經》說得不錯,我們做得也不錯,結果應該是幸福,而不應該是一系列的不幸,實在讓人想不通。

他們懷疑神職人員動了手腳,沒解釋清楚《聖經》,或者說把經念歪了。

馬丁·路德還真的發現翻譯上有問題,認為《聖經》的原意是因信稱義,而不是因信成義。

每個人只需要信奉上帝就可以得救,不需要神職人員或宗教人士代表上帝頒佈恩典。

1517年,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反對救贖券,認為這是羅馬天主教會在斂財,藉著上帝的名義洗他們的錢。

這只是一個開始,後來的事態演變不可收拾。宗教教義背後,存在著巨大的利益紛爭。

於是,西北歐人就自己解釋,當然是按自己的想法重新解釋《聖經》。

從這一點上說,新教是非常功利的,直指富強的目標。新教的興起,實際上是一場富民強國的社會運動。

這場運動的最終結果是,歐洲崛起,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馬克斯·韋伯寫了一本書《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這場運動中,西北歐人不僅獲得了信仰自由,而且獲得了經濟發展的原始動力,這就是掙錢。

每個新教徒的眼中,都流露出金光燦燦的眼神。

用他們的話說,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掙錢。他們放棄了過去那種清貧樂道的生活方式。

因信稱義,只是一字之改,釋放了無數歐洲人掙錢的慾望。

按照新教的教義,每個人生在什麼家庭,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是上帝的安排,都是在履行天職。

只要信奉上帝,認真履行天職,就有機會獲得救贖。

至今為止,歐洲人依然保持著職業精神,認為有一份正當的職業是神聖的,不工作的人是懶惰的,沒有職業的人是卑賤的。


掙錢,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與此相聯繫,管理學始終強調,任何人、任何團隊都必須承擔價值創造的工作,必須參與到直接創造價值的活動中去。

即便是總經理或總裁,也要對價值創造的工作做出承諾,比如,開拓和維護大客戶。

沒有人可以遊手好閒,不對價值創造過程做出貢獻。

要想讓歐洲真正富強起來,必須約束全體新教徒持續努力地工作,持續努力地為創造財富和積累財富做貢獻。

新教教義宣稱,一個人是否得救,上帝已經做出預判。然而,每個人並不知道這一點。

只要信奉上帝,努力履行天職,等待上帝的恩典,利潤就是上帝賜予的恩典。

掙到錢了,見到利潤了,上帝開恩了,你可能得救了,還必須繼續努力,就像諸葛亮對待他的主公一樣,必須誠惶誠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因為利潤是上帝的恩典,所以賺錢的人是不能隨便揮霍的,必須追加投資,擴大再生產,獲取更大的恩典。

沒賺到錢的人也不會眼紅,相反,會加倍努力,堅守本行,精益求精,提高專業素養,為上帝的榮耀做貢獻,獲得恩典,賺取利潤。

在新教倫理的約束下,每個人會拼命地去掙錢。按照韋伯的說法,這是一種基於宗教的恐嚇。

賺錢對他們來說,對歐洲人來說,是一件神聖的事情,使他們可以赤裸裸地表達自己的賺錢慾望或志趣。

用弗裡德曼的話說,企業的目的就是賺錢,就是利潤最大化。

經過商業經濟的幾百年洗禮,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

利潤與上帝的恩典,已經沒有多少瓜葛了。五月花船上的那些新教徒,已經被歷史塵封。

一些人把掙錢當作一種本事,並主張能掙會花,哪管死後洪水滔天。

有一些人可以為金錢而出賣自己的靈魂。

他們的宗教信仰已經被金錢拜物教所取代。這不是我說的,是一位偉人說的。

毫無疑問,這不可能持續。

德魯克在世時,曾經發出過警告:你們這些企業精英,如果繼續這樣肆無忌憚地掠奪財富,整個人類將無法逃脫一場嚴厲的懲罰。

我相信,在一場社會觀念變革來臨之前,人們很難扭轉乾坤,也很難從賺錢的邏輯中擺脫出來。


掙錢,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3

賺錢有這麼難嗎

市場的法則是平等互利、對等交換。

沒什麼本事,掙什麼錢呢?有了本事,掙錢還難嗎?

這麼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就是不明白。

先學本事,學會本事,錢自然就會來。

做小買賣的,請記住我的話:你比顧客懶,就掙不到錢;你比顧客貪,也掙不到錢。

沒什麼本事,就應該勤快一些。沒什麼本事,心態就放平和一些。別見錢眼開,貪得無厭。

有人請教李嘉誠生意經,沒想到,他說自己從來不做生意,只交朋友。朋友交透了,別人請他幫個忙,生意也就做成了。

做生意有那麼難嗎,賺錢有那麼難嗎?

想做一番事業另當別論,必須先練本事。

創業乃是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是匹夫之勇乾的事。

懵懵懂懂,想起一出是一出,美其名曰精益創業,失敗的概率幾乎百分之百。這樣做除了消耗父母養老的錢財外,還會喪失自己再度創業的勇氣。

那些越挫越勇,跌倒再站起來的人很少。至少你不會是這樣的人。

我原來住的小區中有一個創業者,他開了一家店,取名“愚心書屋”。他原以為這個小區老師多,生意一定會很紅火,結果無人問津,生意慘淡。

他見了我,想一問究竟。

我說,有些人從小到大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甚至一些老師也抱守殘缺,只讀專業文章,而那些專業文章,全世界沒幾個人感興趣,只是圈子裡的人自己哄自己高興。

他好像懂了,似懂非懂,並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停業整頓。新店開張,取名“愚心餐廳”,讓人大吃一驚。

這回我忍不住了,前去探望,一問究竟。他認為,這院裡的老師備受尊敬,經常迎來送往,高朋滿座,餐廳一定賓客絡繹不絕。

我心想,等著吧!順豐都開到大學門口了,太低估老師的地位與品位了。

果然,不久他又停業整頓,再度更新門臉,取名“愚心寵物商店”,依然沒有生意。

他在街上瞎晃悠,大老遠就叫住我,說自己太背了,求我指點迷津。

我只能坦言相告,開店也是一種本事,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開店。我要知道如何開店,絕不講課掙錢。

再說了,現在的老師,多半都是空巢老人,兒女都在海外。他們把兒女之情全都寄託在狗身上,把兒女叫狗子,把狗子叫孩子。這些孩子輕易不會生病,照顧得好著呢,有病找好醫生。

幾天後,人去樓空,門上貼了張大紙條:門臉轉租。

創業者必須先看明白,這世上哪種業態是你喜歡的,先弄明白哪個機構做的事是你欣賞的。你先走近看看,別輕易出手。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弄不懂人家的門道,請不要出手。

即便弄懂了人家的門道,不能確立自己的門道,構建不了自己贏的模式,也不能輕易出手。

創業者必須懷揣必死的決心,面壁十年圖破壁,一旦出手,志在必得。

創業是真刀真槍的事,聽大腕兒神侃,覺得自己像是被開了腦洞,以為自己也行,大錯特錯。

人家是講演,你是真幹,完全是兩回事。

你根本沒有見過大腕走麥城、受胯下之辱的時候。能在舞臺上講演的人,都有飽經風霜的經歷,這些他們不會跟你說,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

他們說了別人也沒興趣,也聽不懂。

創業者必須找到質感,找到實質性的感覺,尤其是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以及系統運行的套路,必須親身經歷。

沃爾瑪的創業者看中了凱馬特,他先去那裡應聘,到那裡去當僱員。

這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經過很多年努力,他終於弄明白了人家的套路,同時,也想清楚瞭如何戰勝對手的套路。於是他就在凱馬特對面,開了第一家門店,取名沃爾瑪。

至於沃爾瑪究竟掙了多少錢,我想,山姆大叔自己都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